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个叫做同理心(empathy)的东西,我们真的懂吗?
真正的同理心并不只是说“对的话”。我们的语言,只有当我们跟讲故事的人全身心的在一起并且参与其中时,才是真正有效的。
Teresa Wiseman提出,同理心包括4个元素:
(1)能够用其他人看世界的眼光去看待它;
(2)不评判(non judgmental);
(3)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
(4)能够把对另一个人感受的理解跟这个人交流。
可惜这4点对我们来说都很有难度。我们来简单的解读一下。
1.能够用其他人看世界的眼光去看待它。
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个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这个世界的“镜头”,这些镜头代表了我们是谁和我们看这个世界的角度。有些镜头可以一直在变化,而另一些镜头则从出生开始一直跟随着我们。当两个人看到相同事件,听到相同的故事或者分析相同的情形时,他们不同的镜头会让他们看到,听到或者分析出完全不同的东西。
为了有同理心,我们需要愿意觉察并且承认自己的“镜头”(心理学里管它叫框架),并且尝试用另一个人的镜头去看到这件事情。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可能时刻都要注意不要用我自己的镜头去理解来访者的故事,我需要从他们的镜头去理解他们的感受。
2.不评判
习惯性的评判别人,是我们发展同理心的最大障碍。我们通常会评判那些在生活中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可能作为女人,我们经常受到其他女人关于外貌或者如何当妈妈的评判(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而男人可能经常被跟其他男人的经济水平,智力和力量水平比较。
很多时候,我们好像不得不通过评判别人的方式来逃脱,这个社会给我们的,僵化的“理想两性形象”:看,跟她/他比我还是挺好的!
羞耻感,恐惧和焦虑都是我们滋生评判的温床。当我们自己为某件事情感到羞耻,或者我们觉得焦虑,被威胁或者恐惧某件事情时,不评判好像就能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当我们对自己的身材感到羞耻,觉得自己很胖时,我们就更容易对别人的身材做评判(所谓不接纳自己的人,也无法接纳别人)。
3.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
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意味着我们要首先跟自己的感受连接。
情感的世界是很复杂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区分自己体验到的“失望”和“生气”的细微差别,我们也很难去区别别人的这两种情绪。如果我们不能够识别自己的羞耻感,恐惧或者悲伤的情绪,我们又怎么能够去识别出别人的情绪?
情绪不仅很难被察觉,而且更难被命名。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此刻在经历的情绪,因为我们从小就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
4.能够把对另一个人感受的理解跟这个人交流
这种交流不是什么技巧。你可能学了一些所谓的“沟通技巧”,告诉你要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对方的话,要微笑点头,要尝试着说“嗯,我理解你的感受”,但这些技巧恰恰是让我们跌倒的地方。
因为如果对方并没有完整的表达完自己的感受,你就急着说“我理解你的感受”时,很有可能会让对方觉得并没有被倾听到。
真正的交流,需要建立在我们刚刚我们提到的放下自己的镜头,用别人的镜头去看他的故事,不评判,理解别人的感受的基础之上。同时,我们需要全身心的跟对方在一起,参与到跟她的对话之中。
二、同理心为什么会失败?同理心的阻碍
1.同情和同理心(Sympathy v.s. Empathy)
我们经常把同情和同理心混为一谈。寻找同理心是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需要知道其他人也经历过相似的感受并且我们的经历并不会让我们不被人接纳或者不被肯定。同理心会让我们从羞耻感中走出来,而相反的,同情会加重我们的羞耻感。
举个例子。比如你跟朋友说:“那天我工作特别忙,加上孩子生病,一位同事拜托我做的事情我答应了,结果后来他还问我时,我发现自己忘了做。第二天早上他又问我,我发现自己再一次忘记了。这件事情真的让我有种羞耻感。”
这时候你的朋友回答说:“天啊,太可怕了,我无法想象自己做出那样的事情,可怜的娃。”当你听到这句时,你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这就是同情。同情就像是扇在你脸上的一个巴掌,它在说:“我在这里,而你在那里。我为你感到忧伤,但同时,虽然听到你的经历我觉得很抱歉,但是让我们划清界限:我在这里,你在那里。”这根本就不是同理心。
