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自己的“局限”,不是为了作出“改变”; 改变是个单薄的“反向而行”的简单操作,这其实是思维能力不够的非此即彼式操作。 如果局限是“被动”,那就改变成“主动”; 如果局限是“依赖”,那就改变成“独立”; 如果局限是“强势”,那就改变成“柔顺”…… 然后,问题就换了一件儿衣服,生出新的困扰。 发现“局限”,是看见生命力被卡住; 用什么方式,能激发生命力重新活跃,就能发展出新的选择。 而生命力,要服务于内在目的,得朝着生命独特的目的去训练。 这就好像,发现自己胖,不是必须要减肥: 根据各自生命的目的,当然可以健身减肥; 还可以练习柔韧,成为一个灵活的胖子; 还可以练习力量,参与需要体重的运动项目; 还可以学习表演,演绎盛唐的丰腴美女; 还可以练习幽默,成为讨人喜欢的胖子,为所有容貌焦虑的人开辟一条心宽的路…… 看见局限,是为了还原无限,把路走宽; 若盯住局限,死劲儿改造,越走路越窄。
0 0
-
“没什么”,只是现象;“有什么”,才是真相。就像五行元素的相生相克,生命的各种人格能量也是互相支持、同时又彼此制约的。所以当我们看到自己“没什么”的时候,其实背后都有“有什么”:当我们觉得自己“没力量”,那意味着有另外一种人格能量制约着“力量感”,这种人格可能是谨慎,也可能是依赖,也可能是取巧,总想找到更优方案;当我们觉得自己“没耐心”,那可能意味着行动力的活跃,或者强烈的边界感,又或者想象力、冒险的人格让我们不能安于寻常事务;当我们觉得自己“不专注”,背后可能有激情的人格,或者活跃的体验性,又或者多元的拓展力,从而影响和干扰了专注力,也是种制约,以免焦点狭小。当我们总以为自己“没有什么”的时候,我们是无法在“没有”里做选择的;除非我们看得见现象层面的“没有”,其实在背后的动力结构里,都有另外一些人格能量很活跃,产生干扰或者制约,才能知道如何介入、调整、重建内在的平衡。生命力,没有倒车系统,它一定在生生不息;所有“做不到”,不是因为缺乏,而是因为结构失衡;我们所以为的不行,不能,不是因为“没有”,恰恰是因为没有被看见、没有被用好的“有”。
-
认知自己的“局限”,不是为了作出“改变”; 改变是个单薄的“反向而行”的简单操作,这其实是思维能力不够的非此即彼式操作。 如果局限是“被动”,那就改变成“主动”; 如果局限是“依赖”,那就改变成“独立”; 如果局限是“强势”,那就改变成“柔顺”…… 然后,问题就换了一件儿衣服,生出新的困扰。 发现“局限”,是看见生命力被卡住; 用什么方式,能激发生命力重新活跃,就能发展出新的选择。 而生命力,要服务于内在目的,得朝着生命独特的目的去训练。 这就好像,发现自己胖,不是必须要减肥: 根据各自生命的目的,当然可以健身减肥; 还可以练习柔韧,成为一个灵活的胖子; 还可以练习力量,参与需要体重的运动项目; 还可以学习表演,演绎盛唐的丰腴美女; 还可以练习幽默,成为讨人喜欢的胖子,为所有容貌焦虑的人开辟一条心宽的路…… 看见局限,是为了还原无限,把路走宽; 若盯住局限,死劲儿改造,越走路越窄。
-
有想法,不是有主张。 主张,定立方向,引发动向; 想法,优化路径,提升效率。 若没有方向指引,路径优劣其实无从评估; 便容易陷入观点争拗,其实是因为谁也不知道,终究要去往何方。 刚刚跟小伙伴说,大家都抖想法,但没有人拿主张,就一定生乱象。
-
有小伙伴儿说,从小就不想做老师,但不知道为什么,走着走着还是往这条路上走。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总抗拒一件事情,却又跟它有缘似的,那我们抗拒的不是这件事儿,而是别人在这件事情里的做法。 所以我们跟一件事情的缘分很奇妙,耿耿于怀也是种念念不忘。 如果我们一直抗拒着这件事情,其实也是以抗拒保持着对这件事情的关注;直到有一天,意识到自己的抗拒,其实是想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实现它;其实抗拒的是别人的做法、是陈旧的观念,是过往的习性……其实自己正是这件事情的改革者! 正因为耿耿于怀的抗拒,让我们积累了不满、反叛的想法、升级的念头……所以当缘分一到的时候,就会以全新的姿态,去将那件我们抗拒的事情做得很漂亮。 生命力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论我们是不是理解,该发生的一直在发生~~
