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棵树受到负能量攻击,最终枯萎而死,那么人呢?当一个人一直活在被指责、被要求完美的氛围中,总有一天也会枯萎而死。 我说的死不见得是肉体的死亡,而是精神上的心死,然而一个人的心若死了,就等同行尸走肉,跟死亡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即使给出要求与指责的出发点是为了当事人好,也不能毫无限制地一直这么做,否则当事人在做到完美之前,信心可能早就己被摧毁殆尽了。 而在这种指责教育下长大的人,即使拥有各种优秀的技能,也可能是缺乏自信的人,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拥有力量,只担心自己随时会出错,所以会不断重复检查每项事物,每天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或职场上,恐怕很难有优异的表现。 ——摘自赛斯学院《超越的力量》
0 4
-
当你越恨什么东西,就越被它束缚,而你允许它的存在和发生,你就越自由。
-
从小挨过饿的孩子,一生都在追求物质。 从小被忽视的孩子,一生都在索取关注。 从小被否定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认可。 从小被控制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自由 从小被抛弃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归属 从小被嫌弃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亲近 从小就缺乏安全感的人,一生都在恐惧中,都在控制中 从小被指责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证明 从小被鄙视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尊重 从小被打压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支持和鼓励,被看见被关注 从小被欺负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袒护 根本不存在天生就势利、虚荣、傲慢的人,只不过——那是他们疗伤的方式。
-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没有创伤的人,只不过是创伤大小以及处理创伤的能力不同而已。所以需要牢记这一点,创伤可以让我们积累生活的经验,并且可能通过创伤为我们形成新的动力,有人说:创伤是光照进你心里黑暗的那个地方。
-
不要放自己的鸽子
-
允许自己偶尔的闲懒,允许将时间付与无用之事,就像允许一只麻雀在阳光下发一会呆,实则是允许另一种生命状态——在繁忙之外,紧绷之外,还可享受慢与闲的美。
-
不必站在五十岁的年龄,悔恨三十岁的生活;也不必站在三十岁的年龄,悔恨十七岁的爱情。我们不能以后来的自己,去批判过去的自己,这是不公平的。如果可以重来,以当时的阅历,我们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所以,试着与自己和解,接受每一个时期的自己。 ———张爱玲
-
有时候,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帮助别人不一定会得到感谢,但是至少我们内心是安宁的,因为我们尊重了自己的善心和美德。与其担心他人不知感恩,不如忘记自己施予别人的恩惠,做真正让我们欢喜的事情……
-
【如何应对节后焦虑】 假期后上班,大约半天到一两天的时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这是低等强度压力转换中等强度压力的过渡期,是人体自我调整的规律,没有任何问题,反而是那种一秒切入工作状态的,仿佛没有休假的人,才需要警惕,瞬间进入工作状态,要么是撒谎表演,要么是假期没有任何放松,依然在忙碌加班,或者休假有负罪感,必须找理由去加班 去办公室才心安。或者是工作性质决定一秒进入高度紧张状态,不能分心,这种人交感神经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常失眠,情绪波动易怒,容易出现心脑血管问题。 从放松休息到紧张工作,需要一个适应阶段,假期后适应不了正常工作,或者适应时间太长,是一个不良信号,需要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理健康了。 我在给力心理等你
-
人的四大局限: 时间的局限:夏虫不可语冰 空间的局限:井蛙不可语海 视野的局限:盲人不可语光 认知的局限:凡夫不可语道
-
越不过去的从来不是山,而是我们数不清的执念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把“这件事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的怨念,转变为“这件事是为了教会我什么”的觉醒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换个角度看世界,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