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20/2021

心理学知识:清醒地认识自己,完整地接纳自己

生活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当有人用一些看似普通又带有广泛性和模糊性的语言来形容一个人时,他会很容易接受这些暗示,并认为这些话是在说自己——哪怕这些话其实与他毫无关系。

这种“对号入座”式的行为,就是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1948年,心理学家福勒对学生进行了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的结果对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了全面分析。

事实上,所有学生的个人分析结果都是相同的内容,是福勒使用星座与人格关系中描述的通用性语句。但是,在请学生对这个测验结果与自身特质的契合度进行评分时,在0-5分的评分标准下,学生的平均评分达到了4.26分。

巴纳姆效应还有另外一项测试,就是让学生们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进行测试。测试后,研究者们对报告进行了评价,并同时提供了评估结果:一份是对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而另一份则是虚假的评估。在问及学生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更准确时,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虚假的评估报告。

由此可知,巴纳姆效应的心理学根源来自于个体的“主观验证”。“自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相当重要,占据了我们内心的大部分空间。我们通过各种客观设置来彰显自己个性的存在,从工作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中,总能看到我们力求与众不同的部分,以区别他人与自己。

因此,个体很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心理暗示,并把这种暗示当成是完全正确的信息而深信不疑。事实上,当内心相信某个人或某件事时,我们总是能够找到各种支持自己的证据;哪怕找不到证据,我们也可以想方设法让它符合自己内心的预想。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没有人能时时刻刻看到自己,也很难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自己。在个体借助外部信息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就会很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暗示,参照他人的言行来调整自己,并自我知觉产生偏差。

为了避免巴纳姆效应,我们需要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不断地自我觉察,并对自己拥有客观真实的认识。2000年前的古希腊人把“认识你自己”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作为铭文,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实现自我成长来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感知能力,有效避免巴纳姆效应带来的暗示结果。

首先,清醒地认识自己,完整地接纳自己。

相对于看清他人,看清自我需要我们具备的能力更多。而由于人本能的自卑心理,个体往往愿意接受自己“好”的部分,而本能地否定自己“不够好”的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全面而清醒地认识自己,同时完整地接纳自己的全部,并提醒自己——“好”的部分与“不够好”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完整的自我。

接纳是改变的开始。当个体对自己的接纳度越来越高时,改变会随之发生,并朝向积极的方向。

其次,收集正向、积极的外部信息。

替人割草的孩子打电话给雇主:“请问您需要割草吗?”

雇主回答:“不需要,我有自己的割草工人。”

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里的杂草,帮您把草与四周的道路割整齐。”

雇主回答道:“谢谢,我的割草工人已经把这些都做好了。”

挂了电话后,孩子的哥哥问:“你为什么会打这样的电话?”

孩子笑着说:“我想听雇主说我做得有多好!”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是多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判断来自于他人的评价,而收集正向而积极的评价,才能让我们更好的提升自我评价值,收获更好的自己。

最后,培养敏锐而理智的判断力。

吃一堑,长一智。大部分人的判断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阅历的积累有着直接的关系。而懂得从经历过的生活事件中反思和总结,就能做到:在错的部分,“吃一堑、长一智”,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在对的部分,举一反三,深入延展。

如果说反思和总结培养了个体判断力的敏锐性,那么杜绝情绪判断则体现了判断力的理智性。

情绪是每个人都无法拒绝的主观体验,它对个体的判断力有着直接的影响。正确的评估和判断需要更改的思考,而非带有情绪色彩的“主观感受”。因此,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

一方面,在进行评估和判断时,要调整情绪状态,做到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如果无法摆脱情绪的困扰,那就提醒自己暂缓评估和判断,以避免更加严重的损失。

只要我们能做到以上三点,就能有效地避免巴纳姆效应的产生,拒绝主观体验和客观评价带来的“对号入座”。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为什么孩子会嫉妒别人

为什么孩子会嫉妒别人  一定的好胜心能促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更加努力。但是,如果好胜心过强,发展成嫉妒心理,看到别人超过自己就不服气,心里就觉得不舒服,甚至怨恨别人。嫉妒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混合心理,其中含有焦虑、恐惧、悲衰、消沉、猜疑、敌意、怨恨、报复、羞耻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