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发现没有,如果父母不待见一个孩子,家里面所有的姊妹弟兄也会不待见这个孩子,而且还会拉帮结派的对付算计这个孩子,道德绑架这个孩子! 他们把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会推卸给这个孩子,让这个孩子好好的替他们尽孝心,还说他们几个人就是打酱油的,这个孩子的付出他们不但不认可,还冷嘲热讽的排挤打压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最善良最孝顺父母的人,这就是丛林法则,亲情变得一文不值,他们眼里只有利益!
0 0
-
表面的一往情深,背后往往是自恋特质的狂欢戏码。 一个真正深情的人,面对自己的汹涌情感,内心会纠结,会迟疑。毕竟不知道剧烈感情是否会给别人带来困扰,别人是否真的需要这种深情,或是这种深情会不会是单方面的一厢情愿。 而好不容易,情到深处自然流露时,会不好意思,会胆怯。毕竟要将自己的滔天的情感展露人前,甚至是众人面前,哪怕再坦然,也有种像剥光衣服般的无所适从。 也就是说,一个深情的人,克制,自持,懂得顾全大局,而后再做出有利于对方立场以及彼此关系的事情。 而喜欢表演深情,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的背后,跟深情没有半点关系,甚至这样的人就是婚恋大雷。 他们的感情,就像一顿乱箭,毫无章法,指哪打哪。本质更是无法涵容,处理内在情绪,于是通过一种夸大,梦幻的方式来合理化,来代偿的表现。而只要一瞬间将所有的情绪投射到外界,就不用承受情绪的折磨。 同时情绪外包的人,必定责任也外包。 因为真正的责任感,需要在负面事件发生时,敢于扛住压力,面对未知,在无数不确定性中艰难前行,静待花开。而一个无法涵容情绪的人,满脑子想是是如何让情绪赶紧过去。 要不然就表演深情,用眼泪收割同情。要不然就暴怒,用愤怒逼迫对方就范,完美闭环。 但很不幸,这样的人,往往是大众眼中的香饽饽,无数女性眼里的梦中情人。 本质就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以情绪稳定作为人生的光荣勋章,以情绪为耻,以至于无数的内在情感被忽略,被压抑。 而面对深情表演时,一瞬间被调动起所有情绪。深切体会到的是,所有的压抑得到释放,一瞬间满足。为了短暂的满足,不断在潜意识里诱导对方在幻想层面表演深情,在现实层面逃避责任。 真正的深情,要有所归依,要落到实处,要以更成熟的方式来表达。而这种深情,也只有懂自己情绪的人才能真正读懂。
-
被动的人,享受的并非被动这个动作,而是被动过程中偶尔带来的被关注,被满足。 当一个人被动的时候,他的内心,其实忐忑无比。就像一个放学在幼儿园等大人来接的孩子,望眼欲穿,惴惴不安。同时,更会伴随着强烈的无力感,毕竟还只是一个孩子,没能力自己回家。 一旦看到父母如期待般出现在门口,快乐会顿时涌上心头,被父母在意的幸福更会溢满。 而一旦父母有事,等待过程中积攒的悲伤,不安,和愤怒。最后会在姗姗来迟的大人面前用或隐秘,或攻击的方式表达。 也就是说,所有的被动,背后都藏着一个极度渴望被照顾,被关注的受伤孩子。幼年时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自我一直“卡”在原地。 而这份内在动力,会不断诱导周而复始玩这样一个强迫性的游戏,不断在当下的生活里寻求对过去的补偿。 哪怕总是错过,事与愿违,事后懊恼。但只要偶尔被看见,被关注,就能让我们获得了长久以来甘之如饴的满足和燃点起得到无条件的爱的希望。 毕竟主动,就意味着要接受成为大人的事实,要懂得遵守成人世界里的规则,要输赢自负。 而这,并非是我们不想成长,而是内在那个没有被充分满足过的孩子,不愿意,不甘心去成长。 所以,当下次明明很想主动,很想争取的一刻,却仿佛有一双手拖着自己,有一股怨气莫名升起,与其对别人愤怒指责,对自己懊恼质问,还不如去看看到底被动背后到底埋藏着怎样的悲伤往事以及跌宕剧情。
-
所谓执念,就是情感上放不下,也过不去的东西。当我们把一种经验描述为执念时,大概率意味着一种求不得之苦。 只要有一些东西不能被放下,无论一个人在时间上延续到多么遥远的未来,ta本质上都是活在过去,ta的体验世界——对什么东西有感觉,又对什么毫无兴趣,所有这一切都会自动调试为与叙事结构完美适配的样子。 “只有放下,人才能向前走。”这句话多么正确,却又是多么难以被真正触及,放不下的执念里必然包含着无法告别的东西,倘若真能轻易放下,谁人又愿意反复徘徊在那希望和幻灭的交界地,反复受伤,却又割舍不能。 但也真的只有放下了,人才能真的向前走,没人愿意守着幻象和残余,哪怕它总是折射出希望的余晖,它之所以叫作执念,就是因为它永远不能兑现,它只是以近乎可以触及的样子渗透进了现实,并成为了模糊两者边界的幻想。 执念并非真的放不下,只是我们下意识地认为那里有再也找寻不回的经验,有太多不甘心,不情愿,又太多渴望、恐惧、愧疚,不能原谅、饶恕,又或是不能自我宽恕的情感在里面。 或许只有一个人某天意识到那种能够轻身上路且再度向前的自由时,只有触碰到真正的希望和与自己失联太久的外部世界后,才愿意真正放下。在那之前,那份残余中或许依然包含了些许余温和回响。 祝福所有❤️
