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迷手机的孩子,一方面感觉家长只是关心自己的成绩,而不是关心自己的情绪感受,所以会希望通过虚拟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现实生活中同伴交往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是在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的时候,会给孩子玩自己的手机,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等到了需要孩子学习的时候,孩子也会想要继续玩手机,当孩子长大,特别是进入叛逆期,就会沉迷手机, 最后是孩子因为手机里的游戏特别多,新鲜感更强,孩子就会认为手机更好玩,而减少现实世界的活动 家长可以先以关心孩子的情绪状态为主,尊重孩子,之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出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孩子拓展现实的兴趣, 并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管理,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对未来有目标,孩子就会放下手机,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
0 0
-
被情感遗弃的孩子往往会把所有人都视为危险的存在,无论是别人的善良,慷慨还是向他们投来的爱意,都会被他们在潜意识中视为威胁而予以排斥,他们会不自觉的担心自己在暂时骗得他人的喜欢后,一旦社交完美主义不可避免的失败,并暴露出自己其实毫无价值时,那本不应得的爱的奖励就会消失。而当这种情况真的出现时,他们就会陷入更深的混杂的被遗弃感中。
-
了解父母在养育和保护你的责任中的失职,是疗愈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一种非常有益的方法是,将情绪闪回看作是童年的自己发来的一条信息,你需要做的是从中了解父母是如何拒绝你的,当你充分结构了自己对情绪虐待和情感遗弃的否认,你通常就会对童年的自己产生真正的同情,而这种自我同情会为你提供童年时不曾有过的体验,即在痛苦的情绪中得到安抚,而非蔑视或忽视,从而缓解被情感遗弃的感受,并帮助你纠正自我遗弃这一童年生存习惯,这可以进一步的激励你去识别和解决各种虐待或忽视。在情绪闪回的当下意识到自己此时的困惑和无望的感受,是在情绪方面重新经历童年的创伤,这往往能驱散闪回,这一过程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可以产生保护童年自我和当下自我的冲动,并启动解决闪回问题的流程。
-
童年时得到足够好的抚育的人在成年后面对危险能够做出健康灵活的应对,恰当的使用4f反应。他们能健康的使用战反应,帮助自己确立合适的界限,保持自信果敢以及必要时为自己提供积极的自我保护。他们能恰当的使用逃反应,能在意识到对抗会加剧危险时及时撤退和逃脱。如果进一步的行动或抵抗只会徒劳无功或使得其反,他们可以适当的僵住,放弃挣扎。此外僵反应有时是我们面对危险时的第一反应,它能让我们通过静止,沉默和伪装来争取时间,评估风险,并决定接下来的最佳选择是战,逃,继续僵还是讨好。最后他们能够以不卑躬屈膝的方式进行讨好,并且欣然的倾听,协助和妥协。正如他们能够主张和表达自我,提出自己的需求权利和观点。童年遭受的虐待或忽视形式,出生排行,遗传因素等差异会导致不同的人倾向于特定的4f反应生存策略。这些从小发展的策略是为了阻止,避免或减轻进一步的创伤。战类型的人会发展出一种类似自恋的防御模式,逃类型的人会发展出一种类似强迫症的防御模式,僵类型的人会发展出一种类似解离的防御模式,讨好类型的人会发展出一种类似于关系依赖性的防御模式。那些在童年反复遭受创伤的人,往往会过度依赖4f反应中的一两种反应来求生,固着于任何一种4f反应,不仅会降低对其他反应的使用能力,还会严重损害全然放松的能力,将我们禁锢在狭隘贫乏的人生体验中。习惯性的4f防御反应,有助于我们不去关注内在批判者的唠叨声和它引起的痛苦感受。但是对4f反应的过度关注,则会使我们对过去未解决的创伤缺乏觉察,也会对自己当下因疏离感而产生的痛苦感到迟钝。
-
情感忽视是造成cptsd的核心伤害,其核心是对大量情感忽视所造成的伤害最小化,当我们真正感受并理解了在情感上被遗弃的巨大破坏性时,我们的疗愈就会获得质的飞跃。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会使孩子产生巨大的空虚感,对生活感到痛苦,恐惧。因为儿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助,无助和无力的,当他们感到无人可依靠时就会感到害怕,痛苦和沮丧。成年幸存者受到的持续性焦虑,其实多是这种仍在持续作痛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就源于曾经可怕的被遗弃经历。许多幸存者从未发现并疗愈这一层面的创伤,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痛苦过度归咎于显性虐待,而从未触及情感遗弃这一核心问题。在情感忽视的环境中长大,如同父母的温暖和关爱,之前外有一个坚硬的围栏,而孩子只能在围栏外接近脱水,情感忽视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没有价值,不会被爱,充满了痛苦的空虚感,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饥渴感,这种感觉深深啃噬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疯狂的想要得到他人的温暖和安慰。
