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知道现在的心理压力大,人人都知道几乎所有的压力源都很难解决,但是,几乎所有寻求心理咨询的人都希望咨询师帮助自己解决压力源。 对于没有真正做过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师,往往也是这么想的,而且一旦遇到有人求助,往往也是这么做的。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没啥效果。 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心理咨询的错。因为专业的心理咨询不是这么做的,而是有一套专业的方法。 在孵化器课堂上,同学们两人一组练习,练习的什么呢?当然不是人们普遍擅长的出主意想办法,而是心理咨询专业技术。单调枯燥生硬的技术,反复练习几十次上百次,最后就会变得灵动温柔丝滑且饱含人性的关怀和慈悲。
0 0
-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所讲的话,不外乎三个层面:一是现实层面,二是感觉感受层面,三是体会感悟层面。 来访者最愿意讲述的是现实层面的内容。因为来访者总是期待找到一个现实的解决办法。 咨询师最愿意来访者讲述的是体会感悟。因为咨询师相信“看见即疗愈”,总是期待来访者“看见”那个内心的真相。 当然,第三个层面的内容,深埋在来访者的心底,来访者是不知道的,甚至也感受不到。咨询师往往只是知道“有”,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所以,咨询师所能够做到的,就是引导来访者从第一个层面进入第二个层面,并在第二个层面的感受、体验的过程中,最后到达第三个层面。 心理咨询师面对的挑战在于,如果不允许来访者讲述第一个层面的,则来访者往往拒绝进入第二个层面,这样一来当然不可能达到第三个层面。如果任由来访者讲述第一个层面的,这样一来来访者就不会进入第二个层面,第三个层面更不可能。 面对此挑战,咨询师该怎么办呢?答案是:尊重、允许来访者讲述第一个层面的,在听清楚看明白第一个层面的基础上,适当引导、鼓励来访者进入第二个层面,并在充分地经历第二个层面的过程中,适时捕捉进入第三个层面的契机。
-
人人都知道现在的心理压力大,人人都知道几乎所有的压力源都很难解决,但是,几乎所有寻求心理咨询的人都希望咨询师帮助自己解决压力源。 对于没有真正做过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师,往往也是这么想的,而且一旦遇到有人求助,往往也是这么做的。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没啥效果。 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心理咨询的错。因为专业的心理咨询不是这么做的,而是有一套专业的方法。 在孵化器课堂上,同学们两人一组练习,练习的什么呢?当然不是人们普遍擅长的出主意想办法,而是心理咨询专业技术。单调枯燥生硬的技术,反复练习几十次上百次,最后就会变得灵动温柔丝滑且饱含人性的关怀和慈悲。
-
心理咨询进行了很多次了,为什么还会有哪么多问题呢?这是不是心理咨询效果不好呢? 这一方面可以用心理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来解释。因为既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一直有所谓的问题。等过程快结束时,也许就越来越少了。 另一方面,可以用人们学习知识的过程来类比。假设两个人,一个人学习了很久获得了很多知识,另一个人没怎么学习所以知识很少。这两个人,谁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很多不知道的知识呢?显然是前者!心理咨询亦然!
-
心理咨询能解决那些在现实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吗?比如,做生意赔钱、父母唠叨、孩子不学习等等。 如果说能,那显然是吹牛的。但如果说不能,那心理咨询又有什么用呢? 因为,如果心理咨询解决不了现实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而现实层面解决得了的问题又不用心理咨询,那么,心理咨询岂不是多余的了? 所以,真实的逻辑是,现实层面能解决的问题是不需要心理咨询的,真正需要心理咨询的往往都是现实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 那既然现实层面解决不了,心理咨询又能怎么样呢? 是的,心理咨询也不能怎么样!但是,心理咨询能化解内心的痛苦,让人既使仍然面临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却依然能内心不痛苦! 有人会质疑:心理咨询能做到这一点吗? 答案是:如果心理咨询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谁还会选择做心理咨询呢?
-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有2个频道,一个是理性频道,负责分析、归纳、推理、思考,另一个是感性频道,负责感觉、感受、体验、体会。 既然有2个频道,那就有比较。这两个频道,哪个更厉害? 大部分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当然是理性频道更厉害!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毫无异议的。 然而,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引导来访者更多地进入感性频道。这是为什么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太重视理性频道了,所以理性频道已经开发得非常多了,从而很难再提升了。但感性频道则不然,感性频道长期被我们忽视甚至被我们压制,所以感性频道基本上未被开发,因此感性频道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当感性频道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得到开发、提升、觉醒的时候,再加上我们强大的理性频道,这二者相辅相成,何愁人生不幸福?
