九十年代一位家长因长期为孩子劳累,跟孩子着急较劲得了一身病,参加学习班用哲学辨证的方法进行心理调整,家长通过调整心理,把以前对孩子的着急、生气、恨铁不成钢的心理转变了,身体的疾病减轻了,对孩子较的劲放下了。孩子发现家长变了,问他母亲:“您现在怎么变了,跟以前不一样了?”母亲说:“我学了一个想开的心理平衡理论。”孩子说:“您怎么不早学呢?您不容易,您知道不知道,我也不容易”。这个孩子说,我要见见这个老师。我和这个孩子谈了许多,我有很大触动,觉得家长教育孩子不容易,但孩子也很不容易,可是往往站在家长的位置上,对孩子的心里察觉的太少了。我觉得好多家长和孩子都费了很大力气,而且活的很累,但关键是没有达到目的。我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心态就不平静,自己没有把握好尺度,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强加孩子去接受很多东西。家长盼孩子好,望子成龙,天天盼孩子好好学习,想办法托人请家教,或对孩子态度粗暴,逼着孩子学,对孩子不学着急,这样对孩子,是不是孩子学习就一定能好呢?很多时候不是这样,这就是你教育孩子时心情不平静,孩子反馈给你的结果。因为自然有平衡法则存在,人的生活中就需要有平衡,平衡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自然有一个总法则叫心平法则,亢奋的心理得到相反的平衡,不及的心理也会有相应的平衡,亢奋与不及的心理都会给孩子带来平衡的影响。做任何事只有符合平衡的法则,你的愿望、理想、目标才能实现。而要符合平衡的条件就是要事事心平,而不是急着想、盼着想就能实现。人付出时有个状态问题,你心态越平静,事情反馈的结果和你的想法就越接近。如果在付出时你的心态不平静,得到的结果是相反的。就如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都带有着急、盼望、担心、强制、保护心强等不平心理。因此,得到的结果往往与预期的效果相反,这也正是调整家长心理的重要性所在。一位家长咨询时我问他:“孩子不听话,你教育孩子时,说了多少遍?”这个家长说:“我都说了几百遍了。”我说,你应该了解你的孩子怎么想。你说的话他知道不知道,听没听?其实家长说的话,孩子都能背下来,但他为什么不按着去做呢?因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心理是不平静的,因而导致说话的态度、说话方式,使孩子不愿接受。所以,孩子就是个显示器,显示的是家长的很多心情及状态。许多家长只知道自己的辛苦,而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其实孩子也在承受来自学习、考试、家长、老师、学校等多方压力,有时他即使能把家长的话都背下,也不会去执行,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感受,反而执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是一种强加的状态,孩子是不愿接受的。你真的不跟孩子较劲了,把你的虚荣、面子放下来了,孩子会有所改变。在咨询中我经常听到家长说:“这孩子真不争气,真不要脸,怎么显眼怎么干。”为什么孩子这样干,就是用孩子来平衡你的虚荣心,有的孩子没考好,家长为了面子不敢跟别人说,说考得还不错,你的这个心理,下次孩子还考不好,到最后都挡不住了,露馅了,这就叫平衡法,反思时找自己爱面子的心情。人不是在追求幸福吗,在你平静、坦然、自然的前提下你得到的才是幸福。如当你心态越不平,你的磨难也越重,你过分的程度跟你磨难是成比例的,过分有两种,一种是心情过分,一种是你对事情的心理定位过分。社会上普遍重视的是外因,为孩子创造什么环境,什么条件,吃什么营养等,而我们注重的是内因,研究内因能解开生活和学习中的很多迷团。当投入与孩子的结果不紊合时,家长的心理出现很多疑惑,为什么为孩子投入了那么多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原因是违背了客观变化的法则和规律,也就是我们前边讲过的自然平衡的法则,违背了这个规律,外因投入再多也没有结果。就像现在的孩子,患蛀牙的比前一两代人严重的多,但现在牙膏、牙刷比以前好多了,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患蛀牙反而多,这就是外因和结果不紊合的一个例证。研究内因的方法就可解释这个原因,按心平健康学心理与身体对应规律的法则:孩子在生活中吃苦、吃硬的能力与牙的坚硬度有关,你给孩子输入吃苦、锻炼的心理程序越强,他的牙越好。人身体不仅仅受营养物质的控制,还受人的心理程序的控制,你的心理排什么程序,身体的化工厂就按这个程序化合。家长怕孩子吃苦、怕他受罪、怕他碰上苦难、碰上硬的东西,家长的这种心理把孩子原有的功能破坏了,现在孩子一出生家长就给他制造优越条件,他不用吃苦,没有困难要去克服,要那么硬的牙干什么呢?为什么吃甜的牙不好,孩子得到的甜蜜越多,他克服硬的能力越差。