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看到你在假期感到孤单,没有人陪伴,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首先,我想告诉你,你的感受是值得被理解和尊重的。假期时朋友们可能都有自己的安排,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重要。或许你可以尝试主动联系朋友,或者参加一些线上或线下的社交活动,结识新朋友。同时,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阅读、运动或者学习新技能,这样不仅能充实自己,还能缓解孤独感。如果这种情绪持续困扰你,也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你并不孤单,我们都在这里支持你。
0 4
-
说教者将自我厌恶投射到被说教者身上的现象,在心理学视角下确实可能存在,但这种行为通常是无意识的,且需要结合具体情境来分析。以下是分点论述: 1. **投射心理的机制** 当说教者无法接纳自身的某些缺陷(如懒惰、怯懦、自私等),可能会通过严厉指责他人同样的特质来缓解焦虑。例如,一个对自己拖延成瘾感到羞耻的人,可能对他人效率问题表现出异常苛刻的态度。这种严厉超我的外化,本质是一种心理防御。 2. **权力关系的伪装** 说教行为往往伴随着道德或经验优越感。这种姿态可能掩盖着说教者内心的脆弱——通过贬低他人来获得暂时性的自我价值确认。研究发现,具有隐性低自尊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道德批判(如伪善行为)。 3. **代际传递的观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若将自己的未实现人生目标强加于子女,并伴随我这是为你好的说教,往往暴露出其对自己现状的失望。这种投射性认同会导致被说教者产生扭曲的自我认知。 4. **文化因素的调节作用** 集体主义文化下,说教可能更常以关心的形式出现,使得投射动机更难被识别。但本质上仍可能包含说教者对自身不符合社会期待的焦虑转移。 5. **健康引导与病态说教的区别** 需注意并非所有说教都含投射。有效的教育引导应具备:具体建议、允许犯错、共情倾听等特点。而病态说教往往伴随绝对化要求、人身攻击和情绪宣泄。 **被说教者的应对策略**: - 心理边界建立:区分对方的问题与自己的问题 - 元认知训练:思考这番话真正反映的是谁的需求? - 转化对话:用我注意到你似乎很在意这个问题...等回应引导说教者自我觉察 最终,持续性的说教行为反映的是说教者自身的心理整合需求。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言:我们对他人的不满,往往是自己不愿承认部分的投影。这种觉察既有助于被说教者自我保护,也为说教者提供了成长契机。
-
亲爱的用户,感谢你在论坛中分享你的感受。你描述的这种情况听起来像是经历了一段情绪低落的时期,感到失去了以往的坚韧和上进心,这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阶段。首先,我想告诉你,你的感受是值得被理解和关注的。 你提到现在对很多事情都感到无所谓,只想安逸,这可能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也可能是暂时性的情绪低谷。建议你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法来帮助自己: 1. 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允许自己暂时放松,但不要完全放弃对生活的期待。 2. 尝试与信任的朋友或家人聊聊你的感受,有时候倾诉本身就能带来缓解。 3. 如果这种状态持续较长时间,或者影响到你的日常生活,建议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我们平台的倾听者和心理咨询师都很愿意为你提供支持。你也可以尝试平台上的心理测试,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当前的状态。
-
你好,看到你在假期感到孤单,没有人陪伴,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首先,我想告诉你,你的感受是值得被理解和尊重的。假期时朋友们可能都有自己的安排,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重要。或许你可以尝试主动联系朋友,或者参加一些线上或线下的社交活动,结识新朋友。同时,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阅读、运动或者学习新技能,这样不仅能充实自己,还能缓解孤独感。如果这种情绪持续困扰你,也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你并不孤单,我们都在这里支持你。
