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发自恋暴怒,大体有家庭、社会、历史原因:一、原生家庭的影响。施暴者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被父母的情感模式所影响。长大之后,当它们进入到自己的情感关系后,不知不觉就复制了父母的情感模式。所以,如果父母天天发生争执,孩子潜意识会觉得,这就是“正常”的相处模式。还有一种情况:施暴者从小遭遇虐待,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会默认“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最终从受害者成为了施暴者。进而在家庭隐秘的关系里,成为一条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在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清楚:他跟原生家庭的关系怎么样?他怎么评价父母的情感关系模式?大部分时候,孩子都会遗传父母的情感模式。但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看清真相,逃脱循环。 二、严重的心理缺陷。家暴很大一部分成因,来源于伴侣超强的控制欲。而超出正常范围内的控制欲,则是自私心理严重的体现。这样的人,他们会要求伴侣、孩子,事事都以自己为中心。伴侣、孩子属于自己,要绝对忠诚于他,不能有任何冒犯,不然轻则情绪发泄,重则使用暴力。很多女孩喜欢“霸道总裁式”的爱情,认为被包办就是被爱的体现。但其实,我们需要警惕一点: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一味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这就是控制欲的前身。 三、缺乏情绪自控能力。家暴者都有一种短时启动情绪的能力,即情绪值从 0 迅速抬升至 100 。他们无法处理如此强烈的情绪波动,就只能把这种能量发泄到对方身上。日常生活中,如果对方对于一件小事,就难以忍受,表现出巨大的痛苦,或是不可理喻的愤怒。那你就要多加小心了,他和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潜在的家暴者。而如果你在亲密关系中,已经遭遇了家暴,请务必拯救自己于水火。首先,立即远离施暴者;物理隔离,永远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0 6
-
当夫妻间的相处逐渐演变成一种“凑合过”的状态时,这可不是生活的平淡无奇,而是感情悄然消逝的一记警钟。都说争吵是沟通的另一种形式,至少说明还在乎对方。但当夫妻间连争吵都变得稀少,甚至懒得去争辩时,只能说情感在这一刻已经麻木。每一段情感的开始与结束,都源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意愿和选择。当你发现自己的感情已经像衰败的牡丹一样偃旗息鼓,不妨停下脚步,问问自己的心。
-
在某一刻,你是否曾因为对方无意间的一句话、一个表情或一个行为而暴跳如雷,怒不可遏?或许你觉得这些反应有些过度,但你却无法控制自己。这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叫做“心理按钮”,它像是一扇通往我们内心深处的门,一旦被触动,那些深藏的痛苦经历与情绪便会被瞬间激活。 什么是“心理按钮”? “心理按钮”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某些特定的刺激或情境能触发我们深层次的情绪反应。这些反应往往与我们童年或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痛苦经历密切相关。心理学家认为,这些按钮是我们在长期的心理发展中形成的防御机制,当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会不自觉地触发这些机制,以保护自己免受再次伤害。
-
一组是结婚的,工作人员问:“你们为什么结婚?” 那姑娘回答,因为他愿意和我说话。 两个人相处,一个主动沟通,一个及时反馈,有说不完的话,所以选择结婚。 另一组是离婚的,工作人员问:“你们为什么离婚?” 他们回答,因为我们不愿意说话。 两个人在一起,总是沉默以对,没话可说了,婚姻也就走到了尽头。 “我愿意跟你说话”,是最朴实、最甜蜜的表白。
-
“自我全能感”指的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一股想要掌控一切的力量。 但当现实不如人意时,人就会因为全能感受挫而自我怀疑、自我攻击。 接纳自我,意味着要放弃对自我全能感的坚持,接受自己的有限和平凡,实现真正的成长。
-
在心理学上,祛魅指的是一种心理过程,即个体通过学习和经历,消除对某人、某事或某种观念的过度理想化,回归到现实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这一过程可能伴随着幻想的破灭和情感的失落,但也往往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一步。
-
家庭教育较差的有如下一些特点,列举几个: 1. 不共情孩子 2. 把孩子坦诚的表达转变成指责 3. 用成人的视角强行压制孩子的表达 4. 道德绑架 5. 用威胁和惩罚控制孩子 对孩子可能会造成以下一些影响: 1. 抑制孩子的表达欲望,削弱孩子表达自己感受的勇气 2. 降低孩子对家庭沟通的信任感 3. 培养孩子对负面情绪的内化和压抑 4. 让孩子产生不当的罪恶感 5. 孩子也学不会共情和好好沟通
-
人,很多时候是被环境塑造的,一个人如果内心不够强大,他就没有塑造自己的力量,只能任由外在环境塑造自己。人间的很多观念,说到底,都是人的观念。
-
指责型的父母是指那些经常以负面、批评的形式与孩子沟通的人。他们的言辞中充满了“你为什么做不到?”“你这样太差了!”“你永远都比不上别人!”“你看看人家的孩子!”等字样。这种父母往往不仅在孩子的行为上指责任,还会对孩子的人格、能力甚至未来进行一番妄加评论。他们可能自认为是出于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但实际上,这种沟通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产生自责、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甚至影响到成年后的社交关系和心理健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指责型父母的行为可以追溯到多种原因。首先是父母自身的不安全感。许多父母可能因为自己的童年经历或成年后的压力,而将这些负面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其次是父母的期望过高。 他们可能认为通过批评可以激励孩子,但实际上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无助长期受到指责的儿童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和社交恐惧症。 研究中的一个关键发现是,这些孩子在面对失败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内疚感和自责心理,这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
通过家庭序位组合,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以及那些未被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一代代传递下去的。比如,在亲子关系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也许孩子的叛逆并不是故意为之,而是在无意识中承接了家庭中的某些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调整家庭序位,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亲子关系。揭示夫妻之间的矛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过去的经历、家庭背景的差异或者是未被表达的情感。 通过调整家庭序位,夫妻双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增进沟通,从而修复关系。帮助我们解决家族中的遗留问题,如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未被原谅的过错等。 通过家庭序位调整,我们可以让家族中的爱重新流动起来,为后代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
真正的治愈,就从接纳和重新养育自己的内在小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