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培养出独立人格的孩子? 首先不能太过的保护孩子,需要保护并且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及独特性。其次不要要求孩子过分礼貌,不过分压抑孩子个性的发展,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判断力。不把成人世界复杂和情感和社会规范强加给孩子。所以,要培养出具有独立人格的孩子,父母需要是在尊重孩子的个性基础上去提供支持和引导,而不是过度的干预和控制。
0 2
-
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都是因为切断了与父母的链接!我们之所以无法接受自己的父母,是因为父母的语言或行为曾经伤害到了我们。这种伤害也许是一种嫌弃,也许是一种否定,也许是一种不认可,不管是哪种伤害,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不被爱!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于是,会采取自认为报复的方式——我们也不去爱父母,不去接纳父母,也不去承认父母。自认为阻断与父母的连接会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一些补偿与平衡,但是,殊不知,在你阻断与父母的这份连接时,你也阻断了与自己生命的连接!
-
生活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总是害怕犯错,害怕拒绝,害怕失去朋友。但其实,真正的成长就是学会对自己说:可以。 ⒈ 犯错了,没关系,这才是真实的你。 ⒉ 说“不”,是守护自己界限的开始。 ⒊ 取关,是为了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更值得的人。 ⒋ 伤心了,允许自己难过,因为你也是人。 ⒌ 开心了,尽情享受,别因为别人的眼光抹杀自己的快乐。 ⒍ 累了,就休息,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停下而崩塌。 这一切都可以,因为你值得活得真实,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莎士比亚曾说:「生命苦短,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知识都是骄傲的,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所有的品格都是缺陷的,所有的道德都是虚假的,所有的希望都是暗淡的。 一个负能量的人,除了影响你的情绪,还会拉低你的身段。 一个正能量的人,从不埋怨生活,自带各种光芒,还会不断地鼓励别人,使你变得更优秀自信。 你的人生,既然是你自己做主,那么就由你自己负责。消极的态度和积极的思想,往往就是你与别人之间最远的距离。 正能量的人,往往没空负能量。 当你拥有什么样的思想便会活出什么样的人生
-
人之所以会委屈自己去讨好某人,是因为潜意识里有了幻想:没有了他会很糟糕,没有了关系会很糟糕。
-
有些时候说出真相是残酷的,但是不说出,就一直活在幻想里,走不出来。 敢于面对自己,也是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
-
心理学家在研究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后,将培养孩子习惯关键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妈妈都是离对孩子最近的那个人。孩子将定型成何种人,绝大部分取决于妈妈如何塑造。 郑渊洁说:“母亲的含义是影响,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并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又是渐进深远的。妈妈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当代家庭教育
-
接纳的本质是将个人价值和行为表现进行分离,不因这个人行为的表现不好而将这个人视为一个不好的人,无价值之人。 所以真正的接纳,就是接纳这个生命体的存在,这个生命体因存在而有价值。
-
比昂有一句话说:当一个人经历了苦难,他如果不去体验,不去感受,他就感觉不到痛。他们只不过是用了一些原始的防御,那么这样的创伤会传递给下一代。
-
“匮乏性需要”,也叫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危及个体的生命。 “成长性需要”,包括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
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 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很多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