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楼自杀真的只是一瞬间的痛苦吗?那些选择用跳楼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大概都觉得只有在落地的一瞬间感到疼痛外,就不会再感到任何疼痛。真的是这样吗?而事实上,当人从楼顶跃下开始,就注定要面对心理和生理上的双重痛苦。 我们都做过梦,只是几分钟,可以经历跨度几十年的时空。同样的,从100米高楼(30层),下落的时间为4.5秒,而这4.5秒,可以放大到让人体会一生的痛苦,而这时,真的什么也做不了。那才是真正的痛苦。 事实上,投河、服药、割腕都是个技术活,想自杀成功还需要运气,大部分人之所以终生自杀不得成功,总有好心人把奄奄一息的落水者救上来,总有安眠药刚把脑子搞坏以后称为植物人的一刻被人发现,总有割腕失血差不多了,被制止还得输别人提供的血液,之前的痛苦有的还在,有的不在了,可加上新痛苦,痛苦的总量却增加了。 事实上,大部分曾经想过要自杀的人现在都很高兴自己还活着。他们说,当时并不是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只是想终止自己的痛苦。 好啦,那我们来分析一下,既然不是真的想死,那就别再这里纠结了,很简单,把问题划归到如何解决痛苦,痛苦根源在哪里,是现实的问题还是有一部分个人认知的问题,总之这时候要做的,不要再退转到“我要自杀”的起点,抱怨没有用,我们就眼睛死死的盯住痛苦,看看能不能解决它,是彻底解决还是解决一部分,如果不想面对痛苦,其实也不想自杀,那么,自杀的言语只是为了用痛苦给自己的无力合理化,我是这么认为的。 对于抑郁症的来说,确实往往好像自己深陷淤泥之中,越挣扎越深,一部分人最终会走向实施自杀的路,然而,真正实现自杀成功,概率极低,落下残疾、身体疤痕、植物人的大有人在。深陷抑郁症困住的人,一定要在自己求生欲起作用时,去寻求外力帮助,必要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是可行的,我身边不乏痊愈回到阳光世界的亲朋个案。 所以,用一生去研究如何去死,不如向死而生,怎么让痛苦减轻,才是正道。
1 9李慧溪✨: ?赞
-
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基本的动机,人是积极主动、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这样的人也就是心理健康者。他们有以下5个特征: 其一,乐于接受一切经验; 其二,时刻保持生活充实; 其三,信任自己机体的感受; 其四,有较强的自由感; 其五,有高度的创造性。
-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不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人,特别是成人态度,对他心理与个性顺利发展,至关重要。少年产生行为和心理障碍的原因,除学前期家庭不良教养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入学以后,成人的错误对待,特别是教师的错误对待。不恰当的对待将给少年个性造成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伴随他们的一生。
-
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往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用心选合适的,而不是为不合适的费心。
-
“我听到最恶心的一句话就是,事情已经过去了,为什么还揪着不放呢?有些事情在你那里是过去了,但是我永远过不去,因为受委屈的是我而不是你,旧账被重提,那是因为从未被妥善处理,除了我自己能说原谅,谁也不能劝我大度。” 郭德纲这段话说得好,心理咨询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别急着原谅,且慢慢释怀。
-
在应对现实事件的三种反应中: 感性反应强调情绪本能,理性反应依赖逻辑分析,而悟性反应需要哲学层面的认知重构。 健康的心态往往需要三者动态平衡: 感性提供生活温度,理性保障决策效率,悟性赋予生命韧性。
-
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焦虑是对生活持冷漠态度的对抗剂,是自我满足而停滞不前的预防针,它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推动着人格的发展。
-
很多情侣和夫妻,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之所以会分手会离婚,最大的症结就在于:有需求不直说。 的确,有话不直说,总是让人猜,对双方都是一种消耗。 用最直接的方式把自己的状态和感受说出来,而不是希望别人通过观察来理解你的感受,因为这需要对方具备极高的敏感性。
-
麦克说,当错误被一再重复时,它实际上就是你的选择。 从心理学角度说,当我们遇到问题,感到困惑或痛苦时,首先要意识到, 一定是认知或者行动方法需要改变,这样才不至于陷入一种自欺欺人之 中:表面上在寻求改变,潜意识里一直在为自己找合理化的解释。 承认问题,并不是一件羞耻的事,相反,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才是真的 智慧。
-
有些鸟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希望你我的精神像鸟儿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