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予型人格”,这类人看起来似乎总是陷入“恋爱脑”,但实际上,他们的情感依附并不固定在某一个人,而是在任何陪伴者身上都能找到爱的寄托。这种人格类型在感情中极度渴望关注和偏爱,对任何人的一点点好意都会倾尽全力回报,仿佛他们需要一个可以随时分享和回应的人,来承受那些无处安放的情感。 什么是给予型人格? 给予型人格在心理学中被描述为一种高度依赖于外界情感支持的人格特质。这类人往往在感情中表现出强烈的依附性,极度需要伴侣的肯定和关注。他们往往很难独立,一旦失去了当前的情感寄托,会感到极大的失落和痛苦。但是,当有新的伴侣出现时,他们会迅速将情感转移到新的人身上,仿佛未曾经历过上一段情感的煎熬。 给予型人格的心理成因 近年来,心理学界对给予型人格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给予型人格可能源于童年时期的不安全依附,早期与主要抚养者之间的关系模式会塑造个体的情感依附方式。如果在童年时期缺乏稳定的、可靠的情感支持,成年后个体可能会形成不安全的依附风格,表现为对伴侣的高度依赖和渴望关注。 另一项研究指出,给予型人格也可能与低自尊有关。自尊水平较低的人往往通过他人的认可和关注来提升自我价值感。他们对伴侣的好意非常敏感,甚至会将这些好意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从而在感情中表现出极端的付出和依赖。
0 2
-
社会渗透理论认为,大多数人际关系的发展是以肤浅的信息交流(即“浅谈”)为起点的,然后再逐渐转化到更有意义的自我披露。 在这过程中,一个人能否向他人袒露真实的自我,是亲密关系的指标之一,自我表露越深,亲密感也会越强。 而长期习惯性篡改自己的感受,去迎合一段关系,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即表面和谐,实则缺乏真情实感的连接,从而陷入“假性亲密”的状态。 比如: 伴侣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忽视你的感受和情绪——约会每次都迟到,吃完饭总是不洗碗,吵架从来不主动道歉等等。 你明明很生气,却总是回避谈论自己的真实感受,用“算了”“我都行”“我没事”等妥协或者沉默的方式,代替真诚的沟通,双方都无法真正走进对方的心里。 这种关系就如同“平静的火山”,总有一天累积的矛盾会爆发出来。
-
世上没有不带伤的人,无论何时,你都要坚信,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唯有自己。 与其逢人就倒苦水,不如把那些委屈和不甘,都变成往前冲的动力。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
“他其实对我挺好的,只是脾气差了点。”“她虽然经常冷暴力,但偶尔也会关心我。”如果你总用这种话给自己洗脑,说明你已经在“自我欺骗”了。 真正的爱不会让你不断找借口。健康的感情是:你大部分时候感到安心、被尊重,而不是整天琢磨“他到底爱不爱我”。如果快乐要靠自我安慰才能维持,那这段感情早该结束了。
-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反向形成。 理解它,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让我们变得强大。 什么是“反向形成”? 反向形成,最早是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来的。 大意是:当一种态度或者行为不被社会、他人所接受时,为了避免被别人看出自己真实的欲望和与此相关的焦虑,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为了方便理解,我举一些简单的例子。 比如:有一些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害怕被拒绝,所以就先拒绝别人。 一个人明明讨厌自己的领导,但是却表现出特别喜欢领导的样子,对领导表现出过度的热情。 有一部分人拖延,本质上是因为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害怕失败,就不去做事,用不做来掩饰害怕失败的情绪。 在上学的时候,明明喜欢一个同学,但表现形式常常是“欺负”对方。 一个人的谎言被拆穿,他很心虚,他就用发脾气来掩饰。 反向形成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明明他的意愿是朝东的,但行为是朝西的。通过倔强来掩盖自我的脆弱。通过反向的行为打压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
-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疏远,有些关系的变淡,是从“不回应”开始的。朋友不联系你,是因为你总不回复;恋人对你失望,是因为你习惯冷处理;同事不信任你,是因为你经常玩消失。好的关系,都是“有来有回”的。你认真对待别人,别人才会认真对待你。所以,别让“不回应”毁掉你的关系。哪怕再忙,哪怕再累,哪怕真的不想继续这段关系了,也请给个明确的答案。沉默不是体面,而是最伤人的冷漠。
-
