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一聊投射性认同。如果你跟一个人在一起,总是感觉自己很糟糕,很没有价值,然后经常性的抑郁,焦虑,情绪化变得越来越不像自己,那极有可能是这个人在对你进行投射,你呢,也是无意中的认同了对方的头上。就这样一个人吧,他可能给人的感觉是能力很强很厉害,让你觉得不如他,而且他经常会指出你的一些缺点,表面上看呢,是为了引导你关注自身存在的问题。但实际上,他其实是将自身不想面对的那个部分,比如说无能啊,低价值啊,投射到你的身上,并且诱导你进行认同,因为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不是他无能,而是你无能。并且他将这种无能投射出去的时候啊,自己还能保留全能完美的一面,于是在你就会发现他是高高在上的,而你低到尘埃里,你需要看他的脸色来说话,做事,甚至还会讨好他,这个过程就是投射性认同,在关系里,一个自恋强势的人通常会把懦弱无能投射给关系的另一方,而另一方呢,一旦认同了这种投射,那他就极有可能会变成懦弱无能的人了。
0 4
-
【不内耗的善良,是带着力量的温柔】 善良≠自我消耗, 真正的善意, 是像光一样照亮他人, 却不燃烧殆尽自己。 ✨ **不内耗的善良是怎样的?** ❶ 先护住自己的能量池,有余力再渡人; ❷ 允许别人承担自己的课题,不替他人的因果买单; ❸ 帮助时坦荡,拒绝时干脆,愧疚感清零; ❹ 像河流滋养土地,但从不困在泥潭里; ❺ 相信善良是一种选择,而非讨好世界的工具。 ???? 最高级的善意, 是带着清醒的边界感—— 能弯腰为他人打伞, 也记得在暴雨天先穿好自己的雨衣。 【你的善良,要长出牙齿】 温柔,但有底线; 共情,但不共债; 付出,却不透支。 爱世界前,先优先爱自己, 这样的善意才会流动成滋养, 而非内耗的漩涡。
-
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都是因为切断了与父母的链接!我们之所以无法接受自己的父母,是因为父母的语言或行为曾经伤害到了我们。这种伤害也许是一种嫌弃,也许是一种否定,也许是一种不认可,不管是哪种伤害,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不被爱!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于是,会采取自认为报复的方式——我们也不去爱父母,不去接纳父母,也不去承认父母。自认为阻断与父母的连接会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一些补偿与平衡,但是,殊不知,在你阻断与父母的这份连接时,你也阻断了与自己生命的连接!
-
生活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总是害怕犯错,害怕拒绝,害怕失去朋友。但其实,真正的成长就是学会对自己说:可以。 ⒈ 犯错了,没关系,这才是真实的你。 ⒉ 说“不”,是守护自己界限的开始。 ⒊ 取关,是为了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更值得的人。 ⒋ 伤心了,允许自己难过,因为你也是人。 ⒌ 开心了,尽情享受,别因为别人的眼光抹杀自己的快乐。 ⒍ 累了,就休息,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停下而崩塌。 这一切都可以,因为你值得活得真实,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莎士比亚曾说:「生命苦短,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知识都是骄傲的,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所有的品格都是缺陷的,所有的道德都是虚假的,所有的希望都是暗淡的。 一个负能量的人,除了影响你的情绪,还会拉低你的身段。 一个正能量的人,从不埋怨生活,自带各种光芒,还会不断地鼓励别人,使你变得更优秀自信。 你的人生,既然是你自己做主,那么就由你自己负责。消极的态度和积极的思想,往往就是你与别人之间最远的距离。 正能量的人,往往没空负能量。 当你拥有什么样的思想便会活出什么样的人生
-
人之所以会委屈自己去讨好某人,是因为潜意识里有了幻想:没有了他会很糟糕,没有了关系会很糟糕。
-
有些时候说出真相是残酷的,但是不说出,就一直活在幻想里,走不出来。 敢于面对自己,也是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
-
心理学家在研究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后,将培养孩子习惯关键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妈妈都是离对孩子最近的那个人。孩子将定型成何种人,绝大部分取决于妈妈如何塑造。 郑渊洁说:“母亲的含义是影响,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并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又是渐进深远的。妈妈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当代家庭教育
-
接纳的本质是将个人价值和行为表现进行分离,不因这个人行为的表现不好而将这个人视为一个不好的人,无价值之人。 所以真正的接纳,就是接纳这个生命体的存在,这个生命体因存在而有价值。
-
比昂有一句话说:当一个人经历了苦难,他如果不去体验,不去感受,他就感觉不到痛。他们只不过是用了一些原始的防御,那么这样的创伤会传递给下一代。
-
“匮乏性需要”,也叫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危及个体的生命。 “成长性需要”,包括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