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情绪 1、情绪不只是跟当前的情境有关,还受过去类似情境的影响。 比如同样是遇到地面的震动,从没经历过地震的人可能没什么感觉。而经历过地震的人可能会很敏感,迅速找到掩体躲藏起来,以此保护自己。人对于外界的反应总是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我们面对一些危机的时候会自动化的激发我们过去应对类似危机的反应,产生本能的情绪。当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时候,就会做出相应的行动。 因此,如果你发现你对一些当下的时间有一些超出寻常的情绪,可以考虑此时的情景激发了过去某些情景中的情绪。请注意:这种激发有可能是你有意识的,即,你能够意识到激发了过去的哪个情景;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激发是无意识的,你甚至不记得自己曾经发生过什么。这种无意识的激发,会让我们对当下的情绪非常困惑,而通常我们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自我觉察,或是专业咨询师的帮助才能够意识到,进而才能够处理和修通它们。 2、我们常常认为他人的情绪只跟自己有关。 当周边的人对我们有情绪反应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这个情绪就只是针对自己的。心理学有一个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结果,而背后这些混合一起的触发因素往往是被忽略的。这种情况在亲密关系中经常出现,当另一半对自己表达不满的时候,我们可以慢下来想想这个不满的背后是否还有其他一些列的其他因素。 将别人的情绪和自己分离开来,划分一个边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涵容别人的情绪,也能够更好的处理关系。例如你的丈夫今天回家非常不高兴,如果你粗暴的认为这和自己有关,也许你会非常气愤,因为你没有做错什么;也许你会非常害怕或者自责,希望讨好他,让他赶快好起来。但是这都让我们承担了过度的责任,而无法更加涵容和理解对方,我们迫切的想要对方开心起来,事与愿违时,就会非常痛苦。 3、我们有时会通过回避负面情绪的方式来应对负面情绪,而这种方法往往得不偿失。 如果我们热了就会打开空调来应对,如果饿了就点外卖来处理,现代社会总是有丰富多样的方式来应对困难。我们也有太多的方式来回避直接的负面情绪,比如压抑、理性劝说自己、做其他事情来转移注意力等等,如果只是暂时用这些方式来稳定、缓解。
0 3
-
人类世界是身体"脑"与"心"两部分的具象衍生, 一种肉眼可见的,有形有为有限有别。。具象物质界,属人道,可外证 一种心眼所体悟出,无形无为无限无别。。具象宗教界,属天道,唯内证等。 仔细观察、当下眼所看到的与人有关的一切科技、医疗、商业、战争、书籍、生活用品、软件AI。。等等, 皆是大脑的不断思考,站在前一个成果之上,步步优化、被脑深入衍生创造出来的,这是可被直观被证明可以看到的。 另一种是不可直观被证明的观看的,只可经历体悟后,自己知道从而告诉别人,这部分只能描述形容或以心的形式表示,这就是“心”。
-
我们如何提高能量呢?通俗点说就是开源节流。开源就是增加正能量,节流就是转化负能量。
-
有研究表明,至少有95%的疾病与情绪有关,所以有情绪一定不要压抑自己,有各种解决办法的,时间、空间、角色,找到、运用恰当适合适宜的方式,认知调整提升很关键。
-
外在所发生的一切比如离婚、生离死别、负债、痛苦、焦虑等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体验这些相背后所带来的感受。 当你体验后,如果你抗拒,你不接纳,只会延长你体验的时间,加深你痛苦的感受。所有你心里不能接受的事,会反复一遍遍的来磨练你。只有跳出小我后,站在身外看着自己的经历,允许一切发生、接纳、放下、改善、提升、调整,方可通关。有些挫折是必须要经历的,有些人和事的突然出现,就是为了给你上一课,打破你,然后再重塑你。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升级自己,完成这一次的课题。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领了一套只属于自己的试卷,题是千变万化,但核心一定是围绕你过不去的坎而出题。 比如你性情急躁,就总会遇到催促你的人,看你是否能沉稳下来。比如你没有安全感,就总有人给你制造不安。比如你多疑,就总出现让你怀疑的事情。目的都是考验你、看你是否能通关。你有自己的课题,那他人同样也有自己的课题,题只能自己答,你所产生的念头是你自己内心所映射出来的。
-
不尊重你的人,100%都是瞧不起你的人。并不是他是个直性子,而是从心底深处不在乎你。当一个人不尊重你的时候,就要收起你的大方,不用去沟通,不要去交流,也不要去愤怒和难过,你只需无视,远离即可。
-
你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手头有重要的工作,却总是忍不住刷手机、看视频,直到最后一刻才匆忙赶工?你是否在心里暗暗发誓“明天一定好好干”,但第二天依旧重复着同样的拖延?其实,这不仅仅是懒惰,而是心理学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情绪性拖延。 情绪性拖延是指个体因为对任务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无聊)而选择逃避,转而从事其他更轻松、更愉快的行为。与普通的拖延不同,情绪性拖延的核心在于情绪调节——我们试图通过拖延来缓解内心的不适,但这种行为往往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内疚。
-
“事缓则圆,人缓则安,语迟则贵”出自清·俞万春《荡寇志》。这句话意味着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它暗含着中国人历来的传统意识,强调耐心和谨慎。
-
外部环境的变化会深刻影响个体的情感状态和行为。比如,一个人在浪漫的樱花树下更容易对异性产生好感,或者在紧张的工作氛围中更容易对同事产生敌意。这种效应表明,我们的情感并非完全由内心决定,而是被外界环境“遥控”着。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中的色彩、温度、声音等细微变化,都会对我们的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红色会让人感到兴奋和热情,而蓝色则会让人感到平静和放松。这些看似无关的外部因素,却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情感走向。
-
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有些人自信满满,而有些人却总是自我怀疑?为什么有些人面对挫折时能从容应对,而有些人却一蹶不振?答案,或许就藏在你的童年里——那面你每天都会面对的“镜子”。这面“镜子”,不是玻璃做的,而是你的父母。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镜映需求”。它是我们童年时期建立自尊、自信的关键。 镜映需求(Mirroring Needs)它指的是,在幼年时期,孩子需要通过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父母就像一面镜子,孩子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是谁,以及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和尊重。如果这面“镜子”是清晰的、积极的,孩子会发展出健康的自尊和自信。但如果这面“镜子”是模糊的、扭曲的,孩子可能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一生都在寻找外界的认可。
-
焦虑的来源多种多样,列举几点: 1. 生活压力:工作、学习、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是焦虑最常见的原因。持续的压力让人感到疲惫和不堪重负。 2. 社会比较:社交媒体普及使得人们更容易横向比较,这种比较常常带来自我怀疑和不安。 3. 未来不确定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如职业发展、财务状况等,也是焦虑的重要原因。 4. 个人特质:一些人的个性特质,如完美主义倾向、高敏感性等,更容易导致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