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射性认同与边缘型人格的爱恨情仇 2024-12-28 1 1927 投射认同的基本逻辑与边缘人格的表现 | 心智化使我们的人格需要连续性、一致性。在人格障碍中,身份认同就是这种自我的不稳定、自我身份的认同不一致性。而在异化自我提到的心智化就是一种防御机制——投射认同。就是我自己察觉不到自己的想法,意识不到自己的想法的同时,我们认为他人就是这么想的,而且我要控制他,让他出现我希望的一种感受。这里的前提是我们自身察觉不到这些想法。 临床上边缘人格障碍的人,比如:女孩找了一个男朋友,过去恋爱经历都是打她或骂她的,这次找了一个男朋友说保证不会打她骂她。结果女孩的那种情绪的不稳定,小时候的被害、被虐待的感受(包括原生家庭中,或者学校中出现的人际问题,欺凌等创伤经历)会触发她诱导你,让你变成以前的重要客体(可以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或者说她被伤害的这种过程(我们可能不会记得过去的人或者具体的事,但是我们会保留一种受伤害的感受)。而这个她依旧察觉不到。最后不知不觉的,男朋友的讨好、认错、挽回,直到忍无可忍后又伤害到了女孩。 所以很多女孩认为自己命不好,或者为什么自己总是遇到这种“渣男”。甚至出现自证预言的现象:我就知道你也不是好东西,就知道你会伤害我。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极限拉扯。更有一些人培养出警惕的防御,即感受到会被伤害的情况下,会先选择伤害对方。或感受到可能被分手的不安全感而先提出分手。这里要明确的是,她们对自己的这些想法是无意识的,但是她们会对自己萌生的想法深信不疑。 女孩想找男朋友,找一个对自己呵护的很正常。好处在哪?——认为对方情绪稳定;坏处在哪?不知道。 其实,男朋友对她的这种呵护关爱是不知不觉的输出,而她在被呵护关爱的过程中是不断的索取和不断的收获。这种感受会让女孩推到过去施虐者去,推到以前的爸爸妈妈,对自己非常呵护这种状态去。这也是自己曾经想要获得的。但这个过程会使自己越变越小、越来越脆弱,而自己还察觉不到。 最终男朋友忍无可忍。(我这不是谈女朋友,是带小孩嘛!) 当然,反之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同样也会让他们出现上述的表现。
0 2
-
投射性认同与边缘型人格的爱恨情仇 2024-12-28 1 1927 投射认同的基本逻辑与边缘人格的表现 | 心智化使我们的人格需要连续性、一致性。在人格障碍中,身份认同就是这种自我的不稳定、自我身份的认同不一致性。而在异化自我提到的心智化就是一种防御机制——投射认同。就是我自己察觉不到自己的想法,意识不到自己的想法的同时,我们认为他人就是这么想的,而且我要控制他,让他出现我希望的一种感受。这里的前提是我们自身察觉不到这些想法。 临床上边缘人格障碍的人,比如:女孩找了一个男朋友,过去恋爱经历都是打她或骂她的,这次找了一个男朋友说保证不会打她骂她。结果女孩的那种情绪的不稳定,小时候的被害、被虐待的感受(包括原生家庭中,或者学校中出现的人际问题,欺凌等创伤经历)会触发她诱导你,让你变成以前的重要客体(可以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或者说她被伤害的这种过程(我们可能不会记得过去的人或者具体的事,但是我们会保留一种受伤害的感受)。而这个她依旧察觉不到。最后不知不觉的,男朋友的讨好、认错、挽回,直到忍无可忍后又伤害到了女孩。 所以很多女孩认为自己命不好,或者为什么自己总是遇到这种“渣男”。甚至出现自证预言的现象:我就知道你也不是好东西,就知道你会伤害我。甚至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极限拉扯。更有一些人培养出警惕的防御,即感受到会被伤害的情况下,会先选择伤害对方。或感受到可能被分手的不安全感而先提出分手。这里要明确的是,她们对自己的这些想法是无意识的,但是她们会对自己萌生的想法深信不疑。 女孩想找男朋友,找一个对自己呵护的很正常。好处在哪?——认为对方情绪稳定;坏处在哪?不知道。 其实,男朋友对她的这种呵护关爱是不知不觉的输出,而她在被呵护关爱的过程中是不断的索取和不断的收获。这种感受会让女孩推到过去施虐者去,推到以前的爸爸妈妈,对自己非常呵护这种状态去。这也是自己曾经想要获得的。但这个过程会使自己越变越小、越来越脆弱,而自己还察觉不到。 最终男朋友忍无可忍。(我这不是谈女朋友,是带小孩嘛!) 当然,反之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同样也会让他们出现上述的表现。