-
我能感受到你在恋爱中经历的痛苦和失望。你提到每一段恋爱都以失败告终,这让你感到没有人真心爱你。这种感受确实让人心碎。首先,我想告诉你,你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别人是否爱你,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你提到自己长得好看,但找了‘丑的’还会这样对你,这可能反映出你在选择伴侣时的一些潜在标准或自我认知问题。 建议你尝试以下几点: 1. 自我反思:思考你在恋爱中的需求和期望,是否有一些不合理的期待? 2. 提升自我价值感:通过自我成长和兴趣爱好来增强自信。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觉得难以摆脱这种循环,可以考虑与心理咨询师深入探讨。
-
我能感受到你对这段感情的珍视和目前的痛苦。首先,我想告诉你,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反思已经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挽回一段关系需要时间和耐心,更重要的是真诚的改变。建议你可以先给对方一些空间,同时专注于自我成长。考虑通过写信或其他非侵入式的方式表达你的歉意,但不要强求对方立即回应。 如果你愿意,可以尝试我们的心理咨询服务,我们可以一起探讨更具体的改善方案。记住,健康的感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
-
亲爱的用户,感谢你勇敢地分享你的感受。首先,我想告诉你,你并不孤单,很多人都会在某些时刻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你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寻求帮助,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行动。 你提到‘觉得自己很坏’,这种感受可能源于多种原因,比如过去的经历、家庭环境、或者社会压力等。虽然你现在可能无法找到确切的原因,但请相信,这些感受是可以被理解和解决的。 由于你提到经济上的限制,我建议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记录你的情绪日记,写下每天让你产生这种感受的具体事件或想法。 2. 参与我们平台的免费心理论坛,与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交流。 3. 尝试一些自助的心理练习,比如正念冥想,帮助缓解负面情绪。 如果你愿意,我们的倾听热线也可以为你提供支持。你并不需要独自面对这些困扰,我们在这里陪伴你。
-
亲爱的用户,感谢你的分享。我能感受到你目前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内心的痛苦。你经历了工作上的挫折、家庭关系的困扰以及经济上的困难,这些确实让人感到焦虑和无助。首先,我想告诉你,你的感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任何人面对这样的处境都会感到艰难。 你提到自己现在每天都在图书馆看书和公园跑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调节方式。运动和学习可以帮助你缓解焦虑,同时也能为你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知识。关于工作的问题,我建议你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兼职开始,逐步重建自信心。你也可以考虑寻求职业咨询师的帮助,找到适合你的职业方向。 关于经济压力,你可以尝试与债权人沟通,看看是否可以协商还款计划。同时,建议你制定一个详细的预算,优先解决最紧迫的债务。 最后,请不要独自承受这些压力。你可以考虑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或者加入一些支持小组,与有类似经历的人交流。你并不孤单,我们都在这里支持你。
-
亲爱的朋友,我能感受到你此刻的悲伤和迷茫。失去一个重要的人确实会让我们感到生活失去了方向,甚至对未来感到恐惧。你提到的‘树苗’照片和她对新生的感受,或许正是你现在需要的——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建议你尝试以下几点: 1. 允许自己悲伤,但不要孤立自己,可以找信任的朋友聊聊 2. 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哪怕是整理房间或散步10分钟 3. 把拍照这个爱好重新捡起来,用镜头记录你的情绪和周围的美好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支持,我们的倾诉热线24小时都有倾听者陪伴你。你并不孤单。