-
2025年元旦,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愿所行化坦途,所求皆如愿。岁岁年年,万喜万般宜。祝你 祝我历尽山河,仍觉人间值得。新年快乐!祝福所有❤️
-
大家发现没有,如果父母不待见一个孩子,家里面所有的姊妹弟兄也会不待见这个孩子,而且还会拉帮结派的对付算计这个孩子,道德绑架这个孩子! 他们把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也会推卸给这个孩子,让这个孩子好好的替他们尽孝心,还说他们几个人就是打酱油的,这个孩子的付出他们不但不认可,还冷嘲热讽的排挤打压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最善良最孝顺父母的人,这就是丛林法则,亲情变得一文不值,他们眼里只有利益!
-
你看,对了吧 过去发生的一切,无论其多么荒谬无知,或多么悔恨难平,都一定是你在当时的心智水平下,在当时体验情境下,主观上认为的最合理的那个版本,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唯一版本。在现实层面,人永远也不可能改变过去,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不是为了塑造一种穿越时空并修正历史的幻想,倘若它给你带来了在时间上无法平息的情绪,那么它一定在告诫你,当下或未来的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比如我让你看这个人的桨,你只看到了他的腹肌跟脸庞。
-
这两种有毒的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噩梦 1.哭穷,哭穷就好比一颗贫瘠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孩子的心里生根发芽,终其一生被贫困的藤曼所缠绕。咱家里穷,不要和别人比。咱可买不起那个,别瞎想。家里穷,你得懂事,别乱花钱。殊不知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心灵的富足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父母的爱才是孩子一生的底气 2.索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巨婴”。父母成为情感的“索取者”,孩子被迫成为“情绪容器”,这是家庭关系的错位,也是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地方。你就是这么报恩的?你得听我的话,不然我多伤心。你不能只顾自己,也要考虑我的感受。很多的父母,其实内心都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而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父母更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
-
年轻的时候爱上什么都不为过 成熟的时候放弃什么都不为错❤️
-
孩子厌学的最根本原因,是缺乏自驱力和热情[机智],而自驱力和热情不能建立在偶然性上,家长要做的事,就是把偶然性变成必然性,让孩子自己获得学习的自驱力和热情。[鼓掌]具体而言就是,家长需要多鼓励孩子,让他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逐渐产生自驱力和学习兴趣,厌学的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
如果孩子的出生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 恐慌 贫困 …… 那么不生也是一种善良#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