-
人类的感受往往自相矛盾,并经常在两种相反的极端情感之间摇摆,因此情绪在各种极端情感之间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是非常正常的,也就是说人的情绪会在快乐与悲伤,热情与沮丧,爱与恨,信任与怀疑,勇敢与恐惧,宽容与责备等极端情感之间变化,这是非常正常的,也是非常健康的。
-
4F反应:战,逃,僵,讨好 战反应是指人在面临威胁时突然做出的攻击性反应, 逃反应是指人通过逃离来应对威胁或象征性的开启过度活跃的状态来逃避。 僵反应是指人在意识到抵抗无用时放弃抵抗,麻木的陷入解离或崩溃的状态,仿佛接受了注定会受伤。 讨好反应是指人在应对威胁时,试图通过讨好或协助来预先阻止和安抚攻击者。 以上四种反应会分别发展成根深蒂固的防御形式,包括自恋型(战反应),强迫型(逃反应),解离型(僵反应)或关系依赖型(讨好)防御。这些防御方式能帮助孩子从可怕的童年中幸存下来,却也会导致他们应对生活的方式变得受限而狭窄。更糟糕的是尽管在成年后已无需严重依赖如此原始的防御方式,但仍然会被卡在这些模式中。
-
谨慎 “别担心,要开心” 的情绪霸权 许多人一直在焦虑的努力改善自己的情绪,因而变得与自己的真实情绪体验日益疏离。他们努力的追求快乐,仿佛这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越来越多的采用社会所接受的成瘾行为来实现这一目标,如贪吃零食,乱花钱,自我药疗,沉迷网络等等, 另一种则是特别猖獗而不健康的情绪调节方式,色情成瘾,而这会导致很多沉迷其中的人出现了糟糕的意识狭窄现象,最终会损害他们真正享受亲密关系的能力。 这不是反欢乐,拥有天然的欢笑和快乐是一种祝福,但抵制“快乐至上”这日益强大的情绪霸权也是一种祝福。如果快乐不够真挚,反而会演变成为令人沮丧的悲哀,甚至还会造成疏离感。在最糟糕的情况下,有控制欲的自恋狂会对我们进行情绪勒索,让我们与他一起虚假的快乐。而我们这些关系依赖着会强迫自己用笑声来掩盖恐惧或羞耻。
-
CPTSD常见的主要症状: 情绪闪回(最明显最典型),毒性羞耻感,自我遗弃,恶性内在批判,社交焦虑。 其他常见症状: 绝望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脆弱的自尊,依恋障碍,发展停滞,人际关系困难,极端的情绪波动,发生解离(即在行为活动和精神状态层面分散注意力),极易触发战或逃反应,对应激情境的过度敏感,自杀意念。 影响具体症状的因素包括4f反应(战,逃,僵,讨好)及其童年遭受虐待或忽视的形式。
-
请对自己说: 我很高兴你能来到这个世界上 你是个好人 我爱你本来的样子,并会尽我所能的永远站在你这边 每当你感到受伤或难过的时候,都可以来找我 你不需要完美,我一样爱你并保护你 你的所有感受我都愿意接受 我总是很高兴见到你 你可以生气,我不会让你再生气时伤害自己或他人 你可以犯错,错误是你的老师 你可以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寻求帮助 你可以有自己的喜好和品味 你的样子真让人赏心悦目 你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并且不必喜欢所有人 你可以时不时的感到困惑和矛盾,也可以没有答案 你让我感到非常骄傲
-
沉迷手机的孩子,一方面感觉家长只是关心自己的成绩,而不是关心自己的情绪感受,所以会希望通过虚拟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现实生活中同伴交往能力较弱,另一方面,是在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的时候,会给孩子玩自己的手机,孩子就会乖乖听话, 等到了需要孩子学习的时候,孩子也会想要继续玩手机,当孩子长大,特别是进入叛逆期,就会沉迷手机, 最后是孩子因为手机里的游戏特别多,新鲜感更强,孩子就会认为手机更好玩,而减少现实世界的活动 家长可以先以关心孩子的情绪状态为主,尊重孩子,之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出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孩子拓展现实的兴趣, 并引导孩子进行自我管理,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对未来有目标,孩子就会放下手机,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