-
投射性认同与边缘型人格的爱恨情仇 2024-12-28 1 1927 投射认同的基本逻辑与边缘人格的表现 | 心智化使我们的人格需要连续性、一致性。在人格障碍中,身份认同就是这种自我的不稳定、自我身份的认同不一致性。而在异化自我提到的心智化就是一种防御机制——投射认同。就是我自己察觉不到自己的想法,意识不到自己的想法的同时,我们认为他人就是这么想的,而且我要控制他,让他出现我希望的一种感受。这里的前提是我们自身察觉不到这些想法。 临床上边缘人格障碍的人,比如:女孩找了一个男朋友,过去恋爱经历都是打她或骂她的,这次找了一个男朋友说保证不会打她骂她。结果女孩的那种情绪的不稳定,小时候的被害、被虐待的感受(包括原生家庭中,或者学校中出现的人际问题,欺凌等创伤经历)会触发她诱导你,让你变成以前的重要客体(可以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或者说她被伤害的这种过程(我们可能不会记得过去的人或者具体的事,但是我们会保留一种受伤害的感受)。而这个她依旧察觉不到。最后不知不觉的,男朋友的讨好、认错、挽回,直到忍无可忍后又伤害到了女孩。 所以很多女孩认为自己命不好,或者为什么自己总是遇到这种“渣男”。甚至出现自证预言的现象:我就知道你也不是好东西,就知道你会伤害我。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极限拉扯。更有一些人培养出警惕的防御,即感受到会被伤害的情况下,会先选择伤害对方。或感受到可能被分手的不安全感而先提出分手。这里要明确的是,她们对自己的这些想法是无意识的,但是她们会对自己萌生的想法深信不疑。 女孩想找男朋友,找一个对自己呵护的很正常。好处在哪?——认为对方情绪稳定;坏处在哪?不知道。 其实,男朋友对她的这种呵护关爱是不知不觉的输出,而她在被呵护关爱的过程中是不断的索取和不断的收获。这种感受会让女孩推到过去施虐者去,推到以前的爸爸妈妈,对自己非常呵护这种状态去。这也是自己曾经想要获得的。但这个过程会使自己越变越小、越来越脆弱,而自己还察觉不到。 最终男朋友忍无可忍。(我这不是谈女朋友,是带小孩嘛!) 当然,反之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同样也会让他们出现上述的表现。
-
困在标签里的女性 2025-03-10 1 674 一、现象 某企业女总监因孩子成绩下滑被家长群指责: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连孩子都教不好。她陷入自我怀疑,通过心理咨询发现,社会将事业成功与母职缺失强行挂钩。34岁程序员被相亲对象连续质疑:你这么优秀还单身,是不是太挑剔?导致她开始刻意隐藏学历和收入。 标签就像超市货架上的分类贴纸,女性容易被贴上一些标签,例如剩女女强人虎妈等,而标签本质是简化认知的工具,就像用甜度3星标签定义整个西瓜,忽视了个体差异。 二、标签如何束缚女性的内心呢?其实这样的心理陷阱的有三层茧房: 1、认知茧:社会暗示你应该...。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里面,女主角金智英被要求成为好儿媳,然后是好妈妈,工作后还要求做好员工。她陷入连环绑架的漩涡。金智英在咖啡馆被骂妈虫后变得崩溃,开始思考自己倒是是什么样的人,其实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前兆。从这个电影中也反应韩国生育率全球最低背后的标签反噬。 2、情绪茧:害怕打破标签的焦虑。打破标签就意味着失去标签赋予的身份,这对很多人尤其女性会打来焦虑甚至恐惧。古代女性对于“贞节”标签就是典型的代表。现在00后10后,有些会主动拥抱标签,比如说自己是“I”人,是“E”人等。通过给自己贴标签,可以简单化理解自己,并获得社会身份认同,这其实也是害怕没有标签的焦虑。 3、行为茧:自动化的角色扮演。在有了认知和情绪上的束缚后,人们会按照标签的要求去做事情。例如做了妈妈的女性就自动承担照顾孩子的绝大部分责任,大龄未婚女性,主动弱化优势迎合宜婚标签,等等。 三、如何突破标签化的束缚 破茧不是撕掉标签,而是长出不被标签束缚的翅膀。就像蝴蝶不会否定茧的存在,而是带着破茧的力量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前面提到的女高管,可以建立足够好母亲标准,安排每天30分钟专属亲子时间。其实就是在建立自我评价坐标系。大龄未婚女性,可以通过参加单身女性成长社群重建身份认同。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娜拉被贴上完美妻子/母亲的标签,后来意识到自己只是丈夫的玩偶到毅然出走。所以当社会标签与真实自我割裂时,出走可以是物理空间分离,更是心理边界建立。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传统标签是女孩练摔跤就等于丧失女性魅力,而父亲用金牌比嫁妆更保值的现实逻辑撕标签。 标签本质是社会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