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你所言,症状诱因主要来自于外界,偏于心因性,如果事件与原学校有关,那么转校正好有利于你的改善,何乐不为。初三也算是成长路上比较重要的点,把你对这件事的态度理性的和你父亲说清楚,做为一个成年人应该知道此事对你的重要性,青春期的你别意气用事,也别畏惧。如果超常了,可以诚恳的提醒你父亲对未成年的你是有一定义务的,如有必要联系相关部门寻求帮助。尽早参与到自己的成长路中,只要需要就寻求帮助,但不太紧急和严重的可以首先自己解决试试看,就当作历练。任何人在面对全新的环境时,都面临着适应问题。在完全融入之前的你会感到些许压力、不适,这都是正常的,不要退缩。别在意差的那两岁,展示积极的面貌和态度,既鼓励自己又有亲和力,助你更好更快的融入。比之从前,孩子需要家长的认可,而青少年时期更需要从同龄人那里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所以你首先就要接受和认同自己的新身份。由于青少年的这种需求,可能会导致有同学刻意表现出特立独行,甚至会独到忽视许多看似正确的事情。如果遇到,不要认为有所针对,以免过度敏感产生影响,友善并不卑不亢就好。建议你倒是可以试着把精力投入学习,一方面学习成绩突出也算是特立独行,会得到同龄人的认可,有助于你很好的融入集体;另一方面,你努力争取复读总要有自己的目标,不如就好好学习吧!不过你说了算!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一定压力作为推动力的,适当的逆境与挫折会使你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应对现实生活的考验。多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们保持良性沟通;突出个人优势,(比如绘画、音乐、体育等)增强自身优势;找找意气相投的朋友,这三五伙伴会给你更大的支持;注意睡眠等。【遵从你的医嘱】新的环境,新的开始,摒弃前嫌,专心投入。随着你的成长,会遇见越来越多的这样那样的事,或许将来你会感谢今天所遇到的事和想念今天的你!
0 1
-
就你所言,症状诱因主要来自于外界,偏于心因性,如果事件与原学校有关,那么转校正好有利于你的改善,何乐不为。初三也算是成长路上比较重要的点,把你对这件事的态度理性的和你父亲说清楚,做为一个成年人应该知道此事对你的重要性,青春期的你别意气用事,也别畏惧。如果超常了,可以诚恳的提醒你父亲对未成年的你是有一定义务的,如有必要联系相关部门寻求帮助。尽早参与到自己的成长路中,只要需要就寻求帮助,但不太紧急和严重的可以首先自己解决试试看,就当作历练。任何人在面对全新的环境时,都面临着适应问题。在完全融入之前的你会感到些许压力、不适,这都是正常的,不要退缩。别在意差的那两岁,展示积极的面貌和态度,既鼓励自己又有亲和力,助你更好更快的融入。比之从前,孩子需要家长的认可,而青少年时期更需要从同龄人那里寻求安全感和认同,所以你首先就要接受和认同自己的新身份。由于青少年的这种需求,可能会导致有同学刻意表现出特立独行,甚至会独到忽视许多看似正确的事情。如果遇到,不要认为有所针对,以免过度敏感产生影响,友善并不卑不亢就好。建议你倒是可以试着把精力投入学习,一方面学习成绩突出也算是特立独行,会得到同龄人的认可,有助于你很好的融入集体;另一方面,你努力争取复读总要有自己的目标,不如就好好学习吧!不过你说了算!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一定压力作为推动力的,适当的逆境与挫折会使你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应对现实生活的考验。多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们保持良性沟通;突出个人优势,(比如绘画、音乐、体育等)增强自身优势;找找意气相投的朋友,这三五伙伴会给你更大的支持;注意睡眠等。【遵从你的医嘱】新的环境,新的开始,摒弃前嫌,专心投入。随着你的成长,会遇见越来越多的这样那样的事,或许将来你会感谢今天所遇到的事和想念今天的你!