分手后的“命运共振″ 在量子物理学中,纠缠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无论它们相隔多远,一个粒子的状态变化会立即影响到另一个粒子。心理学家发现,这种“纠缠”现象在人类的情感世界中同样存在,尤其是在分手后的关系中。当一对情侣分手后,他们的情感状态往往会形成一种微妙的共振——一方的好运似乎会“抵消”另一方的幸福,反之亦然。 这种现象并不是简单的“幸灾乐祸”,而是源于人类心理中的比较机制和情感投射。我们习惯性地将自己的生活与他人进行比较,尤其是那些曾经亲密无间的人。当分手后,一方的生活状态会不自觉地成为另一方的参照点,从而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和情感体验。
-
现实生活问题之间关系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关系,也是说一个问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比如失业导致没有工资收入,就可能导致夫妻矛盾和房贷还不上问题。再如,考试成绩优秀超过了好朋友,就有可能导致朋友之间关系疏远等问题。我们在前面讨论过,心理障碍和重性精神疾病层级问题由现实生活中的适应或发展问题引发,这就说明心理障碍或重性精神疾病与适应或发展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适应或发展问题为因,心理障碍或重性精神疾病为果。比如,求助者存在失眠障碍,也存在学业压力,就这两个问题而言,学业压力是因,它导致了求助者失眠障碍的产生。 二是平行关系,即两个问题之间并没有联系,他们都是独立发生的。比如求助者与父母关系不好,拒绝沟通,这个问题已经有十来年之久,另外求助者面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最近半年才有的事情。这两件问题的时间(即病程)相差太远,一个十年,一个半年,很难想象二者有因果关系,这两个问题是平行的,互相独立存在。 三是同类关系,求助者存在的多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属于不同情境,但这些问题都基于相同原因而出现的,问题之间属于同类关系,我们把它归属于同类问题。从诊断角度来看,对于这些属于同类关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同一个心理问题的不同表现而已。
-
匮乏式养育表现之一:打压和贬损。 打压和贬损,和我们说的羞辱接近,是个常见的情形,形式上来讲已经是虐待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养育者无法欣赏孩子。长期处在这样一种被挑剔、被贬损、被打量的目光里,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残缺是无法建立自尊及自恋。 每个人都有原始自恋,需要从养育者处获得一种夸大的镜映。例如,假设小婴儿是猫咪,它心里有一面镜子,养育者给他的镜映使他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是只小老虎,这种夸大的镜映对幼儿来说很重要,体会到掌控感、力量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 而如果养育者无法欣赏自己的孩子,可能会纠正孩子说你不是老虎,给ta的镜子里ta看见的是只猫咪。这个还算是好的情况,糟糕的情况是养育者把有小老虎的镜子摔碎,给孩子的镜子里是只耗子,让孩子认为:你不是小老虎,你也不是猫咪,你就是只耗子而已。 ????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挫败,并且会在很早就丧失了看到真实自己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的自我认同是非常摇摆不定的,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价值,未来会活成一个低自尊的成年人。
-
提高转换力,转化力。 比如说: 1. 倾听时关闭“纠正模式”:当丈夫抱怨老板,不说“你该提升自己”(他的课题),而说“听起来你很委屈”(共情情绪) 2. 冲突时启动“剥离程序”:他拒绝带孩子?那是他的选择,你的课题是“如何找到其他支持资源” 3. 日常修炼“课题雷达”:把“他怎么能…”换成“我可以…。
-
半途效应(Midpoint Effect)是指个体在执行长期任务时,当进度达到一半左右时,会经历一个明显的低谷期。这段时间内,人们的积极性、效率甚至是继续下去的愿望都会显著下降。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个人项目,在团队合作中也十分常见。 半途效应的原因: 1. 初始兴奋消退:刚开始时,由于新鲜感和对成功的渴望,人们往往充满激情。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份热情逐渐减淡。 2. 目标模糊化:随着项目的深入发展,原本清晰的目标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不明确,让人感到迷茫。 3. 资源耗尽感: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当感觉到自己的投入已经很多却看不到明显成果时,很容易产生疲惫感。 4. 外界干扰增多:随着任务进行到中期,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诱惑和挑战也会增加,进一步分散了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