同情背后真正表达的是“我不明白你的世界,但是从我这里看你好像很惨的样子。”其实最可怕的,可能就是那句“我无法想象自己做出那样的事情来”。当我们寻求同理心的心遇到了同情,它通常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羞耻感。
同理心是连接,而同情心是分离。
2.寻求同情(sympathy seeking)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些人来跟你倾诉,其实是想表达“为我感到难过吧,这件事情只发生在了我身上,我是多么的可怜”或者“我比任何人都惨”。
那些寻求同情的人不是在寻找同理心,他们希望自己的“独特”被认可。这是一个你怎么都赢不了的局面:一方面他们在告诉你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惨并且没有人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他们要你认可他们很惨。
有的时候我也会寻求同情:“你根本不知道我读书,创业又当作家有多辛苦,你根本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受。”这个时候我对我周围的人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我的这些压力比你的更多更大,所以来可怜我吧!”当我的朋友或者家人带着三心二意的同情回应我时,我会想:“我就知道!你们又没有我这么多事情要做。”
当我们寻求同情时,我们可能要退后一步,问问自己,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我们真正在寻求什么,并且我们真正需要什么。另外,如果别人来寻求我们的同情,也许我们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去建立真正的连接“听起来你现在应该在经历一段很痛苦的事情,能再跟我讲讲吗?”或者“你是对的,我的确不知道你的感受,你的感受是什么?能不能帮助我理解你的感受?”
3.比比我们谁更惨
还有一种我们回避同理心的方式,我想管它叫“比比我们谁更惨”。当我们开始比较谁更惨时,其实我们恰恰让自己更深的陷入到一种无力和没有连接的感觉。
想象一下如果你告你的好朋友说:“我弟弟得了抑郁症,爸爸妈妈每天像看犯人一样的对待他。我并不是因为弟弟的抑郁症感到羞耻,而是因为父母对待弟弟的方式而感到羞耻。”,结果你的好朋友回答你说:“你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知道小芳的妹妹前一段时间自杀了,跟她的情况相比你的好多了吧,我觉得没有什么。”这个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其实如果你的好朋友愿意表达自己的同理心,可能他只需要说:“听得出来你很难过,可能还有愤怒,你弟弟现在怎么样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我们竟然错过表达同理心的方式:
“我感觉到我的婚姻正在从我眼前崩溃。”
回应1:没有啦,怎么可能,你和你老公是多么幸福的一对,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潜台词:我没听到你说什么,我不想继续了解你的情况,别再告诉我你有多惨了。
回应2:至少你们还有一段婚姻,我和我老公的婚姻很多年都是名存实亡。
潜台词:别说你了,来说说我,我不关心你的情况,也没有对你的同理心。
“至少”这个词可不是一个表达同心理的好开场。
“我流产了。”“至少你知道你可以怀孕。”
“我被诊断为癌症了。”“至少你趁早发现了。”
“我妹妹现在在很挣扎的戒酒。”“至少它不是毒品。”
我在想有多少我们这样的回应,其实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不舒服。“至少”这个词,只会终结一段对话,让对方闭嘴。
回应3:天啊,你好惨,幸好我和我老公现在感情很好。
潜台词:我并不关心你怎样,反正我现在感觉良好。
其实一句富有同理心的回应,可能就是一句简单的:“你现在一定觉得很难过吧,能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很多时候同理心的失败,是因为那些对方描述的关于悲伤,恐惧,愤怒和羞耻感的故事让我们觉得无法承受,我们不想听到,因为它听起来太痛苦了。
所以同理心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它告诉我们说:“我能够听到你。现在的确很艰难,但是我愿意跟你在一起。”
亲爱的你,你愿意在你爱的人需要时,跟他们“在一起”吗?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有句话说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可见爱笑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高尔基说,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是因为可爱才美丽。爱笑的人就算长得丑,笑容是那样可爱,也让人感觉到他的魅力。所以没事的时候多笑笑,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都是喜欢和爱笑的人相处。想必大家都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