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给你的每一粒尘埃,都可以成为你向上生长的土壤。
0 0
-
70岁母亲被“锁在家”?不是家暴,是老伴的嫉妒妄想症在“作祟” 一、一个被误解的家庭困境:从“家暴”到“生病” 李阿姨(化名)今年70多岁,最近被女儿带着来做心理咨询,女儿一进门就红着眼说:“我爸总家暴我妈,还把她绑起来!” 细聊后才知道,李阿姨的老伴近一年像变了个人:只要李阿姨下楼买菜、和邻居打招呼,老伴就认定她“跟别的男人有事儿”;后来甚至把家门反锁,用绳子捆住李阿姨的脚腕“看管”,嘴里还念叨“怕你跑了”。李阿姨又怕又委屈,女儿也以为是父亲年纪大了脾气变差、有家暴倾向。 直到这次访谈才理清真相:老伴不是“家暴”,而是得了嫉妒妄想症——那些毫无根据的怀疑、极端的控制行为,都是疾病让他产生的异常反应,并非故意家暴。 后来在我的建议下,女儿带父亲去了精神科,医生开了对症药物。坚持吃了一段时间后,父亲不再乱怀疑,也不限制李阿姨出门,老两口终于能像以前一样安稳过日子了。 二、嫉妒妄想症:不是“小心眼”,是要治的病 很多人会把这种“怀疑”当成“性格偏执”“爱吃醋”,但其实它是实打实的精神心理问题,有3个很明显的特点,记好就能区分: 1. 想法没依据,却信到骨子里:患者会坚信伴侣“出轨”,哪怕对方70岁、社交简单,哪怕拿不出任何证据——比如李阿姨只是帮邻居递个东西,老伴就认定是“暗号”,怎么解释都没用。 2. 行为跟着“妄想”走,越来越极端:为了“阻止出轨”,会做很多离谱的事:翻手机、查行踪是小事,严重的会像案例里那样锁门、捆绑,甚至跟踪、辱骂伴侣,把家变成“牢笼”。 3. 除了“怀疑伴侣”,其他事都正常:患者平时买菜、做饭、记事儿都没问题,甚至对家人还很关心,但一涉及“伴侣忠诚”,就立刻变得激动、偏执——这也是最容易被误解成“家暴”“脾气差”的原因。
-
催眠中出现的一些表现往往是疗愈发生的信号或原因,以下是一些常见情况: 1. 深度放松; 2. 脑电波变化; 3. 注意力集中; 4. 情绪释放; 5. 内心反思增强; 6. 潜意识浮现; 7. 接受暗示; 8. 身体感知改变; 9. 心理性遗忘; 10. 想象能力发挥; 11. 认知重构; 12. 神经活动模式调节; 13. 情绪记忆调节; 14. 睡眠质量改善; 15. 自我接纳增强。
-
今天给朋友做了一个金钱能量提升的催眠,接近尾声时,他突然感觉困意来袭,想睡觉,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完全符合催眠后身体的自然反应,说明催眠在他身上起到了深度放松和能量调整的效果。 再从生理和心理上面剖析一下原因: 通过催眠,负面情绪释放,身心会卸下负担,相当于让一直“紧绷”的神经系统松了劲;而金钱能量提升的过程,潜意识在接收新信息时也会消耗一定内在能量。两者叠加后,身体会自动进入“修复模式”,困意就是在提醒他需要通过睡眠来巩固这种调整后的状态,睡醒后能量感会更清晰、更稳定。
-
健康快乐指南😊 和朋友在一起的欢声笑语,确实是身心最好的“营养剂 当你们开怀大笑时,大脑正在悄然上演一场美妙的化学反应。多巴胺作为“快乐信使”大量分泌,带来纯粹的愉悦感;同时,内啡肽作为“天然止痛药”悄然起效,抚平压力与焦虑。每一次默契的相视而笑,每一次畅快的交谈,都是大脑在为你们的友谊点亮新的“快乐连接”——神经元通过突触加强联系,形成独特的快乐记忆网络。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高质量的社交互动是无可替代的身心滋养: • 多巴胺系统被激活:期待相聚的兴奋、分享趣事的快乐,都会刺激多巴胺分泌,这种神经递质不仅带来愉悦,更是驱动我们保持社交活跃的内在动力。 • 压力激素水平下降:在信任的朋友身边,身体会减少皮质醇的分泌。那些让我们在深夜辗转反侧的忧虑,往往在朋友的一句“我懂”中悄然消解。 • 镜像神经元共舞:当我们看到朋友的笑容,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嘴角上扬——快乐在神经元层面具有天然的传染力。 