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匮乏式养育表现之一:打压和贬损。 打压和贬损,和我们说的羞辱接近,是个常见的情形,形式上来讲已经是虐待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养育者无法欣赏孩子。长期处在这样一种被挑剔、被贬损、被打量的目光里,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残缺是无法建立自尊及自恋。 每个人都有原始自恋,需要从养育者处获得一种夸大的镜映。例如,假设小婴儿是猫咪,它心里有一面镜子,养育者给他的镜映使他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是只小老虎,这种夸大的镜映对幼儿来说很重要,体会到掌控感、力量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 而如果养育者无法欣赏自己的孩子,可能会纠正孩子说你不是老虎,给ta的镜子里ta看见的是只猫咪。这个还算是好的情况,糟糕的情况是养育者把有小老虎的镜子摔碎,给孩子的镜子里是只耗子,让孩子认为:你不是小老虎,你也不是猫咪,你就是只耗子而已。 ????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挫败,并且会在很早就丧失了看到真实自己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的自我认同是非常摇摆不定的,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价值,未来会活成一个低自尊的成年人。
0 2
-
有的人在情感中陷入一种“逃避模式”。明明知道对方已经不爱自己,却依然抱着幻想,不愿意面对现实。这种逃避只会让痛苦无限延长,甚至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 “脱敏阶段”的核心在于“直面”。它要求我们放下自尊和骄傲,主动去面对那些让我们痛苦的情境。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看清对方的真实态度,也看清自己的真实感受。最终,我们会发现,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的事情,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
-
现实生活问题之间关系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关系,也是说一个问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比如失业导致没有工资收入,就可能导致夫妻矛盾和房贷还不上问题。再如,考试成绩优秀超过了好朋友,就有可能导致朋友之间关系疏远等问题。我们在前面讨论过,心理障碍和重性精神疾病层级问题由现实生活中的适应或发展问题引发,这就说明心理障碍或重性精神疾病与适应或发展问题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适应或发展问题为因,心理障碍或重性精神疾病为果。比如,求助者存在失眠障碍,也存在学业压力,就这两个问题而言,学业压力是因,它导致了求助者失眠障碍的产生。 二是平行关系,即两个问题之间并没有联系,他们都是独立发生的。比如求助者与父母关系不好,拒绝沟通,这个问题已经有十来年之久,另外求助者面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最近半年才有的事情。这两件问题的时间(即病程)相差太远,一个十年,一个半年,很难想象二者有因果关系,这两个问题是平行的,互相独立存在。 三是同类关系,求助者存在的多个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属于不同情境,但这些问题都基于相同原因而出现的,问题之间属于同类关系,我们把它归属于同类问题。从诊断角度来看,对于这些属于同类关系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同一个心理问题的不同表现而已。
-
匮乏式养育表现之一:打压和贬损。 打压和贬损,和我们说的羞辱接近,是个常见的情形,形式上来讲已经是虐待了。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养育者无法欣赏孩子。长期处在这样一种被挑剔、被贬损、被打量的目光里,对孩子来说最大的残缺是无法建立自尊及自恋。 每个人都有原始自恋,需要从养育者处获得一种夸大的镜映。例如,假设小婴儿是猫咪,它心里有一面镜子,养育者给他的镜映使他从镜子里看到自己是只小老虎,这种夸大的镜映对幼儿来说很重要,体会到掌控感、力量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尊; 而如果养育者无法欣赏自己的孩子,可能会纠正孩子说你不是老虎,给ta的镜子里ta看见的是只猫咪。这个还算是好的情况,糟糕的情况是养育者把有小老虎的镜子摔碎,给孩子的镜子里是只耗子,让孩子认为:你不是小老虎,你也不是猫咪,你就是只耗子而已。 ????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挫败,并且会在很早就丧失了看到真实自己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的自我认同是非常摇摆不定的,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价值,未来会活成一个低自尊的成年人。
