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有的傲慢,其实都来源于无知。知乎上,有位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真实经历。刚上班那会,有个一起进公司的女同事,因为听力有问题,所以从小就佩戴着助听器。有天公司来了位新领导,脾气很暴躁。开晨会的时候,新领导直接就走到女同事的旁边,把女同事的人工耳蜗扯掉摔在地上,怒斥:“懂不懂什么叫尊重?我讲话,你戴耳机,你怎么想的?”女同事当场懵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气得手都哆嗦,连地上的耳蜗都没捡,就跑回家了。第二天,女同事一家带着发票和售后证明来公司准备打官司,那可是进口的人工耳蜗,二十几万啊。未知全貌,妄下评论,才会造成这样难以挽回的后果。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如果你愿意多给真相一些时间,愿意多给别人一些解释的余地;愿意多去了解别人的真实意图,其实你就会发现,你误解了不少人,断错了不少事。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就像隔了一块透明的玻璃。我们以为自己看得很清楚,其实背后的事都无从得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瑟夫和哈里,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乔哈里窗”理论。在日常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你的信息和别人的信息,可以分为4个区域:公开区,隐藏区,盲区,封闭区。公开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隐藏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盲区: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未知区: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可以学会对照检验这个窗子。这件事,是不是存在着当事人自己知道、但别人不知道的隐藏区?因此,在不知道一件事的全部内情时,不要发出片面的评价、不要做出会让自己后悔的事。而我们如果自己作为当事人,也可以在与人沟通的时候进行适当的自我表露。将一些可能会引起误会或误解的信息,事先适当地透露或显现给他人,加以解释说明。在不了解乔哈里窗之前,我们对人际交往的观点可能会流于表层和片面。而学会了这个简单的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实践、运用,对一件事、一个人的了解更加深入全面。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往往只会得出一个结论。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让视野中的“盲区”越来越少。人生在世,敏于事,而慎于言,方能立身处世。
0 0
-
结束第二期的抚背识人成长小组:身心与咨询结合[太阳][太阳][太阳] 我们都可以成为终结者[庆祝][庆祝][庆祝] 「原生家庭不是宿命,而是出发的坐标」 某女孩在家族图谱前沉默良久:终于看清哪些是他们的课题,哪些是我的旅程。 心理咨询提供的不是原谅,而是把缠绕的线团理成清晰的边界 你可以带着伤疤走向未来,不必永远困在过去的剧本里。 #代际创伤终结者 #心理咨询笔记
-
结束今天线下抚背识人课[太阳][太阳][太阳][太阳] 丢了自己就丢了全世界 「停止讨好世界后,我遇见了自己」 她删掉某人的那天发来照片:第一次觉得微信安静的声音这么好听。 心理咨询不是教你合群,而是让你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当你不再为别人眼中的完美疲于奔命,真正的生命力才开始苏醒。 #安静是最高级的自由
-
刚刚结束线上成长小组,其中个案分享 焦虑的毛线团与温柔拆解术 主妇把焦虑清单编成毛线,最后织成地毯: 曾经勒住脖子的绞索,现在成了接住眼泪的柔软。 情绪重构的奥秘在于:你永远拥有重新编织的权利。 背起家族命运,卸载之后的畅快 #压力编织学 #心理咨询笔记
-
结束上午的成长课程: 「晨昏交界处的摆渡人」 长期失眠的某女在咨询后写道: 从前惧怕黎明前的黑暗,现在学会在临界点等待光的裂变。 心理咨询不会缩短黑夜,但会让你发现星辰的位置。 #暗处有光生长指南 #心理咨询笔记
-
今晚线下课分享:三个小时三个个案 「寄往童年的明信片」 那些没被听见的哭声,现在成了浇灌自己的雨。 那些没被看见的疼痛,都累积成伤疤 疗愈不是修补过去,而是创造新的记忆容器。 #自我再养育计划 #咨询师笔记
-
线上成长课: 每个人都是一幅画,致敬每一个可爱的生命 「原生家庭的龙卷风,终于变成穿堂风」 他们反复梦见被锁在老宅,咨询后鲜活的状态 给所有房间开窗的那天,风铃开始唱歌。 创伤不是永恒的囚牢,除非你一直攥着生锈的钥匙。 #重建心灵居所 #咨询师笔记
-
「抑郁像雾,而你不是走失的旅人」 女孩把抗抑郁药盒换成随身携带的彩虹糖: 药片让我活着,但咨询教会我:活着不等于被浓雾淹没。 穿越情绪迷雾的指南针,往往藏在被你忽略的日常里。 #看见光的不同形态 #心理咨询笔记
-
解冻的从来不是时间,而是凝视伤口的目光」 总说等久了就不痛了的女孩,在咨询中突然流泪: 原来那些刻意遗忘的冬天,一直冻着我的呼吸。 心理咨询不是删除记忆,而是为旧雪找到融化的方向。 #温暖不必等到春天 #心理咨询笔记
-
昨晚线上小组,喜悦分享 可以安睡一晚,可以和妈妈走进 「抑郁不是深渊,是装得太满的容器」 总说心里堵得慌的宝子,学会每天写情绪快递单: 把痛苦打包寄走,才发现心是个需要定期清空的信箱。 心理咨询不是填满容器,而是拓展它的容量。 #精神断舍离
-
「空椅子对话:缺席者的在场证明」 他对着空椅子怒吼三十分钟后突然沉默: 原来我等的不是父亲的道歉,而是自己的释怀。 有些告别不需要仪式,只需要重新定义存在 #心理剧场的魔力 #心理咨询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