而经常旅行、运动、与朋友相聚,正是将这种神经科学的益处持续放大的生活方式: • 新奇体验重塑大脑:旅行打破常规,新鲜环境刺激大脑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促进神经元新生与连接,就像为大脑做了一次“活力瑜伽”。 • 运动打造抗压体质:规律运动不仅产生内啡肽,更会提高大脑对多巴胺的敏感性,让你更容易从日常小事中获得快乐,同时增强免疫细胞的活力。 • 社交连接构建心理免疫力:深厚的友谊就像心理的“安全网”,预测个体幸福感的不是财富地位,而是高质量的社交关系。这种归属感能降低炎症反应,实实在在增强身体抵抗力。 这些活动共同作用,是在重塑我们的大脑和身体——让神经通路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让免疫系统在快乐的滋养中更强韧。 所以,下次当你和朋友开怀大笑时,请记得:你们不仅在创造回忆,更在共同编织一张神经元的快乐网络,为彼此的身心注入最天然的免疫力。 这份美好,值得你主动安排时间,经常去体验。
-
今天的催眠疗愈又是一次奇妙的旅程。一次没有预设主题的催眠,竟能如此深刻地触及心灵深处,这实在令人惊叹。 在疗愈过程中,来访者的潜意识引领我们找到了最需要被疗愈的节点——那是内心深处对丰盛与爱的渴望。通过年龄回溯,我们一同回到了ta童年时期那些被忽略、被伤害的时刻。在催眠状态下,已成年的ta温柔地拥抱了当年那个无助的自己,用爱与理解重新抚平了旧日的创伤,转化了那些积压多年的负面感受。 最动人的时刻,是看到来访者在充满幸福与喜悦的感受中获得新生。我们运用了锚定技术,将这份充盈美好的感受珍藏于心间。今后,每当遇到挑战,只需轻轻拍拍胸口,这份温暖与力量便会重新涌现,成为ta内在的源泉与支撑。 催眠结束后,来访者眼神清澈明亮,面容焕发光彩,整个人由内而外散发着平静与喜悦。这样的时刻,再次印证了心灵疗愈的深远意义。
-
今日咨询感言: 当一个人把问题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心的时候,就是成长与蜕变的开始。用心理学的眼光检视自己和周围,就找到了我,为什么是我现在,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 生而为人,我们需要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懈努力,却也可以在疲惫时帮助自己卸下盔甲。我们需要鼓励自己保持积极的状态,却也可以在沮丧时允许自己掩面哭泣。 我们不需要成为多么完美的人,只需要成为完整的自己,而完整就意味着光明与黑暗共存。 一切皆如荣格所言:唯有从容接纳黑暗的人,才有资格享受光明。
-
与其担心不如行动。
-
生活给你的每一粒尘埃,都可以成为你向上生长的土壤。
-
咨询感悟:来访者很了不起 多年的心理咨询实践,让我感受到,来访者真的很了不起: 困扰来访者的烦恼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但是他们一边眼含热泪一边艰难前行,这一份任性和坚持难道不是很了不起吗? 他们能够拿出自己的钱来做咨询,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这一份勇敢和付出,难道不是很了不起? 他们战胜了内心的忐忑胆怯,把自己内心隐秘的想法告诉咨询师,这一份信任和坦诚,难道不是很了不起吗? 当咨询师看到来访者的这份了不起,并能够和他一起探讨,来访者或是举一反三,自证其理,或是经历痛苦的蜕变进步成长,最终问题得以圆满解决,这一份悟性和智慧难道不是很了不起吗?
-
今日的催眠,如一场灵魂的摆渡。 我的心随她沉入记忆的暗河, 在破碎的时光里打捞疼痛的碎片。 每一处伤痕都被温柔托起, 在催眠的光晕中,渐渐褪去血色。 她曾困在永夜般的过往里, 如今,眼底开始泛起晨曦。 我看见力量如新芽破土, 自信似阳光穿透阴霾, 将那些沉重的影子, 一寸寸驱散。 最后的意象里, 她走向一片金芒流动的海边—— 不是逃避黑暗,而是将黑暗 酿成了生命的厚度。 催眠不是魔法, 是帮迷途的灵魂, 重新认领自己的光。 相信从今往后, 她的每一步, 都会踏出更明亮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