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对错”喂养大的孩子,在情绪上的模式是容易看见的,思维的模式却是潜在的更大影响。 他们会更多依赖确定性,所以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只见其形、不见其神,很难穿透表面的形式,洞察神韵、体验能量和识别属性。 这会妨碍他们的学习力,从有限的知识里提炼规律、把握核心,很难内化为自己的领悟,也就无法自主创造。 这种思维能力的捉襟见肘,是因为有个怕错的小孩,死死抱住确定的正确,对鲜活的一切视而不见……
0 2
-
有想法,不是有主张。 主张,定立方向,引发动向; 想法,优化路径,提升效率。 若没有方向指引,路径优劣其实无从评估; 便容易陷入观点争拗,其实是因为谁也不知道,终究要去往何方。 刚刚跟小伙伴说,大家都抖想法,但没有人拿主张,就一定生乱象。
-
有小伙伴儿说,从小就不想做老师,但不知道为什么,走着走着还是往这条路上走。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总抗拒一件事情,却又跟它有缘似的,那我们抗拒的不是这件事儿,而是别人在这件事情里的做法。 所以我们跟一件事情的缘分很奇妙,耿耿于怀也是种念念不忘。 如果我们一直抗拒着这件事情,其实也是以抗拒保持着对这件事情的关注;直到有一天,意识到自己的抗拒,其实是想用与众不同的方式实现它;其实抗拒的是别人的做法、是陈旧的观念,是过往的习性……其实自己正是这件事情的改革者! 正因为耿耿于怀的抗拒,让我们积累了不满、反叛的想法、升级的念头……所以当缘分一到的时候,就会以全新的姿态,去将那件我们抗拒的事情做得很漂亮。 生命力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论我们是不是理解,该发生的一直在发生~~
-
有小伙伴说,翻腾出各种体验,凌乱了自己。 体验自己的体验,不必定义或者解释。 体验是完整的,当我们企图定义和解释它,头脑就会混乱,因为有很多识别不到的信息。 因为头脑的混乱,我们会误以为是自己的体验乱了;其实体验从来没乱过,只是头脑瞎用力而已。
-
每个人会经历怎样的人生,得到怎样的结果,终究取决于在意识的层面,我们确认自己是谁,而不在于我们做了什么。 这个“我是”的确认,已经决定了人生的主题和必然经历的故事情节;而做的过程,只是决定这个过程如何展开,如何发生。 在更高的维度,“我是”的那一刻,一切已经确认;只是在三维空间,需要通过“做”来经历完一个完整的过程,让意识看见自己。 怎么做,能够影响显化到什么程度,并不能够改变生命主题本身。 这就像种了一颗苹果的种子,长出来始终是苹果;种植的过程,水平高低会影响这个苹果甜还是不甜,但无法改变它的属性。 当我们清楚了自己的“是”,不能改变;那就选择一种能够让自己最满足的方式去做吧,就好像已经确认了这条路是必须要走,而走出怎样的态度、怎样的频率才是真正的选择。 然后这个主题,就会显化出高频或者低频的不同的形态。
-
被“对错”喂养大的孩子,在情绪上的模式是容易看见的,思维的模式却是潜在的更大影响。 他们会更多依赖确定性,所以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只见其形、不见其神,很难穿透表面的形式,洞察神韵、体验能量和识别属性。 这会妨碍他们的学习力,从有限的知识里提炼规律、把握核心,很难内化为自己的领悟,也就无法自主创造。 这种思维能力的捉襟见肘,是因为有个怕错的小孩,死死抱住确定的正确,对鲜活的一切视而不见……
-
卑微感,不是自尊心。自尊心,是对自己的尊重,不因为环境影响和关系的压力做任何违背自己的事情,是一个人对于自我实现的坚守。卑微感,会在关系里对别人的态度过度介意,总在猜测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下意识觉得不平等、不公平,而不愿意作出有效的沟通和回应。有些时候,我们会把卑微感误以为是自尊,以为在关系里不接受、不妥协,是种立场;那有可能只是个假想敌意,自己跟看不见的“不尊重”搏斗了半天,但其实在关系里一无所为,也并没有为自己做点什么。除了戏剧化泛滥的被迫害假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若在关系里,一不舒服就回撤,特别需要别人理解自己的感受,那不是自尊,是卑微。自尊,是自己不否定自己,就能与他人的否定相处,做自己要做的。而且,即便是自尊,也得区分,尊的是自己的价值,还是自己的模式和感觉感受呢?
-
如果我们对于生命的要求是以一种更容易、更方便的方式活着,那必不会实现,因为那不符合生命的本意。 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更充分地经历和体验自己。 透过挑战体验自己还是透过成果体验自己,本质上并没有分别。 所以,如果我们的念头是更容易挣到钱,更容易处理到关系,不需要经历磨折就可以拿到结果,那其实是在制造一场内在的冲突和矛盾,这样的意念会削弱我们的生命力。 生命不是一场连贯的累积,而是间歇不断的取舍;持续生长的意识,会把未来酝酿成一组等待翻牌的惊喜。
-
痛苦和烦恼,有收敛和聚焦的功能,能让我们一下子把散乱的神思都收集到某一个主题上;但是也会有另外一种局限,就是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会被抑制。所以要学会在痛苦和烦恼里聚焦,更要能把心安顿下来。心若安顿不下来,就会有无尽的假设和想象的恐惧在扑楞翅膀;心若安顿下来,会立马触摸到一个阴影中的开关,便是“悟”的契机。
-
跟原生家庭的关系,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智,所以父母练习是我们在自我修为过程中必经的练习。 但这个过程,其实与父母无关。 我们不是去跟“外在的父母”做练习,拿自己的种种模式在父母身上找依据;而是跟自己“内在的父母”去做练习,也就是意识到我在跟父母关系里形成的心智模式。 我们是跟自己的模式和解,跟模式里被阻碍了的自己和解;当我们对自己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我们也就和解了跟父母的关系。 那个时候,你愿意去跟外在的父母分享也是OK的,但不必刻意去找父母做练习,会吓坏他们[笑脸]
-
情绪,没有能“释放完”的时候。释放情绪,就像松解肌肉,是为了回到平衡状态;平衡,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可以有自我调节的弹性,能作出恰当而不夸张的情绪反应。如果想“释放完”情绪,这种念头就会制造新的对抗,就会给情绪体施加新的压力,就会有没完没了的情绪。所以释放,不是对“情绪”做什么,而是对“情绪体”做什么;就像身体病了,不是对“病”做点什么,而是帮助身体找到自我调节和恢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