残酷的年代,家长给孩子灌输的思想,你如不能吃苦,就不能生存,从小给孩子排了一套要克服困难的程序,孩子的牙就好。克服困难的心理和牙的健康程度是连着的,家长给孩子编了什么程序就有什么结果。家长照顾孩子时的心越重,孩子越容易得病。有的家长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投入很多,关心特别重,但是孩子的身体经常出毛病。当孩子得病了,家长更加紧张,越紧张孩子病越重,出现了恶性循环。让家长常常感到困惑的是我对孩子这样精心,孩子身体怎么还这样?平衡法则告诉我们,正因为你对孩子的过度关心,孩子身体才这样,你有这样的心理,孩子的身体就有相应的表现。有的家长工作忙,没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这时孩子吃的苦,对孩子的身体而言起的是正作用。冬天我去自由市场,看见外地做小买卖人的孩子,家长照顾的少,穿得也很少,身体也没病。如果换一个家长,无微不至关怀孩子,把孩子放在这个环境里,那个孩子就麻烦了。如果用细菌的理论说,那个孩子脏的程度,应该得病,但恰恰身体很好,没有得病。家长对孩子顾不过来,对孩子的紧张程度少,对孩子的干扰少,孩子身体反而好,实际上孩子自身潜在的抵抗力、免疫力很大。说一个简单现象,假如孩子上学去了。遇上降温天气,孩子穿的衣服少,家长是什么心情,有的家长心里紧张,心放不下。其实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是你关心孩子的心过了,他的免疫力就下降。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的这种免疫力也在下降。小孩本身的信息少,家长如不给孩子加入不良程序,从心态上不去影响孩子,孩子的耐寒、耐热、耐缺氧能力是很大的。使小孩受影响的不一定是不良环境,残酷环境加上心理的不良程序才使孩子痛苦。现在过来人,想起当年某些残酷环境并不是觉得痛苦,而是想起来感到骄傲。但是心灵上受挫一次,什么时候想起来,都会觉得痛苦。现在孩子在生活上得到很多,但有些孩子心灵遇挫特别严重。报纸报道有一个16岁的孩子把他母亲杀了,一个离异的母亲,她为了孩子而活,母亲让他上私立学校努力拼搏,付出了很多,但心灵上不理解孩子,孩子感觉不到幸福,他感觉到的只是痛苦的一面,这时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用平衡法则解释,就可以解开这一系列迷团,是心理过激以后,带来相反的结果。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的爱护过分了,变成了溺爱,恰恰是害了他,要使他知道人生的困苦艰难。调整家长的心理有很多具体的调整方法,它是一套完整的平衡理论。能放松、坦然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起到的是正作用,最重要的是平衡、平静,找的是火候,儒家叫“中”。当有的家长知道残酷环境可以造就孩子时,就制造残酷环境,磨练孩子,在你调节力不够的时候也不正常。但是赶上这些残酷环境你也不用怕,坦然的利用这个环境。教他克服困难的办法,引导他增强承受能力。在给孩子治病过程中,精神有毛病的孩子多数是听家长的话,跟家长对着干的孩子,那些被打一顿无所谓,不往心里去的,不会得精神病。自己要强,脑子聪明,又听家长话,这种孩子最危险。家长欲望一来(盼望孩子上大学、出国……),给孩子增加压力,孩子再虚荣一点,得病就把家里的亢奋心平衡了。长期跟家长对着干的,家长亢奋不起来,你跟他较劲,他也跟你较劲,家长激动不起来,这样孩子少得病,家长也少得病。当你的孩子不听话时,用安慰法告诉自己,这样省得他得精神病,那样我更着急,就能获得一种安慰。家长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心态平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心情对孩子的发展有定向、定性的影响。人们总是认为自己为了什么努力投入付出后,就应该成功。实际上,在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两方面的结果,只要你付出了就一定能得到,但是得到是有前提条件的,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分析一下,自己周围学习好的孩子都具备什么前提条件。同样的方法,有的家长做了有效,有的就无效。其实,有些孩子学习不好,正是用来平衡家长以前的不平心情。我认为人有很大的潜能,孩子也有很大的潜力,家长用自己的不平心情,用你不自然的观点约束了孩子,把他的很多能力影响、制约了。就像计算机,你存上一个程序,它就会按照这个指令运行。你对于孩子过于紧张的点,就是他最容易出问题的点。你对孩子着的什么急最大,所对应的事物受的影响就最大。家长对孩子看重的点不一样,着的急不一样,孩子给你的反馈就不一样。