-
有小伙伴说,翻腾出各种体验,凌乱了自己。 体验自己的体验,不必定义或者解释。 体验是完整的,当我们企图定义和解释它,头脑就会混乱,因为有很多识别不到的信息。 因为头脑的混乱,我们会误以为是自己的体验乱了;其实体验从来没乱过,只是头脑瞎用力而已。
-
每个人会经历怎样的人生,得到怎样的结果,终究取决于在意识的层面,我们确认自己是谁,而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 这个“我是”的确认,已经决定了人生的主题和必然经历的故事情节;而做的过程,只是决定这个过程如何展开,如何发生。 在更高的维度,“我是”的那一刻,一切已经确认;只是在三维空间,需要通过“做”来经历完一个完整的过程,让意识看见自己。 怎么做,能够影响显化到什么程度,并不能够改变生命主题本身。 这就像种了一颗苹果的种子,长出来始终是苹果;种植的过程,水平高低会影响这个苹果甜还是不甜,但无法改变它的属性。 当我们清楚了自己的“是”,不能改变;那就选择一种能够让自己最满足的方式去做吧,就好像已经确认了这条路是必须要走,而走出怎样的态度、怎样的频率才是真正的选择。 然后这个主题,就会显化出高频或者低频的不同的形态。
-
被“对错”喂养大的孩子,在情绪上的模式是容易看见的,思维的模式却是潜在的更大影响。 他们会更多依赖确定性,所以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只见其形、不见其神,很难穿透表面的形式,洞察神韵、体验能量和识别属性。 这会妨碍他们的学习力,从有限的知识里提炼规律、把握核心,很难内化为自己的领悟,也就无法自主创造。 这种思维能力的捉襟见肘,是因为有个怕错的小孩,死死抱住确定的正确,对鲜活的一切视而不见……
-
卑微感,不是自尊心。自尊心,是对自己的尊重,不因为环境影响和关系的压力做任何违背自己的事情,是一个人对于自我实现的坚守。卑微感,会在关系里对别人的态度过度介意,总在猜测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下意识觉得不平等、不公平,而不愿意作出有效的沟通和回应。有些时候,我们会把卑微感误以为是自尊,以为在关系里不接受、不妥协,是种立场;那有可能只是个假想敌意,自己跟看不见的“不尊重”搏斗了半天,但其实在关系里一无所为,也并没有为自己做点什么。除了戏剧化泛滥的被迫害假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若在关系里,一不舒服就回撤,特别需要别人理解自己的感受,那不是自尊,是卑微。自尊,是自己不否定自己,就能与他人的否定相处,做自己要做的。而且,即便是自尊,也得区分,尊的是自己的价值,还是自己的模式和感觉感受呢?
-
如果我们对于生命的要求是以一种更容易、更方便的方式活着,那必不会实现,因为那不符合生命的本意。 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更充分地经历和体验自己。 透过挑战体验自己还是透过成果体验自己,本质上并没有分别。 所以,如果我们的念头是更容易挣到钱,更容易处理到关系,不需要经历磨折就可以拿到结果,那其实是在制造一场内在的冲突和矛盾,这样的意念会削弱我们的生命力。 生命不是一场连贯的累积,而是间歇不断的取舍;持续生长的意识,会把未来酝酿成一组等待翻牌的惊喜。
-
痛苦和烦恼,有收敛和聚焦的功能,能让我们一下子把散乱的神思都收集到某一个主题上;但是也会有另外一种局限,就是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会被抑制。所以要学会在痛苦和烦恼里聚焦,更要能把心安顿下来。心若安顿不下来,就会有无尽的假设和想象的恐惧在扑楞翅膀;心若安顿下来,会立马触摸到一个阴影中的开关,便是“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