-
下文来自一位坚持正念练习学员的分享: 每周二晚上的正念减压团体训练课程收获满满[爱心] 起初,我怀揣着好奇与一丝疑虑踏入陈博士的正念减压团体之旅。第一次尝试深呼吸练习时,我总是难以集中精力,思绪如脱缰的野马般四处飘散。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我渐渐的能跟着陈博士的引导语将注意力锚定在呼吸的起伏上,感受空气的缓缓流入与吐出,内心的焦躁不安也随之慢慢沉淀。那一刻,我惊觉,原来在纷繁复杂的思绪背后,存在着这样一片可以由自己掌控的宁静天地。 而身体扫描练习更是一次奇妙的内省之旅。一开始练习时我觉得无聊没意思,感觉不到什么感觉。而现在当我闭上眼睛,依照陈博士的引导逐部位地觉察身体的感觉时,才发现平日里被忽略的身体早已积攒了诸多紧张与疲惫。从紧绷的肩部到酸痛的腰部,每一处肌肉的细微不适都像是身体发出的轻声呼唤,提醒我关注它的需求。通过这种深度的觉察,我不仅学会了释放身体的紧张,更领悟到身心之间紧密相连的奥秘。原来,身体的状态会如实地反映内心的情绪,而内心的平和也能为身体带来舒缓与放松。 感谢陈博士的带领[玫瑰]感谢大家的互相见证和看见[玫瑰][玫瑰][玫瑰] 是的,保持正念,安住心神,焦虑抑郁都会不见[爱心]
-
对于来访者面临的现实问题,比如想去上学但就是做不到,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该怎么做呢? 在今天的孵化器课堂的讨论及模拟咨询过程中,展现了三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咨询师非常想让来访者先去上学(最好是先去上学,并在上学的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减压,如果实在不能去上学,也要在咨询中着重引导来访者解决上学的压力从而让来访者尽早去上学);第二种是先试图推动、帮助来访者去上学,如果发现困难太大或者来访者不愿意或不配合,则放弃解决上学的问题并在咨询中跟随来访者;第三种是咨询师不管上学的问题而是在咨询中跟随来访者。 对于上面三种不同的做法,当然是各有利弊。从让来访者在现实层面尽量减少损失而言,当然第一种更好;从让来访者在心理层面获得更快更多成长而言,第三种似乎更好。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如果你是咨询师,你会怎么选择呢?
-
关于压力模型的三个环节(压力源、压力反应、压力结果),这三个环节都是人们不喜欢的、甚至竭力避免的。 然而,一般人都是仅仅盯住第一个环节,认为只要解决了压力源,一切都万事大吉了。 这当然是一个捷径,甚至是一劳永逸的捷径。可惜的是,这条捷径很多时候都是不通的! 当发现这条捷径不通的时候,是退而求其次从压力反应入手?还是死盯住压力源一直死磕到底? 这反映出一个人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和信任。对心理咨询不甚了解、不太信任的人,往往会选择前者,对心理咨询了解且信任的人,则可能会选择后者。 心理咨询也许真的不能直接解决压力源,但心理咨询一定真的可以解决压力反应,而且不是靠忽略、忽视、压抑、压制压力反应,而是真正化解掉压力反应,就像我们对空气的压力一样:我们都知道空气有很大的压力,但我们都感受不到空气的压力。
-
关于心理咨询减压,人们在认识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容易解决的问题适合做心理咨询,无法解决的问题不适合做心理咨询。 真的如此吗? 非也!容易解决的问题,直接解决即可,根本无需做心理咨询。唯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才需要做心理咨询! 既然问题无法解决,那心理咨询的意义何在呢? 心理咨询的意义在于获得心理的成长、疗愈,不再过度关注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是找到更值得关注的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有现实性更有可操作性的事情,从而活出真正的、精彩的自己。 每个人的内心,都非常有力量,有的象烈马,有的象野马,有的象慢牛,有的象犟驴…。心理成长的结果,不是改变自己的内心,而是学会驾驶自己的内心,从而做自己的主人。
-
作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掌握更多的心理咨询理论重要?还是掌握更多的心理咨询技术重要?还是足够的个人心理成长重要? 对此,人们朴素的观点是:都重要!至于百分比,人们恐怕倾向于认为理论第一,技术第二,个人成长第三。 这样的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被很多人相当然地认同! 然而,如果真正地去学习心理咨询,就会发现,理论学习了很多,技术也学习了不少,但就是咨询不好。 这固然有技术没练熟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个人成长不够。个人成长的程度(水平),有点类似练武术的内功,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作用十分巨大。如果说练武的人内功不强什么招式也没大用的话,那么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不够什么技术也没大用。道理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