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一聊分裂,就是对你好的时候,特别好无微不至,各种宠溺,但一旦坏的时候呢,就是各种打压、贬低、指责、抛弃,就是在他们的认知里边好和坏是相对的,他们没有办法在一个人身上看到整体,也没有办法接受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好和坏这两个部分,所以他看到你的价值理想化你的时候,你就是好的,当他看到你的缺点,认为你会给他带来麻烦的时候,你就是坏的。但事实上,在他眼中好和坏跟你自身没有关系的,而跟他内心的心智模式是相关的,习惯采用这种防御机制的人,他没有发展出一个真正的自我。就比如在关系里面深入,只会激发他对爱无能的羞耻感,以及对未知的恐惧。所以过了热恋期,他们的态度就会急速的转变,你的优点也变成了缺点,你跟这一类人在一起久了新鲜感消退了,他的分裂就会被触发,而这种分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要么他对你进行贬低、打压,要么跟你断崖式的分手,要么就出现出轨,发展暧昧对象,这种现象目的就是继续找人跟他维持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因为对他们来说,只有新鲜感和强烈的情感推拉才能够给他足够的刺激和满足感来维持他夸大完美的自我,所以,你看人永远不要看一个人表面的行为或者只看他对你好的那个部分,而是看他的人格水平,就当下他对你的好能不能延续,如果只是凭着自己的眼光去看人,你看到表面的东西,那你结果可能就是要踩坑的,因为一个人的防御太多了,一个人能长到这么大,他一定会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发展出很多的防御表演的一种特质,所以有有句话说在人际关系的交往中,你接触的不是那个人而是他的防御机制。
0 2
-
【不内耗的善良,是带着力量的温柔】 善良≠自我消耗, 真正的善意, 是像光一样照亮他人, 却不燃烧殆尽自己。 ✨ **不内耗的善良是怎样的?** ❶ 先护住自己的能量池,有余力再渡人; ❷ 允许别人承担自己的课题,不替他人的因果买单; ❸ 帮助时坦荡,拒绝时干脆,愧疚感清零; ❹ 像河流滋养土地,但从不困在泥潭里; ❺ 相信善良是一种选择,而非讨好世界的工具。 ???? 最高级的善意, 是带着清醒的边界感—— 能弯腰为他人打伞, 也记得在暴雨天先穿好自己的雨衣。 【你的善良,要长出牙齿】 温柔,但有底线; 共情,但不共债; 付出,却不透支。 爱世界前,先优先爱自己, 这样的善意才会流动成滋养, 而非内耗的漩涡。
-
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都是因为切断了与父母的链接!我们之所以无法接受自己的父母,是因为父母的语言或行为曾经伤害到了我们。这种伤害也许是一种嫌弃,也许是一种否定,也许是一种不认可,不管是哪种伤害,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不被爱!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于是,会采取自认为报复的方式——我们也不去爱父母,不去接纳父母,也不去承认父母。自认为阻断与父母的连接会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一些补偿与平衡,但是,殊不知,在你阻断与父母的这份连接时,你也阻断了与自己生命的连接!
-
生活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总是害怕犯错,害怕拒绝,害怕失去朋友。但其实,真正的成长就是学会对自己说:可以。 ⒈ 犯错了,没关系,这才是真实的你。 ⒉ 说“不”,是守护自己界限的开始。 ⒊ 取关,是为了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更值得的人。 ⒋ 伤心了,允许自己难过,因为你也是人。 ⒌ 开心了,尽情享受,别因为别人的眼光抹杀自己的快乐。 ⒍ 累了,就休息,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停下而崩塌。 这一切都可以,因为你值得活得真实,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莎士比亚曾说:「生命苦短,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知识都是骄傲的,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所有的品格都是缺陷的,所有的道德都是虚假的,所有的希望都是暗淡的。 一个负能量的人,除了影响你的情绪,还会拉低你的身段。 一个正能量的人,从不埋怨生活,自带各种光芒,还会不断地鼓励别人,使你变得更优秀自信。 你的人生,既然是你自己做主,那么就由你自己负责。消极的态度和积极的思想,往往就是你与别人之间最远的距离。 正能量的人,往往没空负能量。 当你拥有什么样的思想便会活出什么样的人生
-
人之所以会委屈自己去讨好某人,是因为潜意识里有了幻想:没有了他会很糟糕,没有了关系会很糟糕。
-
有些时候说出真相是残酷的,但是不说出,就一直活在幻想里,走不出来。 敢于面对自己,也是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
-
心理学家在研究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后,将培养孩子习惯关键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妈妈都是离对孩子最近的那个人。孩子将定型成何种人,绝大部分取决于妈妈如何塑造。 郑渊洁说:“母亲的含义是影响,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并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又是渐进深远的。妈妈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当代家庭教育
-
接纳的本质是将个人价值和行为表现进行分离,不因这个人行为的表现不好而将这个人视为一个不好的人,无价值之人。 所以真正的接纳,就是接纳这个生命体的存在,这个生命体因存在而有价值。
-
比昂有一句话说:当一个人经历了苦难,他如果不去体验,不去感受,他就感觉不到痛。他们只不过是用了一些原始的防御,那么这样的创伤会传递给下一代。
-
“匮乏性需要”,也叫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危及个体的生命。 “成长性需要”,包括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