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给大家分享傅首尔说过的一句话,这也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他说,真实的自卑好过虚假的自信,石头里也能长出顽强的草,但是肥皂泡里开不出自信的花。我在过往的心理咨询和个案疗愈当中遇到过很多自卑的女孩,说实话,我真的非常心疼他们的遭遇,也很欣慰我自己的存在,能够把他们拉出了自卑的深渊,自卑不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刚生下来的时候,一定都不是自卑的,每个人小时候都是在天地间蹦蹦跳跳的小天使,那为什么长大了以后会变成一个自卑的人呢?这里有三点原因,第一点呢,就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或者是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呢,受到了来自家人,老师或者是同班同学的打压,导致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第二点呢,就是你的成长过程相对顺利一些,但是在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之后,遭遇了来自领导,来自另一半,来自生意伙伴的pua,导致了你的自卑,第三点呢,就是因为看过了这个世界太多的美好,很多东西自己现在不曾拥有,以后也很难拥有这种心理呢,也会导致一个人的非常强,那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的自卑,只要这个自卑心在你心里产生了,就会影响到你的生活,在过往的心理咨询和个案疗愈当中呢,我总结出了自卑的人的三个特点,第一点就是很容易被别人的小恩小惠所感动,我们常说女孩子要富养,这个富养不仅只是养在物质上也要养在精神上。自卑的女孩子很容易别人对你好一点点,你就恨不得把整颗心都掏出来给人家看,自卑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和别人讲话的目光,你总是在闪躲不敢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很多人把自己的这一个情况呢归结于社恐,其实社恐只是披在外面的外衣在讲话的时候不能够直视别人的目光是自卑的人最常见的一种表现。第三呢就是自卑的人啊非常敏感,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你都会胡思乱想一整天甚至联想到自己的身上去。俞敏洪说过,一个自卑的人一定比一个狂妄的人更糟糕,因为狂妄的人,也许还能抓住生活中本来不是他的机会,但是自卑的人永远会失去,本来就应该属于他的机会。
0 2
-
【不内耗的善良,是带着力量的温柔】 善良≠自我消耗, 真正的善意, 是像光一样照亮他人, 却不燃烧殆尽自己。 ✨ **不内耗的善良是怎样的?** ❶ 先护住自己的能量池,有余力再渡人; ❷ 允许别人承担自己的课题,不替他人的因果买单; ❸ 帮助时坦荡,拒绝时干脆,愧疚感清零; ❹ 像河流滋养土地,但从不困在泥潭里; ❺ 相信善良是一种选择,而非讨好世界的工具。 ???? 最高级的善意, 是带着清醒的边界感—— 能弯腰为他人打伞, 也记得在暴雨天先穿好自己的雨衣。 【你的善良,要长出牙齿】 温柔,但有底线; 共情,但不共债; 付出,却不透支。 爱世界前,先优先爱自己, 这样的善意才会流动成滋养, 而非内耗的漩涡。
-
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都是因为切断了与父母的链接!我们之所以无法接受自己的父母,是因为父母的语言或行为曾经伤害到了我们。这种伤害也许是一种嫌弃,也许是一种否定,也许是一种不认可,不管是哪种伤害,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不被爱!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于是,会采取自认为报复的方式——我们也不去爱父母,不去接纳父母,也不去承认父母。自认为阻断与父母的连接会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一些补偿与平衡,但是,殊不知,在你阻断与父母的这份连接时,你也阻断了与自己生命的连接!
-
生活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总是害怕犯错,害怕拒绝,害怕失去朋友。但其实,真正的成长就是学会对自己说:可以。 ⒈ 犯错了,没关系,这才是真实的你。 ⒉ 说“不”,是守护自己界限的开始。 ⒊ 取关,是为了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更值得的人。 ⒋ 伤心了,允许自己难过,因为你也是人。 ⒌ 开心了,尽情享受,别因为别人的眼光抹杀自己的快乐。 ⒍ 累了,就休息,世界不会因为你的停下而崩塌。 这一切都可以,因为你值得活得真实,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
莎士比亚曾说:「生命苦短,只有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 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知识都是骄傲的,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所有的品格都是缺陷的,所有的道德都是虚假的,所有的希望都是暗淡的。 一个负能量的人,除了影响你的情绪,还会拉低你的身段。 一个正能量的人,从不埋怨生活,自带各种光芒,还会不断地鼓励别人,使你变得更优秀自信。 你的人生,既然是你自己做主,那么就由你自己负责。消极的态度和积极的思想,往往就是你与别人之间最远的距离。 正能量的人,往往没空负能量。 当你拥有什么样的思想便会活出什么样的人生
-
人之所以会委屈自己去讨好某人,是因为潜意识里有了幻想:没有了他会很糟糕,没有了关系会很糟糕。
-
有些时候说出真相是残酷的,但是不说出,就一直活在幻想里,走不出来。 敢于面对自己,也是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
-
心理学家在研究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后,将培养孩子习惯关键的3-6岁,称为“潮湿的水泥期”。 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妈妈都是离对孩子最近的那个人。孩子将定型成何种人,绝大部分取决于妈妈如何塑造。 郑渊洁说:“母亲的含义是影响,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并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又是渐进深远的。妈妈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当代家庭教育
-
接纳的本质是将个人价值和行为表现进行分离,不因这个人行为的表现不好而将这个人视为一个不好的人,无价值之人。 所以真正的接纳,就是接纳这个生命体的存在,这个生命体因存在而有价值。
-
比昂有一句话说:当一个人经历了苦难,他如果不去体验,不去感受,他就感觉不到痛。他们只不过是用了一些原始的防御,那么这样的创伤会传递给下一代。
-
“匮乏性需要”,也叫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直接危及个体的生命。 “成长性需要”,包括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