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我们会碰到不少有自恋倾向的人,自恋的人一般分为两种,薄脸皮自恋和厚脸皮自恋。薄脸皮型的人是容易自怨自艾,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时常会讨好别人、卑躬屈膝,对外界的评价极为敏感,当受到白眼和不尊重的对待时,会极为的受挫和痛苦。而厚脸皮型的自恋者则是自吹自擂,自我吹捧,自以为了不起,习惯贬低和打击别人,嫉妒心极重,他们的社会功能或许要比薄脸皮的人强一些,但其实骨子里都是自卑情结在作祟,所以习惯用理想化和贬低的态度行为去维护自尊和面子。 从自体客体的角度来看,自恋的人通常是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受到养育者(通常是双亲)的镜映不足,缺少呵护和夸赞,内心安全感差,夸大性自体和理想化自体受损导致的。在安全的咨询空间中,需要咨询师去涵容和镜映来访者,帮助她看到自己的长处,把内心压抑的情绪疏泄出来,从而使自体(自我稳定感、自信心、安全感)重新生长一遍,整合积极的资源,规划人生。
0 1
-
情绪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是一种移动的生命能量,它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身体呈现出来的一种生理的心理反应。
-
躯体感觉是情绪的一部分,情绪形成了表征,表征又相应地影响到以后出现的感觉、情绪及表征。 躯体自我:自我源自幼儿早期对于自我的不变因素的体验,这些因素是幼儿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边界。“身体构造和运作的显著稳定性”是稳定感的来源,是自我体验中非常关键的部分。自我的感受源自于躯体体验,这些体验的性质主要是由早期依恋关系的品质决定。 情绪自我:情绪是我们源自内脏的、对我们所面对的体验是好还是坏进行判断的过程,正是根据这些判断,我们决定下一步如何行动。情绪是个体的直觉判断,或是个体对他自身的机体状态,对自己身处其中的一连串环境条件的直觉判断。情绪总是联系着身体。
-
熬夜和拖延都是对自我压榨的一种补偿。 都知道熬夜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了。这个不健康的行为,根源动机就在于,我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活在自己的【身份角色】里,都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还不是喜欢做的事情,好不容易夜深人静,我的社会身份纷纷下班了,我就想做做自己。 所以明明很困了,依然死撑着熬夜,就是舍不得睡,想跟自己呆一会儿,刷刷剧,玩玩手机。 从积极的角度看,这是我在想办法化解【自我】和【身份】的冲突,就是延长我的时间,分配给二者。 这个方式偶尔用一用,是可以释放一些压力,但长时间便会肉眼可见地透支自己。这时不妨问问自己真的有在好好照顾自己的内心吗?
-
人类是被进化的需要设定好了要去“依恋”,通过接近更强壮和更智慧的他人来寻求安全感。依恋和进食繁殖一样,是被生物学上的生存所驱使而必须做的事情——并且它对我们行为举止的塑造不仅在婴儿期,而是贯穿着我们一生。
-
在自我成长的旅途中,自我接纳是宝贵的灯塔。它教会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不完美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学会拥抱自己的缺点,如同珍视优点一样,能释放内心的重负。不必苛求完美,因为接纳自己的全部,是通往真正自信与幸福的桥梁。 每天给自己一点鼓励,告诉自己:我足够好,我正以自己的方式绽放。
-
内在工作模型是个体在早期依恋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表征。 它最初源于婴儿和主要照顾者(如母亲)之间的互动。例如,一个婴儿如果每次啼哭都能得到母亲及时的安抚,就会形成一种“世界是安全的、他人是可信赖的”内在工作模型。这种模型会对个体日后的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在人际关系中,它会影响人们对他人意图的判断。在亲密关系里,拥有积极内在工作模型的人更容易和伴侣建立信任关系;而有着消极内在工作模型的人可能会对伴侣的行为产生过度怀疑。它还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比如积极模型的人在面对压力时更倾向于用乐观的方式应对。
-
希望感是助人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一旦获得了希望感,他整个系统都会发生变化。
-
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別人,評論一件事要出言有尺,也要唏噓有度。天下無完人,眼是一把尺,看人先看己。心是一桿秤,稱人也稱己。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下留情是善良。一個人的涵養來自大度來自寬容,一個人的修為是懂得包容懂得尊重。目中有人才有路可走,心中有愛才有事所為。
-
自体是self,自体是我活着,我是我自己,在这种立场上一切都变得是创造性的。 自体的形成始于婴儿时期,婴儿需要环境母亲和客体母亲。环境对于自体的形成至关重要,婴儿会把环境中的体验整合到自体里面。安全的抱持的环境是婴儿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正常发展的情况下,环境通常指的是妈妈。与妈妈的关系是婴儿获得自体感的摇篮。在生命的最初,婴儿是完全依赖母亲满足她的需求。婴儿的自体是潜在的,它需要被慢慢建构。 在生命的最初,婴儿是没有一个稳定的自体感受的,她会通过镜映的方式从妈妈的脸部表情或者妈妈的身体拥抱抚摸,还有妈妈的语言中感受到自己,在这个阶段婴儿会形成一个短暂的自体感受,我是安全的和好的,我是被爱的。正是这种重复的经验孕育了真自体的形成。婴儿这种全能感的满足,是健康发展的十分必要的全能体验,也是我们存在感和创造力的源头。 婴儿最初几个月体验的质量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是早期母亲提供的环境决定了后来人格的发展。
-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断地下结论,减少与孩子的冲突,赢得孩子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