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念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当你意识到焦虑来袭时,不妨学会做一个旁观者,观察自己的情绪,但不去深究,不去评判,不对它回应,不和它产生链接,不让它占据你的全部思维。 就像看一场与自己无关的电影,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它,而不被其左右。 如果无法做到不回应,那不妨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保持专注,让自己没空去想太多! 或者是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大脑转移注意力,总之不要让自己去在意焦虑的情绪。 焦虑有时候就像个调皮的小孩子,你越在意他,他越来劲,反而是你不搭理他,不在乎他,他慢慢就走了。
0 1
-
缺爱型人格 缺爱的孩子,她谁都不爱,她只是需要有人一直陪着她,以她为中心,听她的话。她想要的是一个能填补她内心缺失的人,想要被关注和依赖,而不是一个真正爱她的人。 因为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她需要陪伴;因为极度缺爱,所以她需要被爱。然而,她也不觉得自己被爱,自卑又敏感! 所以作为她的伴侣,你会一直感觉到她在不断向你索取爱,不断要求你证明爱,不断查伴侣手机等。 孩子,缺爱不是你的错,但成年后,你可以重新养育自己。 ① 练习“需求正当化” ❌ 旧模式:“要礼物=不懂事”“生气=矫情”。 ✅ 新认知:“我的感受很重要,表达需求不可耻”。 行动: 每天记录并满足自己一个小需求(比如“今天不想加班,就拒绝”)。 ② 建立“安全基地” 缺爱的人容易把伴侣当成“救命稻草”,但这会让关系窒息。 ✅ 替代方案: 交2-3个可倾诉的朋友(分散情感依赖) 培养独处能力:看书、运动、冥想(找回自我重心)。 ③ 改写内在对话 每当你又想否定自己时,试着用“成人自我”对话: 当你想“TA肯定觉得我很烦” → 也许TA只是忙,和我无关。 当你想“我不配” → 别人对我的好,是因为我值得。 缺爱型人格最深的执念是:我要做到完美,才会被爱。 但真正健康的爱,就像太阳——你不需要跳得足够高才能碰到阳光,你只要站在那儿,光自然落在你身上。 练习: 明天起床后,对着镜子说: 就算我有缺点,也值得被爱。 (第一次可能别扭,但大脑会被慢慢重塑。)
-
一位父亲面对休学儿子的“空白未来”,强忍住焦虑对他说: “你可以先休息半年,但这半年你来思考,想做什么、想怎么活,我陪你。” 半年后,孩子选择报读技校,一步步从学徒做起,如今已是小有口碑的咖啡师。 退出策略:与孩子约定一个“自我探索期”,而非设定复学死线 允许孩子考虑多元路径,如转学、实习、兴趣特长发展 多问“你想试什么”,而非“我觉得你该怎么做” 父母的“方向感”无法替代孩子的“人生感”。
-
婚姻的智慧并非高深理论,而是将“看见对方”融入日常细节。 通过建设性沟通、弹性包容、共同进化与持续感恩,让关系在动态中保持生命力。 关键不在于避免问题,而在于以合作姿态面对挑战,让彼此成为“队友”而非对手。
-
婚姻年检的目标是为了更加保障我们的幸福。 一年又一年的年检是以爱为前提,不断调整彼此相处的方式以期共同走到幸福终点,这是过程,而这爱着与幸福着的过程,本身又已是最棒的目标。 婚姻年检和执照年检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不需要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以固定的形式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始,也随时随地都可以结束。 不过,在年终盘点一切之时,来集中性地做重点检查,更容易见到成效。
-
婚姻经营智慧 婚姻中,女生适当示弱能激起丈夫的保护欲。 男性通常有照顾他人、成为家庭守护者的本能。比如女生在修理简单家具遇到困难时向丈夫求助,像“老公,我弄了半天都没修好这个书架,你好厉害,你来看看好不好”,这会让丈夫觉得自己被需要,满足其内心对价值感的追求,也能让他更积极地参与到家庭事务中!
-
能渡你的,从来不是任何人,任何书。 而是你,向内行走,对自己内在“道”的,一次次彻悟。
-
这世间所有的关系 只要你愿意放弃不要了 这道题就全解了! 正所谓有心者有所累 无心者无所谓 因为无爱可以破情局 无情则可破全局!
-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明星与艺术家、发明家也很容易患上抑郁症。 比如牛顿,他性格孤僻,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严格,晚年却因为抑郁与偏执而导致精神失常。在娱乐圈里,因为抑郁症去世的明星也有很多,张国荣、乔任梁、崔雪莉等等。 国外一项研究表明,这些高智商的人患有焦虑、抑郁、自闭等精神症状的比例相比普通人更高,他们对周边的生存环境具有更高的认知,因而表现得更加敏感、导致异常的精神症状。(Dr. Nicole Tetreaul对门萨会员俱乐部会员调查研究所述内容) 但是有些人抑郁后怨天尤人,不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也排斥吃药,觉得上天就是对自己不公平,他们认为生活中都是困难和坎坷。如果一味沉浸在悲伤的世界里,那怎么可能会好起来?他们逃避现实,逃避几十年甚至更久。 弘一法师曾经说过,“福报与磨难是相生的”。我是很认同这句话的。处于抑郁症时期的人正是处在人生低谷期,只要他们积极勇敢的去直面这个“魔鬼”,去战胜它,那么将会是一次重生。
-
如果你正身处黑暗,请暂时放弃与你头脑里的怪兽搏斗。 去走一条很长的路,去亲手做一顿饭,去养一盆小植物,去做一件具体的、会累的、甚至有点“无聊”的体力活。 别再问生命的意义了,那太沉重。 你亲手砌好的那堵墙,你跑过的每一公里路,你为另一个生命准备的那碗水,就是意义本身。
-
楚汉争霸时的项羽,可谓英雄,破釜沉舟,何等气概。 可最后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他有机会突围,却选择了在乌江边上结束自己一生。 他怎么说?他说:“天要亡我,不是我打仗不行。” 他把一切归结为老天爷不帮他,却少了几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是不是有哪些地方走错了。 比如太相信自己的武力,听不进范增的劝告。 他那套想法里,好像少了点从失败里头捞教训、重新再来的念想。 再来看看刘邦,他起家的时候,要啥没啥,打仗也老输给项羽,最惨的时候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了。 可他有个特点,就是输了不垮。 每次被打趴下了,他都能缓过劲儿来,琢磨输在哪儿,然后接着干。 他手底下那帮人,韩信、萧何、张良,哪个没点毛病? 可刘邦能把人用对地方,也能容忍他们的不足,最关键的是,他自己有那种“输得起、也能赢回来”的劲头。 所以你看,都是遇到难处,这反应不一样,背后的想法就不一样。 一个人怎么对待他吃过的亏、摔过的跤,往往就藏着他未来命运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