-
提高转换力,转化力。 比如说: 1. 倾听时关闭“纠正模式”:当丈夫抱怨老板,不说“你该提升自己”(他的课题),而说“听起来你很委屈”(共情情绪) 2. 冲突时启动“剥离程序”:他拒绝带孩子?那是他的选择,你的课题是“如何找到其他支持资源” 3. 日常修炼“课题雷达”:把“他怎么能…”换成“我可以…。
-
半途效应(Midpoint Effect)是指个体在执行长期任务时,当进度达到一半左右时,会经历一个明显的低谷期。这段时间内,人们的积极性、效率甚至是继续下去的愿望都会显著下降。这种现象不仅限于个人项目,在团队合作中也十分常见。 半途效应的原因: 1. 初始兴奋消退:刚开始时,由于新鲜感和对成功的渴望,人们往往充满激情。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份热情逐渐减淡。 2. 目标模糊化:随着项目的深入发展,原本清晰的目标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不明确,让人感到迷茫。 3. 资源耗尽感: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当感觉到自己的投入已经很多却看不到明显成果时,很容易产生疲惫感。 4. 外界干扰增多:随着任务进行到中期,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诱惑和挑战也会增加,进一步分散了注意力。
-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失落。或许是你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机会,或许是你的梦想暂时破灭,又或许是一段感情的终结……但你知道吗?心理学上有一个神奇的词叫“代偿机制”,它能帮助我们在逆境中找到新的希望和力量。 什么是代偿机制? 代偿机制(Compensation)是指个体在面对某种缺陷或不足时,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和发展来弥补这种缺陷,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机制。简而言之,就是当你在一个方面受挫时,你会在另一个方面加倍努力,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感的本能,当他们在某个领域遇到挫折时,会通过在其他领域的成功来弥补这种失落感。这种机制不仅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还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
配得感越低的人,越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最好的,不值得被爱,更不会有人在意自己;而配得感高的人,则认为自己配得上更好的,配得上当下拥有的爱。当你不敢要,不想欠人情,这背后恰好反映了一个人“配得感低”。大大方方接受这样的好与爱,因为你有能力带给对方更多。成为一个“配得感高”的人,钱和爱才会流向你。
-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考试前拼命默念“别紧张”,结果手抖到写不出字; 失眠时反复命令自己“快睡着”,反而睁眼到天亮; 吵架时警告自己“别发火”,下一秒却彻底爆发…… 越是努力控制,越适得其反——这背后藏着一个颠覆认知的心理学陷阱。 1980年代,心理学家曼狄诺(Frank J. Manino)通过实验发现:当人们试图用意志力压制某个念头时,这个念头反而会像反弹的弹簧一样更强烈地占据大脑。例如,他要求受试者“5分钟内不要想白熊”,结果所有人平均每分钟想起白熊超过3次。 为什么我们总掉进这个陷阱? 监控机制失控大脑会像安检仪一样扫描你禁止的念头,反而让它无所遁形。情绪标签强化当你给“紧张/愤怒”贴上“必须消除”的标签时,等于给它打了高光。 给思维“松绑”的3把钥匙 A、替换指令把“别紧张”改成“允许颤抖,但继续答题”。 B 、外化对话给情绪起个滑稽的名字(如“暴躁阿强”),幽默感能削弱它的威胁性。 C、 5分钟法则设定短暂“焦虑时间”集中处理担忧,其他时间立刻转移注意力。
-
人类世界是身体"脑"与"心"两部分的具象衍生, 一种肉眼可见的,有形有为有限有别。。具象物质界,属人道,可外证 一种心眼所体悟出,无形无为无限无别。。具象宗教界,属天道,唯内证等。 仔细观察、当下眼所看到的与人有关的一切科技、医疗、商业、战争、书籍、生活用品、软件AI。。等等, 皆是大脑的不断思考,站在前一个成果之上,步步优化、被脑深入衍生创造出来的,这是可被直观被证明可以看到的。 另一种是不可直观被证明的观看的,只可经历体悟后,自己知道从而告诉别人,这部分只能描述形容或以心的形式表示,这就是“心”。
-
我们如何提高能量呢?通俗点说就是开源节流。开源就是增加正能量,节流就是转化负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