有的家长对孩子学习看得不重要,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看得重,认为学习再好,身体不好以后干什么也不成,把孩子身体看的重,孩子身体反而不好,在平衡你的过。若孩子遇上不顺,你怎么给他调整,帮他度过难关,家长要有一套调整方法,首先要坦然面对,调整自己,之后再给孩子做思想工作。有时孩子没发火,你先火了;孩子没急,你先急了。这时既使你百分之百对,孩子也很难接受你的意见,有的孩子不理你,是他惹不起你,但他不是真的接受了。面对孩子,家长需要放下很多东西,你关心越多他跟你越对抗。比如,冬天让孩子多穿衣服,怕他冻病了,你越让他穿,他越不穿,是你不了解孩子的免疫能力。有很多孩子免疫力低,恰恰是家长关心太过了,使孩子免疫力降低了。残酷的环境可以造就人,在残酷环境中人的心越坦然,免疫抵抗能力就在增加,正确的做法是你平静的让他穿,只要你的心不平以后,出现的是相反的结果。家长要能发现孩子的特长、特点、优点、缺点,包括学习上、身体上、生活上,从方方面面去发现,把孩子的爱好当特长去培养。往往现在的家长注意力,全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忽视了孩子的特长,使孩子不能发挥。优点、缺点是相对的,即便孩子爱玩、能跑、能跳,教育好了,同样是优点。相反孩子有很好的天赋,总压抑它,也会出副作用。舟舟能指挥乐团,是他的音乐天赋被开发出来了,说明孩子可塑性很大。小孩跟大人一样,到一定时间,他也有一个身体和心理渲泄的问题,要给他渲泄的环境,但做家长的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凭介自己的感觉去要求孩子,把他本来的很多天赋压抑了。有人认为渲泄就是哭喊,实际孩子爱干的那件事,对他就能起渲泄作用。有的孩子很爱学英语,学后每天背英语,背英语时自己进入了状态,就是一种渲泄。很多孩子喜欢玩游戏机,而且大多是在学校里学习不好的孩子,因为他们在学校、在家里听到的都是:“你怎么这么呆,怎么什么都不会?!”他们得到的都是这些,他们也需要一种心理平衡。游戏里有对立面,打赢了他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感,他们在玩游戏中,得到了满足,找到了人生价值。但平时在学习上、在家里找不到那种成功感。过去我们小时候玩拽包,接着一个包高兴,因为我战胜了对方。家长要理解他们,了解他们玩时享受的心情,是什么感觉。你如果对他说:“学习好的孩子玩不过你,你们各有千秋。”在肯定孩子的同时就可以要求他学习,孩子才会跟你说心里话。现在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无论做什么,都得按着大人的指向,他没有自我实现的地方。家里要能给他成功感,不是给他多少物质享受,是精神上给他以自信,肯定他的特点。当孩子学习差的时候,你怎么跟孩子交流,很简单的一个现象,你教育孩子时,是不是用你自己的感受在教育他?让他干什么,不让他干什么,各方面,都用自己的感觉。环境影响人,你有很多过激心情和不正常的逻理,都是以前那个年代的心理沉积,我上学时的年代有张铁生、黄帅,那个年代没有知识的人并不觉得悲哀,当知识步入最低谷时,按平衡法则就开始往上起了,后来有人拿着文凭就能长工资,从知识文凭最不值钱,又变成了值钱了,很多家长看到文凭的重要,就带着这个心理强迫孩子学习。有的家长对学习不好的孩子,横加指责孩子:“你怎么这样”,“你怎么那样”,当孩子没考好、被老师看不起时,家长的任务不是更加看不起他,而是发现他的优点,鼓励他,能够让他的内心维持平衡。家长有时无意中说一句话,可能刺伤孩子一辈子,“你一点本事也没有,你什么都不会。”这个程序对孩子的刺伤很厉害。当孩子让你生气时,你内心里要知道,他有缺点,也有优点,他的缺点里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还有一部分是做给家长的,是来平衡你的。面对社会的平衡,家长的责任是让孩子增长平衡的能力。家长要培养孩子有经受挫折的承受力,而不是家长也站在社会的角度,孩子没考好,回来斥责一顿,你这么不对,那么不对。作为家长你把学校老师、同学的态度改变过来不现实。你可以加以疏导,告诉孩子需要承受什么,孩子认为家长理解他,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你,家长才有帮助孩子调整的可能性,学校批一通,你也批一通,他内心的感受不会跟你说。心理不平的情况下教育孩子,给孩子制造的是压力。孩子要面对老师、面对学校。家长把辩证思想输入给孩子,给孩子输入一套程序,让孩子产生抵抗力,孩子在学校考了第一,你心里在平静的前提下,让他能坦然承受那个第一,不论别人怎么表扬,你心里依然很平静。如果家长说下次还要考第一,他拿不回第一,心里就产生压力。孩子考了第一,是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知识是重要的一个前提,但心态不好,也不一定能发挥出来。孩子学习好,很自然要得到老师的赏识,当老师把对孩子的赏识变成一种欲望,认为这孩子能对我的奖金起作用,在我以后教学里提起感到光荣,就变成一种反作用力了,这种力实际已增加了孩子的学习难度。