-
困在标签里的女性 2025-03-10 1 674 一、现象 某企业女总监因孩子成绩下滑被家长群指责: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连孩子都教不好。她陷入自我怀疑,通过心理咨询发现,社会将事业成功与母职缺失强行挂钩。34岁程序员被相亲对象连续质疑:你这么优秀还单身,是不是太挑剔?导致她开始刻意隐藏学历和收入。 标签就像超市货架上的分类贴纸,女性容易被贴上一些标签,例如剩女女强人虎妈等,而标签本质是简化认知的工具,就像用甜度3星标签定义整个西瓜,忽视了个体差异。 二、标签如何束缚女性的内心呢?其实这样的心理陷阱的有三层茧房: 1、认知茧:社会暗示你应该...。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里面,女主角金智英被要求成为好儿媳,然后是好妈妈,工作后还要求做好员工。她陷入连环绑架的漩涡。金智英在咖啡馆被骂妈虫后变得崩溃,开始思考自己倒是是什么样的人,其实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前兆。从这个电影中也反应韩国生育率全球最低背后的标签反噬。 2、情绪茧:害怕打破标签的焦虑。打破标签就意味着失去标签赋予的身份,这对很多人尤其女性会打来焦虑甚至恐惧。古代女性对于“贞节”标签就是典型的代表。现在00后10后,有些会主动拥抱标签,比如说自己是“I”人,是“E”人等。通过给自己贴标签,可以简单化理解自己,并获得社会身份认同,这其实也是害怕没有标签的焦虑。 3、行为茧:自动化的角色扮演。在有了认知和情绪上的束缚后,人们会按照标签的要求去做事情。例如做了妈妈的女性就自动承担照顾孩子的绝大部分责任,大龄未婚女性,主动弱化优势迎合宜婚标签,等等。 三、如何突破标签化的束缚 破茧不是撕掉标签,而是长出不被标签束缚的翅膀。就像蝴蝶不会否定茧的存在,而是带着破茧的力量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前面提到的女高管,可以建立足够好母亲标准,安排每天30分钟专属亲子时间。其实就是在建立自我评价坐标系。大龄未婚女性,可以通过参加单身女性成长社群重建身份认同。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娜拉被贴上完美妻子/母亲的标签,后来意识到自己只是丈夫的玩偶到毅然出走。所以当社会标签与真实自我割裂时,出走可以是物理空间分离,更是心理边界建立。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传统标签是女孩练摔跤就等于丧失女性魅力,而父亲用金牌比嫁妆更保值的现实逻辑撕标签。 标签本质是社会的认知
-
两性关系:为什么情侣越吵越亲密? 2025-04-02 0 145 你有没有发现,情侣在吵架时,在越吵越激烈的同时,两个人会不自觉地“同步”起来?比如,一个人提高音量,另一个人也会跟着提高音量;一个人开始激动,另一个人也会变得激动。吵完架后,感情反而变得更好了。这可能是因为吵架让双方更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吵架时的言语交锋往往比沉默或冷暴力更能引发情绪的波动。女性通常更倾向于表达情绪,而男性则可能更多地扮演“回应者”的角色。这些高唤醒度的情绪体验,无论是正面的兴奋还是负面的愤怒,都会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紧密,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导致关系的紧张。 其实,这这种同步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神经科学机制。研究发现,情侣在讨论冲突性话题时,大脑的某些区域会出现更高的神经同步性,而这种同步性与情绪的唤醒度密切相关。吵架时的高情绪唤醒度可能让两个人的大脑活动更加“同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彼此的情感连接。言语互动在表达高唤醒度情绪方面比非言语互动更为有效,女性发起的言语互动往往会引发更高的神经同步性。