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最大的孤独,是处在无知的循环中而不自知。
0 3
-
向婴儿学习,或许是人类最谦卑又最智慧的自我教育方式。那些尚未被文明规训的小生命,以其原始而本真的存在状态,向我们展示着被成年人遗忘的生命奥秘。以下是从婴儿身上可汲取的生存智慧: 1. 无筛选的感知力 婴儿的瞳孔像未装滤镜的镜头,以每秒30帧的速度贪婪吞噬世界。他们触摸空气的流动、凝视光线的舞蹈、品尝声音的质地——这种全息感知方式,恰是艺术家毕加索终其一生试图找回的野蛮人视角。成年人的感官早已被功能性驯化,而婴儿提醒我们:世界本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2. 失败的庆典 当婴儿第一千次尝试抓取悬铃时,前999次跌落都被编码为数据而非挫折。这种将物理定律内化的过程,暴露出成年人学习机制的致命缺陷:我们把犯错异化为道德事件而非认知必经之路。硅谷快速失败的创业哲学,不过是把婴儿的爬行垫放大成了商业战场。 3. 情绪的水文循环 婴儿的眼泪来得迅猛去得突然,如同热带雨林的阵雨。这种情绪代谢能力令认知行为治疗师惊叹:他们不储存怨恨,不酿造焦虑,不用昨天的潮湿沤烂明天的阳光。成年人建造的情绪水库,往往因过度蓄水而决堤。 4. 纯粹的在场状态 哺乳时的婴儿是现象学大师,整个宇宙收缩为母亲瞳孔的倒影。这种绝对专注力,堪比禅僧历经十年修行才能抵达的喝茶只是喝茶境界。当成年人沉迷于多任务处理的自我感动时,婴儿演示着心流(flow)的原始版本。 5. 身体智能的权威 婴儿遵循着严格的肉体逻辑:饿了就哭,困了就睡,不舒服就扭动。这种身体诚实性反衬出成年人熬夜加班后喝护肝茶的荒谬。当瑜伽士苦练身体聆听时,婴儿本就是通体耳廓的存在。 6. 无功利的好奇 对婴儿而言,撕纸的声响比股市波动更值得研究,蚂蚁行军比职场晋升更有戏剧性。这种本真的好奇心,在成人世界被异化为有用知识的采集。爱因斯坦保持终生的神圣好奇心,本质上是对婴儿态度的忠实延续。 在发育神经学中有个吊诡现象:人类大脑在青春期会主动修剪婴儿期形成的神经突触。这仿佛某种隐喻——我们通过放弃部分可能性来换取社会适应力。向婴儿学习,不是要退回襁褓,而是重新发现那些被我们当作发育代价而抛弃的生命禀赋。就像诗人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中写的:真正的天使,或许会羡慕我们这笨拙的专注。婴儿,正是降临人间的天使。
-
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因为没有把道理转化为程序化内容落实到生活中。 也就是知行不合一。
-
恐惧会抑制学习能力! 恐惧会使海马回突触冻结,不能改变,形成僵硬回路,海马回神经可塑性被恐惧制约所固化,压力和焦虑会严重打击学习能力。
-
做终身运动者,做解决问题者, 做责任担当者,做优雅生活者!
-
事业和后代的养育,是最幸福、最有意义、最值得奋斗的大事。
-
焦虑症是最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迁移的症状。 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加注意的话,你很难说这种焦虑情绪和哪一事物之间建立了条件性情绪反应,进而形成新的症状或不适应性行为。 若不及时有效干预,会导致惊恐焦虑“能力”水平提高,也容易在此期间增加新的临床症状反应。
-
意识是以有效的知识为工具,对自身的认知、情绪、情感、个性行为及其潜意识状态的认知和调整的过程。用新的适应性程序替代原有的不适应性程序,并使这些新的程序性知识在大脑中反复的进行练习。最后,使它成为一种潜意识自动运行的状态。
-
抑郁会让人的情绪时而躁狂时而沉寂,两种情绪会不定时的切换,来回摆荡,这就是双相。 不要怕,表面看是情绪让人恐慌与痛苦。 实则问题都在情绪的背后。 找到问题的根源,不让情绪的发酵成蝴蝶效应,调整认知及消除认知情绪,保持运动降低基础焦虑,用干预技术重塑潜意识条件性情绪。 第一步:先知道情绪是如何发酵的,消极情绪会驱动思维检索与之匹配的思维内容,导致思维内容消极,不客观,片面,极端,甚至灾难化...... 第二步:觉察情绪›调整认知(调整目的以消除情绪为核心,比如如何想我不难受) 第三步:消除刺激事件导致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 第四步:反复发策略应用
-
增加“心理配重”,要加大社会性知识及人格配重,不要增加生物(兽)性配重。” 当我们的内心深处铸就了足够质量的心理配重内容时,人生就不易倾覆。
-
吃的香甜,夜里安眠,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