不论老师怎么往起鼓劲,家长要能让孩子的心平下来,没有高兴心,也没有抵触心,这时对孩子是正作用。有一个现象,往往家里经济困难的孩子学习劲头很足,这是家庭的横向平衡。家长看孩子学习好心里也亢奋不起来,虽然希望孩子学习好,但想到上大学家里没钱,认为考上大学自己还要为学费着几年急,这个现实制约了家长的亢奋,对孩子学习的反平衡小一些。有的家庭生活优越条件好,孩子也聪明,这时家长的欲望容易增强,孩子就定向的用不学习或学不好来磨家长。孩子学习的成就感跟他的爱好是密切相关的,孩子学出一种乐趣来,把学习当享受,就容易学好。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时常说,你能不能为我怎么样,这种教育理念本身就有问题,他给你学,累不累?他如果因为喜欢去学,就会学得很轻松。在对待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家长的不同心态,如:虚荣心、显示心、自卑心,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结果,也有的家长把赌注压在孩子身上,我当年因为上山下乡,上大学的希望破灭了,所以孩子必须上好大学,这种心理会给孩子导致出现种种相反的平衡结果。一个学员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门门功课都很好。还上了英语班和钢琴班,他学钢琴考到了四级。但因家里经济支撑不住了,在一次选拔赛前,家长就跟老师说,这次考试,考不上就不学了,结果14个学生,只录取前1名,这孩子考上了。家长看孩子学习劲头特大,又不忍心不让他学。业余时间这孩子还学英语,现在学的是初二的英语。他妈心疼孩子说时间不够,这样学习哪行?孩子说:“我真特爱学!”其实,只要孩子喜欢,他的承受力很大,家长不用为他担心,家长不用怕孩子学得累,他自己并没有感到累。教育孩子时不要过分,要用平衡、坦然、自然的心态。你管孩子越自然,孩子越能发挥自己的本能。家长觉得孩子就应该达到高标准,这里面就有苛求,没目标不正常,要有目标,但又要能客观现实地面对孩子。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会一次又一次地摔到,摔倒时家长跑过来,把孩子扶起来,让他接着再走,他要倒时自然会去抓你,这时家长给他安全感就够了。可是对孩子的学习上的失败,大多数家长不给他重复的机会。“难”字的左边是个“又”字,又一次,不是第一次。孩子爱学习是优点,但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家长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学习社会知识。学习是各种知识的积累。一下成功了,对成功不会体会那么深,失败了,经验自然也积累了。经过几次失败,而后获得的成功,感觉才深刻。孩子这次没考好,失败了,家长跟他一起分析,原因在哪?宏观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失败,微观上什么心理需要调整,完成一次“难”的过程,自然就会造就成功。孩子那些让你看着不舒服的爱好,是不是源于你自己。你越怕他干什么事,他偏偏这么干了,根源在你这里,是自然对你过份心理的平衡。如,孩子上学搞对象的问题,家长怕他搞对象耽误学习,孩子因为家长抵触,回来不敢说,这样会加危险。家长不能当参谋,你没法指引他,更容易出问题。对待问题的原则是不盼不怕,出现了不怕,用来发现自己,找自己当年怎么偏激的,自己小时候怎么做的,或说没说过别人的孩子,有没有对应的表现心理。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要把自己与孩子的位置放平等。平等后孩子有话跟你说,别看孩子小,往往有时他们的某些社会知识比你丰富,分析能力比你很强,有些老同志拿当年的经验看问题,你的经验前2年推销、用着合适,今天你用着不合适。当家长说孩子时,孩子跟你较劲,你那是什么年代的事?但家长必须让孩子接受,有些家长认为,我教育你,你就要听,不容孩子说,这样做常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有害于孩子。只有平等、理解,才可以达到沟通。
(责任编辑:zxwq)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如何以不同的姿态来面对不同身份的人,这是需要技巧的,从人际心理角度出发,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就得先学会“角色扮演”。 面对工作,接受挑战 职场人是一个理性、成熟的角色,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选择工作任务。要迎难而上,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