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寒,如果冷是一种体感,那寒更像是一种情绪,身体知道,心也能通达,天寒地冻,天地都在拒绝你,你又无法招架,那就顺着感觉把自己藏起来,小虫子的藏是深埋入土大树,让叶子离开,留下枝干,在冷风中倔强,这是去掉锋芒,留下根本。草,小草屏住呼吸,无处可藏,就把皮囊变成了盔甲,向内凝住,蓄积越多,向外就会越有承受力,有时候停止,反而在前进,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就能生长,你看,那棵小草就是这样不藏而藏,所以藏并不是躲,是取舍,是内求沉淀,冬天的冷是有意义的,懂得过冬天,就会懂得逆境低谷,埋没都不是终结,因为还有春天,春夏秋冬看似分割,实则相连,他们是天地的呼吸,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我们自己的呼吸和天地的呼吸同频,一呼一吸,一开一合,一收一放,生命会延续释放,舒展万物,会形成生长更迭,一个不慌不忙的世界,才可能久远,才可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0 4
-
莎士比亚曾说:「生命苦短,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知识都是骄傲的,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所有的品格都是缺陷的,所有的道德都是虚假的,所有的希望都是暗淡的。 一个负能量的人,除了影响你的情绪,还会拉低你的身段。 一个正能量的人,从不埋怨生活,自带各种光芒,还会不断地鼓励别人,使你变得更优秀自信。 你的人生,既然是你自己做主,那么就由你自己负责。消极的态度和积极的思想,往往就是你与别人之间最远的距离。 正能量的人,往往没空负能量。 当你拥有什么样的思想便会活出什么样的人生
-
人之所以会委屈自己去讨好某人,是因为潜意识里有了幻想:没有了他会很糟糕,没有了关系会很糟糕。
-
有些时候说出真相是残酷的,但是不说出,就一直活在幻想里,走不出来。 敢于面对自己,也是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
-
心理学家在研究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后,将培养孩子习惯关键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妈妈都是离对孩子最近的那个人。孩子将定型成何种人,绝大部分取决于妈妈如何塑造。 郑渊洁说:“母亲的含义是影响,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并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又是渐进深远的。妈妈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当代家庭教育
-
接纳的本质是将个人价值和行为表现进行分离,不因这个人行为的表现不好而将这个人视为一个不好的人,无价值之人。 所以真正的接纳,就是接纳这个生命体的存在,这个生命体因存在而有价值。
-
比昂有一句话说:当一个人经历了苦难,他如果不去体验,不去感受,他就感觉不到痛。他们只不过是用了一些原始的防御,那么这样的创伤会传递给下一代。
-
“匮乏性需要”,也叫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危及个体的生命。 “成长性需要”,包括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
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 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面对伤害,我们无处可逃,但必须完成的事,唯有靠自己才能行。”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很多迷茫。
-
‘谁看见自己内心的影子,谁就看见了内心的光’一荣格 荣格坚信,每个人的内心都隐藏着黑暗和光明,而只有在面对和理解这些内心的阴影时,才能真正发现内在的光明。
-
我们研究自己的痛苦,从而能够聆听痛苦、进入痛苦、品尝痛苦的滋味、有效的质疑痛苦。最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超越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