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真相是并没有真懂 很多来访者和家长都跟我说过一句话:“老师,道理我都懂,但是我就是做不到!”后来经过详细了解却发现,只是我们自以为的懂了,而并不是真懂。如果对做一件事情所需要的三类知识都具备,其中包括调控自己潜意识的策略性知识,那才是真懂,就一定可以做到。 非常喜欢王阳明的一句话:“真知即所以行,不行不足以谓之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还有来访者和我说:“老师,我运动了,可是没有用啊?我还是很焦虑,还是学不进去。”我问她们:“那你知道运动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吗?降的又是哪一部分焦虑吗?”几乎没有人能说明白,当然如果真明白了也就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啦。 焦虑通常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基础焦虑,每个人基础焦虑水平不一样,来访者往往焦虑水平很高,要不然也不会生病。有的人焦虑水平很低,火上房也不知道着急,无忧无虑,没有烦心事。当然焦虑是一把双刃剑,焦虑太高容易生病,焦虑太低也要命,没有责任感上进心,更可怕的是对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都毫无焦虑。 第二种是认知性焦虑,由错误认知带来的焦虑。就像我原来认为夫妻吵架,我老公必须得哄我开心,只要他不哄我就是不爱我。后来我学了心理学后,发现我老公缺少哄女人的知识,一看见我生气了,他就很焦虑,不知道怎么做,我就没那么生气了。 第三种是条件性焦虑,是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属于潜意识,这是我们临床干预的主要内容。 运动降的是第一种基础焦虑,想要通过运动去解决所有焦虑情绪是不太现实的。这就好比因为一个油井引发一座山着火了,火势很猛,消防员无法进山灭火,需要好多消防车的水先把火势控制住,消防员才能进山寻找引发着火的那个油井。 打一个比方,假设运动5公里相当于一辆消防车的水,一辆消防车的水都用完了,火还没有灭。我们能说水对灭火没有用吗?运动对降低焦虑肯定是有用的,但是要有合理预期。不能急功近利,一运动就要立马看到效果,如果没有,就立马否定运动的作用。 咨询师相当于消防员,火势过猛消防员无法进山去灭着火点,来访者焦虑过高,干预刺激点也很艰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反复和来访者强调运动对康复的重要性。
0 1
-
人在饥饿的时候通常只有一种烦恼, 一旦吃饱了,就会有很多烦恼。 ——曹公公
-
一个孩子生来带着的种子叫“自我”,他是宇宙的中心~ 在A4纸上,一面画树,一面画鸟,让两岁的宝宝看过两面后,树对着他,鸟对着自己,问他,宝宝你看到的是什么,树,那我看到的是什么,两岁的宝宝会回答:树。儿童心理学上通常两岁以下的孩子是没有视角转换能力的~ 但是,有的孩子到了八岁,依然觉得没有人看到鸟,甚至有的人到了十八岁乃至八十岁,他还认为全世界看到的都是树,没有人看的到鸟~ 人最大的两个问题就是懒惰和自我的想法,这是病症,是需要医治的部分~
-
只想小事的人,他每天所想都不能超越他自身思想的器皿,为什么呢?因为“他这思想的器皿里装的只有他的思想”,他讲自己的想法装满了自己思想的器皿,所以别的东西都容纳不下了,只能从他的器皿里流出来。不要这样,要扩大思想的器皿(胸怀),要成为能容下这世界的器皿才行。
-
不要盯着时间,要学时间一样,继续前行。
-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请赐予我智慧,以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希望尼布尔的这段祷告文可以给予小伙伴一点力量,接受生活多变的同时勇敢创造热爱的生活。
-
人最大的矛盾就是不断用外在的东西填补内在的需求。
-
没有先天的人性:懦夫是自己选择成为懦夫,英雄是自己选择成为英雄
-
为什么“我”不愿意去心理咨询? ①传统文化的影响,“家丑不可外扬”,认为心理问题是家丑或个人弱点,这其实是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 ②对于咨询师不太认可,觉得就是听我唠叨吐槽一下,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逻辑错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从思路开始的,而且最起码咨询师相对比较客观,可以提供客观的多角度的思路~ ③我们总认为所遇到的问题是当下的客观环境导致的,其实当下的环境是过去我的每一个决策导致的,倘若我的思路和想法有比较大的偏差而不自知,那是南辕北辙~
-
性教育的终点,是衰老中的爱与尊重~ 真正的性教育,教的不只是技巧、避孕、解剖结构,而是告诉我们: 我们的身体,不因年龄而丧失价值;我们的欲望,不因白发而不可被回应;我们的人生,始终有爱的可能。 性教育不仅是“青春期的课”,而是“一生的课”。性教育若止步于青春期,便只算完成了一半。真正的终点,是在一百年后乃至五百年后,依然能握住一双手,感受到被爱、被尊重、被完整的看见。
-
真正值得投入的感情,应当建立在对方持久的品质上,而非短暂、低成本的品质。 1. 低成本行为 vs. 高成本品质 低成本行为(易伪装) | 高成本品质(难伪装) 问题:低成本行为容易制造“心动错觉”,但无法支撑长期关系。 2. 为什么高成本品质更可靠? 时间验证:善良、勤奋、责任感需要长期践行,无法靠“演技”维持。 抗风险能力:当激情消退或遇到困难时,这些品质才是关系的基石。 自我成长:与具备高成本品质的人相处,你也会被带动进步。 3. 如何辨别“真品质”还是“表演”? 观察一致性: - 他对服务员、家人、朋友的态度是否一致? - 他在压力下是否仍能保持修养? 验证时间: - 短期浪漫谁都能做到,但3个月、半年后是否依然如初? 看行动成本: - 说“我爱你”很容易,但愿意为你调整生活习惯、花时间陪伴才是付出。 这些品质需要自律、习惯和价值观的支撑,远比一首诗、一句情话更珍贵。 4. 建议:用“品质清单”替代“心动瞬间” 下次对某人心动时,可以问自己: - “TA让我心动的,是容易做到的事,还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品质?” - “如果TA不再浪漫,我还会欣赏TA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