这些发现为我们理解情侣之间的情感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后续深入探讨神经同步性在亲密关系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好的亲密关系能够滋养你 2025-04-07 0 207 好的亲密关系能够滋养你,让你成长。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需要情感的联结,而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就像阳光与雨露,能够滋养心灵,让人在爱与被爱中成长。它不仅带来温暖与陪伴,更能激发内在力量,帮助个体成为更完整、更自由的自己。 1. 情感支持:提供安全的心灵港湾 好的亲密关系能成为情绪的“容器”,让彼此在疲惫、焦虑或脆弱时得到接纳。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感受被重视、情绪被理解时,会更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减少心理防御,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信任。这种安全感能缓解孤独感,增强心理韧性,让人在面对外界压力时更有力量。 2. 自我认知:成为彼此的镜子 在亲密关系中,伴侣的反馈往往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他们的欣赏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优势,而建设性的建议则能揭示我们未曾察觉的盲点。这种互动促进自我反思,推动个人成长。同时,关系中的冲突和磨合也能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需求、边界和沟通模式,从而调整行为,提升情商。 3. 共同成长:激发彼此的潜能 一段滋养的关系不是停滞的,而是动态发展的。伴侣的鼓励和支持能让人更有勇气追求目标,突破自我设限。例如,一方可能因对方的信任而尝试新领域,或在低谷时因伴侣的陪伴而重拾信心。健康的亲密关系不是互相束缚,而是彼此成就,让双方都能在爱中变得更好。 4. 修复旧伤:疗愈过往的情感创伤 许多人的心理困扰源于早期的依恋创伤,如被忽视、否定或过度控制。而一段稳定、包容的亲密关系能提供矫正性体验,让人重新建立对关系的信任。例如,一个在原生家庭中缺乏安全感的人,可能在伴侣的耐心陪伴下逐渐放下防备,学会健康的依赖与独立。 5. 提升幸福感:让生命更丰盈 研究表明,拥有良好亲密关系的人通常更快乐、更健康。爱与被爱的体验能促进多巴胺、催产素等愉悦激素的分泌,降低压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当两个人共同创造回忆、分享生活时,生命会因情感的流动而更加丰富。 结语真正滋养的亲密关系,不是依赖或消耗,而是相互给予能量。它像肥沃的土壤,让心灵扎根生长;像清澈的溪流,润泽干涸的情感。如果你正身处这样的关系中,请珍惜并用心经营;如果尚未遇见,不妨先学会爱自己,因为只有内心丰盈的人,才能吸引并维系健康的爱。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常常见证亲密关系如何改变一个人——它不仅是避风港,更是成长的催化剂。愿每个人都能在爱中找到滋养,活
-
(1)恋爱中沟通问题的常见表现 表达障碍:一方无法清晰表达需求,另一方误解其意图。倾听障碍:未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情感或观点,表现为敷衍或打断。冲突处理不当:争论中情绪化反应过多,如指责、冷战或回避。情绪积累:未能及时解决矛盾,导致不满逐渐积累并爆发。 (2)沟通问题的心理学根源 童年经验:早年未经历良好沟通模式,习得无效或有害的表达方式。依恋模式:焦虑型依恋者常过度表达需求,而回避型则选择隐忍,双方难以平衡。情绪调节能力:情绪化表达导致对话失控,理性沟通能力不足。 (3)沟通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 亲密感下降:无法有效表达和回应需求,降低彼此的满足感。冲突升级:未解决的矛盾演变为更大的冲突或长期冷战。关系破裂:长期沟通不畅可能导致关系疏远甚至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