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的很多痛苦,来源于想掌控长远的未来。 谁都看不到更远的未来是什么样,那就先不去为它烦恼,只专注于眼前能确定的时间段,先熬下去。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等明确了未来的变化,我们再判断下一个阶段往哪里去。 从这个角度来说,“等待”“熬下去”“做准备”,都是一种积极的计划。我们只要加一个限定语:“在现阶段”。而不是永远如此,也不可能永远如此。 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带来另一种掌控感。先承认长期的不确定,你就会少一些各种强加给自己的确定性和纠结,只要能确定现阶段的时间,并做好有限的事,就足够了。 当意识到改变不可避免,就能有助于我们增加内心的弹性。这是对自己一种确定的帮助。 弹性的意思,就是放下对过去经验的执着。过去的理论、方法,价值观,无论被多少经验证明是正确的,那都只是过去式。 因为现在不再是以前了。我们需要在新的阶段,学习新的东西。你越是接受改变的必然,应对的弹性就越大。 ~心理学小笔记~
0 3
-
拖延,因为“没做”比“没做好”更容易接受 说实话,做事拖延对我们成年人来说,就像一个需要攻克的碉堡。 拖延,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困扰。在拖延过程中产生的自责、内疚,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惩罚的循环。拖延是在不断焦虑中一次次的浪费时间,它的核心也是在不断打击人们的积极性。 其实,做事拖延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注意力没有完全进入当下这个时刻,也就是说,我们没有聚焦到当下要做的工作上,思绪在神游或胡思乱想。只有当我们完全进入并享受当下做事的这个状态,拖延才会自动消失。 还有,当我们开始行动,就是战胜拖延的第一步。每一次按时启动任务,都为自己鼓掌。这种持续的自我激励,会逐渐瓦解拖延的惯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式的自我要求,往往源于内心那个苛刻的“大法官”。这个内在声音不断告诉我们:“做不到就是失败”“不完美就是无用”。于是我们选择拖延,因为“没做”比“没做好”更容易接受——前者意味着还有希望,后者则直接宣告“我不行”。 我们可以尝试一些小方法来战胜拖延:比如,设定阶段性能完成的小目标、建立能长期坚持的小微习惯、庆祝每一次的完成和进步,给自己增加自信心和力量。 最后,我们理解拖延的背后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学会理解自己的恐惧与局限。这样我们就能用更温柔的方式面对自己,逐步走出拖延的困境,享受更多做事的自由和快乐。 ~~~学习笔记~~~
-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我们的很多痛苦,来源于想掌控长远的未来。 谁都看不到更远的未来是什么样,那就先不去为它烦恼,只专注于眼前能确定的时间段,先熬下去。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等明确了未来的变化,我们再判断下一个阶段往哪里去。 从这个角度来说,“等待”“熬下去”“做准备”,都是一种积极的计划。我们只要加一个限定语:“在现阶段”。而不是永远如此,也不可能永远如此。 这种思考方式可以带来另一种掌控感。先承认长期的不确定,你就会少一些各种强加给自己的确定性和纠结,只要能确定现阶段的时间,并做好有限的事,就足够了。 当意识到改变不可避免,就能有助于我们增加内心的弹性。这是对自己一种确定的帮助。 弹性的意思,就是放下对过去经验的执着。过去的理论、方法,价值观,无论被多少经验证明是正确的,那都只是过去式。 因为现在不再是以前了。我们需要在新的阶段,学习新的东西。你越是接受改变的必然,应对的弹性就越大。 ~心理学小笔记~
-
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能长期稳定维持下去的关系,不是靠强烈的爱、大量的付出,而是靠很少的攻击、很少的对抗、很少的强人所难、很多的接纳和允许。 伴侣之爱、夫妻之爱、父母子女之爱、亲朋好友之爱,大抵都如此吧! 这或许是爱的真谛之一...... ~~~《读者》学习小笔记~~~
-
——时间会改变最糟糕的阶段 在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太多的未知和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的未知带来的变化和改变,会让我们感到迷茫和焦虑,因为害怕未知是人的本能。 现在我们转换到心理学角度,来了解改变和变化的关系。其实,改变和变化并不矛盾,它们之间有一个关键协调的变量,叫作时间。 时间是最伟大的魔法师,也是最无情的刽子手。 那时间带来的改变是什么呢? 理解改变的必然发生,有助于减少我们对个人的否定。 虽然我们都知道:没有什么东西真的会一成不变。但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就会更多的把困难怪到个人头上。心里想着会不会是因为“我这个人”或者“他那个人”不行,才会遇到这么多问题? 其实,人生就是有所谓“最糟糕的阶段”。也许是高考,也许是踏入职场的时候,也许是孩子的出生或者中年危机等。但无论什么时候,这都只是作为一个阶段,它一定会有终点,而不是漫长的无止境的折磨。 仅仅意识到这一点,对我们就是一种安慰和激励。 ~~~心理学小笔记~~~
-
人的情绪就像表面起伏变化的大海:清晨,像微风中的小波澜;午后,如海浪在礁石间开始澎湃;夜幕降临时,变得黑暗沉静。 我们每个人的情绪在大部分时间是相对稳定的,就像清晨里拍打在海岸上的浪花,有些起伏但都会渐渐散去。 但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深层的感受所触动,情绪变得汹涌起伏,难以平复。对于身处剧烈情绪起伏中的人来说,不仅自身焦躁不安,还常被他人误解和责备,被指责脾气太差或者性格孤僻,但他们只是不得已才借用这些情绪语言来表达内在的情感,等待有人可以识别出它们所代表的意义。 ~~~心理学小笔记~~~
