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说,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这不仅是一个关于金钱的交易,更是一场关于智慧、经验和成长的较量。在这场旅程中,我们的思维方式就像是一座无形的监狱,限制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想象一下,你面前摆着一组等式:1+1=1;1+2=1;3+4=1;5+7=1;6+18=1。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这是荒谬的,因为按照我们的常规思维,这些等式显然不成立。 但如果你换一种视角,考虑时间的单位,那么这些等式就会变得合理起来:1里+1里=1公里;1个月+2个月=1个季度;3天+4天=1周;5个月+7个月=1年;6小时+18小时=1天。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受到过去经验和习惯的影响,形成所谓的“惯性思维”。 这种惯性思维就像一道无形的墙,限制了我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很多人生下来都是机灵的,但是接受教育之后反而变的愚蠢了,听话照做、逆来顺受、忍耐顺从。而且最后都失去了个性,越来越同质化,成为标准产品,千篇一律,毫无生机。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一些学生成绩优秀的人,后来成了特别平凡的人?而又让那时候看起来平凡无奇的一些人,做出了特别出色的成绩? 人的发展有一个规律:短线拼机遇,中线拼能力,长线拼热情。未来的社会,靠谱比聪明重要,热爱比努力重要,匠心比拼搏重要。
0 2
-
是否有人真正需要你的弥补?你的善意是为他人还是内心? 出发点没有恶意,但是手段会伤人。你想弥补一个人,那那个人需要你的弥补吗?你的弥补是出于别人的需求,还是出于你内心的需求呢?
-
亲密关系的碰撞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 当我们处在自恋的时候是看不到爱,汲取不到爱的。亲密关系通过碰撞,真实表达并倾听反馈,来见到真实的自己,了解自己是什么样子的。
-
“知”是“行”的前提,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动; 同时,“行”也是“知”的体现,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验证和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真正的知识必须转化为行动,而行动也必须受到正确知识的指导。一个人如果真正理解了某件事情,那么他的行为自然会符合这种理解,不需要刻意为之。
-
爱是看见,清楚的看见, 看见对方的好与不好,情绪是怎么样的,看见Ta的需求,理解Ta,接纳Ta
-
欣赏自己自由且清明,这世界无非是自己的心境 觉察的过程就像剥笋,一层层的越来越深入自己的内心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更像是自己和自己玩的游戏。原来自己憎恨的、厌恶的、痛苦的,或者喜欢的、爱慕的、关注的,都是过去自己不经意种下的种子,长大了出来表演给自己看的。 人本身就是自由和清明的,一切本都是自己的诠释。这世界不过是自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哪里来得那么多羁绊和束缚?无非是自己在束缚自己罢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本身就是自由的,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本有一切智慧,圆满俱足,正所谓人本具足。
-
爱里高质量的陪伴,是尊重与理解,而非改变 高质量的陪伴,首先要看见对方。 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想改变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对方的能量本身,就会让对方抗拒。就像妻子想要把老公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老公的心就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高质量的陪伴,首先要看见对方。 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想改变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对方的能量本身,就会让对方抗拒。就像妻子想要把老公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老公的心就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能看见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应该是怎样。 看,不等于看见。看,是不带评判的观察; 见,是对人事物深刻全面、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的理解。 被看见被关注是人类最深的需求,因为我们是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见自己。 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能看见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应该是怎样。 看,不等于看见。看,是不带评判的观察; 见,是对人事物深刻全面、感同身受、设身处地的理解。 被看见被关注是人类最深的需求,因为我们是透过他人的眼睛看见自己。
-
每个人的生活都需要被认可和赞赏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可 无论年龄大小,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学习中,都希望都喜欢被他人认可。 细想一下,是不是这样一种心态呢? 我们对家人和朋友,对领导和同事,多站在对方的位置想问题,去理解和包容对方,体味对方的感受。多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理性地看待他人的付出,及时地实事求是地表扬和赞美,使他人在付出之后从我们这里获得愉悦情绪,这就是我们为他人创造了情绪价值。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给别人创造了情绪价值,别人自然也会给我们提供情绪价值,彼此在相互的愉悦情绪氛围中生活和工作,这就营造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幸福感。 对于我们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的复盘反思,给自己点赞,认可自己的进步,也会使我们自己不断的获得愉悦情绪,使自己的工作学习更有灵感,更有动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对人对己的认可,是获得愉悦情绪的重要来源,也是调控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有效手段。
-
情感价值:给予倾听和关注,让爱与接纳相伴。 什么是情绪价值: 通俗来说,给予一个人足够的倾听、积极关注、共情、看见对方的情绪,能接住对方的负面情绪。并且把他处理、过滤掉、再输出给对方积极的情绪。 在任何一段关系里,情绪价值都至关重要,亲子关系也不例外。 孩子渴望的情绪价值本质是对爱与接纳的渴望。
-
如何敢于拒绝,表达情绪,正确交友,捍卫自己,敢于质疑 学会说“不”,是成长的一部分。每一次勇敢的拒绝,都是在定义自己的边界。
-
当孩子真正喜欢一件事,一定不是苦苦坚持下来的,是在做这件事时,内心充满巨大的满足感。你真的想象不到,那些疲于应付考试的孩子,在为了自己喜爱的事情而努力时,是多么的具有主动性和无穷无尽的激情。 我们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让他们为了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而活的,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活的,是为了快乐幸福而活的。童年的价值在于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真正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 幸福能让孩子保持快乐,让头脑处在一个积极状态,做事情也会更容易集中和投入,效率也更高。相反,老是紧张兮兮、时刻准备和痛苦对抗,才是可怕的内耗。希望我们的孩子有本事吃苦,更要有底气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