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 11/21/2021

心理保健从零岁开始

  六一儿童节马上到了。当节日快乐的祝词满天飞的时候,我们扪心自问一下、低头询问一下孩子们真的快乐吗?答案未必是一致的。

  在心理咨询的心理分析过程中,不难发现,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几乎90%以上都能找到童年的消极关联因素或者原因。对很多自杀现象追根溯源,也不难发现,童年的人格发展偏差,造成了心理免疫力的缺陷,很大程度决定了悲剧的发生。“树大未必自然直“,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怀,需从零岁开始。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这样定义健康:“健康是一种完全的生理上、心理上的和社会关系上的良好状态。” 参照这个标准,中国符合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数的15%。剩下的85%,则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根据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结果,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心理不太健康的比例均在20%左右,而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大约5%。孤独、焦虑、敌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不良等指标靠前。

  根据前述课题成果,深圳市按110万左右在校生估计,不少于二十万少年儿童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按照目前心理服务能力和实际求助、就诊状况,85%以上有心理疾病的未成年人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

  “孩子在学校还好,回家就闹个不停?”

  “女儿总是喜欢咬指甲,喜欢吸吮拇指,这是什么原因?”

  “上网成瘾不听劝不说,说他还砸东西!”

  “孩子无端地对同学施加暴力,老师和其他孩子家长经常告状”

  “我女儿才5岁,为什么老是揉捏下身”

  “孩子智商很高,可是为什么老是数学学不好,学习成绩上不去?”

  “女儿都12岁了,但还是很害羞、怕见生人、不敢单独出门,我该怎么办?……”

  咨询热线和咨询师,每天都会被问及这样的问题,大多是家长打来的电话。事实上,目前儿童患上心理疾病,比感冒还要普遍。或者可以说心灵也会感冒。

  而这种“心灵感冒”,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处理,可能把“病毒”一直带到成年甚至老年。这类“心理病毒”不是心结就是不合理的信念,会消极影响孩子的一生。

  笔者曾经接待一位七十二岁的老太太的心理求助。老人家犯了急性的冠心病,心脏科医生简单了解了老太太的生活情形,提示老太太,“您的脾气是造成你心脏问题的元凶!建议求助心理师”。原来老太太自幼生于干部家庭,条件优越,受尽娇惯。年轻大姑娘时期除了亭亭玉立,美丽非常,还养成了一个高度“自我中心”的骄横性格特质。婚后就没有快乐过,丈夫被指责了大半辈子,老太太生气了大半辈子。没想到,坏脾气晚年损坏了心脏。心理学认为,老太太的童年生活过于优越,没有得到家长正确的教育,其儿童期的“自我中心”阶段没能顺利度过,带到了成年,让她度过了大半个愤怒的人生。

  童年的正确教养,甚至是零岁阶段的细微关心动作,都可能会深刻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成长。往往童年,青少年期的一句话,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指责、赞美和鼓励,都可能被铭记一生。而赞美和鼓励可能会成就一个优秀人才。指责可能造就一个病人或者罪犯。适度平衡的因材施教,决定着人格的健康与否。

  笔者原本学习平平,记得初中语文老师有一次曾经阅后评点作文:“文章生动,好!”,此后更加喜欢阅读和写作文。至今不仅铭记着老师的这句鼓励,积极向上;现在写点文字驾轻就熟。老师 这句鼓励的话,几乎改变了我的一生!之后我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曾经有位25岁的少妇,询问笔者,“为什么我爱我的外婆、姨母,可是她们去世的时候,我却流不出眼泪?” 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跟外婆长大的吗?” 回答是肯定的,2岁就交给外婆照顾的她,在舅舅家,缩手缩脚长到八岁,分离导致对母亲的依恋感丧失,情感麻木,形成了她的成年困扰,缺少安全感、情感归属与自我认同,连婚姻都是味同嚼蜡。

  由此又不由得想起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谁又来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呢?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生活状态,与父母长期分居,缺少示范、关爱和家庭成长教育的现状隐含着一个巨大的担忧。当他们成年走进社会的时候,他们会快乐轻松,一生平安吗?

  此外,独生子女的心理成人化,儿童生活受到成人价值观影响较为突出。孩子过早的经受着成人世界的压力与困扰。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也激发了父母拔苗助长的倾向,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过度教育开发,受害的正是孩子幼小的心灵。

  树大也许自然直,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整,是需要一个健康合理的人文环境的。

  也许有些家长认为,渐渐长大后,懂事了就好了。这种想法是危险的,很多心理疾病的隐患就是这样造成的,日后一旦以具体形式爆发出来,破坏力难以估计。到时候父母后悔也来不及。无需逐一列举证据, 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简单,并不单纯,不可小看。

  笔者了解到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一位少年心理疾病患者的父亲,看到心理咨询后少年脸上的泪痕,孩子父亲面露愠色:“怎么这么没出息?!还想到了自杀?我对不住你吗?!给你好吃好喝,供你读书,还要怎么样啊?!回家!”

  事实上,这位少年已经处于严重的心理障碍之中,可疑抑郁性神经症,已经有了自杀观念,危险度很高……这位父亲对心理健康的无知,令人揪心!

  家长和社群对心理保健常识的缺乏,可能是目前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最大的威胁。除了改善人群心理健康的现状,要彻底扭转中国人心理健康的不利局面,从婴儿抓起,实施零岁心理保健计划,普及心理保健常识,可能是现阶段关心儿童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了!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

相关推荐: 初四孩子老偷家里钱咋办

“初四的孩子总偷拿家里的钱怎么办?会不会以后发展成什么大的坏毛病?”昨日上午,市民高女士打来电话时,心情显得格外沉重。 对这种情况,心理辅导老师张智超认为,偷拿家里的钱,或者偷拿亲人的钱,与偷拿非亲友关系者的钱其性质是不一样,这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偷窃。只要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