-
爱是一种艺术,爱不断需要知识和努力,爱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 爱是一种行动,爱主要是“给予”,给予是在真正地创造关系。同时给予也意味着获得,双方都产生了收获和快乐。 爱的四个重点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这四个要素需要彼此相互依存,交汇融合在一起,才能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爱的能力,才能让爱的基础更牢固。 爱的实践:它包括如何实现爱的规范,给予对方专心、耐心和最大关注。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身体力行地学习。爱是通过自身获得的个人体验,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获得爱的体验。 《爱的艺术》并不是“说教”,而是每个人身上最实际的需要。这种需要很多时候被现实生活掩盖了,但爱一直都存在着。希望我们都能学到爱的真谛,具备爱的能力,把握爱的分寸。认真对待自己和自己的爱人,共同维护爱的天平不倾斜,体验到更多爱和幸福的艺术。 弗洛姆~《爱的艺术》~学习笔记 咱们来欣赏弗洛姆关于爱的经典名言: 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 给予意味着富足,不是拥有多的人,而是给予多的人才富足。 爱,不是一种无需花费精力的享受,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 母爱的真正体现似乎并不在于母亲对出生婴儿的爱,而是在于以后成长中对孩子的爱。 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 我一向相信,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布满开心。
-
如果家长能摘下“父母的眼镜”,承认孩子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模样,而是有独立思想和感受的人时,父母才能看见真实的孩子。 育儿不仅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父母的成长过程。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当一个人被真正倾听和理解时,他才会开始改变。” 能被真正的看见和理解,这也许是孩子收到的,最好的成长礼物。 ~~~学习小笔记~~~
-
情绪不是敌人:3个急救术+1个底层逻辑,教你与情绪和平共处 周五晚上10点,你刚加完班发现地铁坐反了方向; 闺蜜突然发来我们聊聊却欲言又止; 孩子打翻奶茶弄脏刚晒的被子...… 这些时刻,情绪像突然造访的老朋友,唠叨着把平静的生活搅得一团糟。 情绪不是需要消灭的敌人,而是进化赋予我们的生存雷达: 它是情感的另一面(没有情绪=没有爱恨) 它是未被回应的能量体(内耗的根源) 它是需要被看见的老朋友(唠叨直到被回应) 情绪急救三步法】 当情绪即将爆发时,试试这些社交炸弹拆除术: 1️⃣ 数字干扰法 倒着数数(54321→12345交替)、跳着数(13579→246810),打断情绪脑的自动化反应。 2️⃣ 自由书写术 准备专用本子,用我此刻感到...因为...句式连续书写5分钟,把情绪从胸口移到纸面。 3️⃣ 情绪零食法 随身携带能快速安抚身心的物品:黑巧克力(触发血清素)、薄荷糖(刺激三叉神经)、压力球(释放肢体张力)。 长期情绪管理:ABC理论实践 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模型揭示: 触发事件(A) → 信念(B) → 情绪结果(C) → 真正决定情绪的是我们头脑中的自动思维 。我们常常以为是某个事件引发了情绪,其实是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引发了情绪。 当情绪来袭时,问自己三个问题: ① 这个想法有客观证据吗? ② 最坏的结果真的会发生吗? ③ 如果朋友遇到这事,我会怎么劝TA? 管理情绪的本质,是在重建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统。那些曾让我们崩溃的瞬间,终将成为内心的铠甲。从今天开始,把每次情绪波动当作升级认知系统的机会。毕竟,能驯服自己情绪的人,才有力量驯服生活。 你最近一次成功化解情绪的经历是什么?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
痛苦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也许曾经有过在恐惧的黑暗痛苦中挣扎,想要寻求消除痛苦的方法,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最终想要确认的,只是希望被好好地对待、被信任、被理解和被肯定而已。 加缪说:“没有生活的绝望就没有生活的爱。”那些无法逃避痛苦的人,也是最有勇气尝试解决痛苦的人。 我们在关系中都曾因不被理解而受伤,但我们需要在友好的关系中你来我往。我们不放弃表达受伤时的感受,也在激烈争吵和解之后对彼此感到心疼。尽管我们不知道是什么让彼此进入无谓的战斗,但在撕扯中除了对抗,我们也都能看到彼此的那份对表达和理解的渴望。 关系里有人类不想放弃的勇气,我们需要彼此的存在、彼此的勇气、彼此的期待。 ~~~《共情式对话》学习小笔记~~~
-
面对负面情绪,不要逃避它,而是去看见它,去拥抱它,去理解它,去追求它给你指出的方向。 比起去控制,去逃避,去压抑,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是懂得正确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要被它们裹挟,也不要被它们控制。 负面情绪就像心中的乌云,我们不如看着它慢慢地飘过心空。 这种对情绪的接纳不是放任自己沉湎,而是腾出心理空间,让更高层次的智慧发挥作用。 ~~~学习小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