-
家夫:回家有情绪发泄,可能是在外界感受到无法承受的压力,或者为了树立和保持形象,在遭受委屈时压抑自己,同时又不会用正常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那就只能另辟蹊径,找替罪羔羊,大概就是能够包容自己的家人,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妻子,而最适合的是孩子,因为他/她最弱小。无论是哪种原因,只要需要就会宣泄自我。如你婆婆的教养方式正如你所说那样,那你丈夫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长时间处于紧张情绪状态中,这及其不利于身心发展。长久以往,可能导致他对自己的不恰当认识,产生自卑。而自卑的人往往缺乏平等、尊重的意识,所以会遇强则弱,遇弱则强。在外可忍受遭受的委屈,遇到困难时可能会习惯性逃避,回家后就需要有所补偿,把这种怨恨恼怒发泄到人、动物和物上,以调节失衡的心理,也就导致了一些不当行为。(比如疯狂的摔东西)而学历和技术的情况,可能也会导致认识问题比较片面、加剧压力导致情绪不稳定等情况。
-
【渐进并有叠加效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3岁属于青春期早期,孩子从童年过渡到未知的青春期,本身就会感到陌生、紧张甚至害怕,会有适当的脆弱和情绪化的表现。无论任何人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改变都会感到紧张。一般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多数人都会适应,但因为性格不同可能也会有较长时间无法融入的情况,此时身边都是熟悉的陌生人,这使她更显不安。从前孩子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而步入青春期以后,青少年会转移到从同龄人那里去寻求安全感并寻求同龄人的认同,通过这些帮助其确立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这对青春期中的青少年很重要,但是由于孩子比较孤僻,又不主动交朋友,恐怕在同龄人当中的认可度会受到一定影响,这样会使其缺乏安全感也会时常感到失望和迷茫,甚至会感到被抛弃。这方面的困惑有可能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请家长注意~建议:青春期是追求独立的过程,但他/她们依然希望得到成年人的信赖和支持,所以请放下家长的权威,关注、关心,做一个支持但不评价的倾听者;孩子有交好的小学同学吗?可以先和小学时的朋友联系,聊天、娱乐活动、一起学习等都可以;寻求初中老师的帮助使其更好的融入班集体;主动多参加集体活动借此与同学交流沟通逐渐融入等…青春期之前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于父母对其身体的照顾以及对心理的关爱,如果身体和心理没有得到满足感,就会缺乏安全感,也就不能积极的融入周遭环境,并促进自己的发展。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对孩子获得学习经验和整个发育都会产生不利影响。而孩子的情况是在老师提醒的前提下,又刚好碰到才引起你的注意。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时常得不到回应甚至经常性的被忽视,那就会导致孩子的成长受阻并精神压抑,语言、行为和社交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情绪也会时常低落也会缺乏安全感,久而久之形成了现今的性格。家长需要调整以往的教养方式了,给予足够的尊重、信任和自由度,允许她适度的叛逆,在她需要时给予保护和引导,让她知道家永远都是安全的,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逐渐拉平与孩子的高度,并关注、关心、关爱!【注意:既然老师反应孤僻又不善交友的情况,这应该不是偶尔,如果是长时间的,有可能已经产生情绪障碍,请尽快寻求专业帮助。越早调整越好,不要拖延。】
-
这种情况出现的越早就越难矫正,并且没有很针对性的疗法(也可以试着多方咨询一下,也许因为具体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也说不定)。不过就你现在的年龄来看,有一定几率,会逐渐自然缓解,但不能掉以轻心。【注意;此行为有完全或部分行为责任能力,所以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这可能是在紧要关头唯一能当头棒喝的念头,牢记于心。】建议: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或者只要外出,多人同行,去人多繁华但又不秘籍处,回避昏暗僻静之所;多参加运动或娱乐活动转移注意力和消耗精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已婚,保持夫妻和谐;如果有已知情的亲人,可以委托其监督提醒;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特别是家人,如果他们能给与你支持和鼓励,那是最好的;到正规医院问诊,并把确诊单据保存好(希望永远用不到它);等……由于你可能长时间处于紧张,矛盾,焦虑等这样的不良情绪中,恐怕已经形成了心境,除了家人还需要你的意志力来对抗,你已经勇敢的踏出了这一步。希望以上能帮助你有所缓解,你可以多方征求意见和帮助,只要能帮到你的。
-
不知孩子多大了,假设:青春期初期。如果只是正常的青春期性冲动,可以跳到“建议”。 手淫本身是无害的,属于人类正常的生理行为。但万事有度,否则有可能会形成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由于不了解,使得进入青春期的大部分青少年对手淫的态度是消极的,有罪恶感,觉得对身体有害,随着快感的消失会产生紧张、害怕、后悔、自责的心理。但是随着生理的不断发育而产生的性意识必然会导致性冲动(这是青春期的正常生理反应)、性饥饿感,控制不当的话,青少年有可能会被吸引并陷入循环。如果长时间的处于这种紧张冲突之中,可能会引起内心紊乱,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甚至有可能因为产生了消极的心理暗示而引发生理疾病。关注孩子的言行,也关心孩子的身心!建议:加强性教育和规范约束;矫正认知,手淫并不可耻更与道德低下无关,其真正的危害在于错误的认识而导致的心理创伤,以及形成习惯的过度行为引起的不良身心反应;尽量避免不当的性刺激,好好学习多运动,锻炼自己的意志,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鼓励多参加同龄人的集体活动,这样可以在正常的交往中保持对异性健康且适度的表达;转移注意力。 关于乱,有不同的可能性。 如果是为了和你对着干,蓄意挑衅,可能是青春期引起的;如果是脾气暴躁或者不拘小节,可能是性格问题;如果是因为懒,那可能是意志力问题,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孩子正处于青春期,会比较敏感,请家长理性判断,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
-
看到你连发了好几条信息,能感受到你寻找帮助的迫切和内心的焦虑。 离婚对任何一名家庭成员都会造成一定的精神打击,会产生相当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生活上的巨大变化会让经历这一切的人产生心理失调,可能就会产生紧张、焦虑、压抑、心跳加速、头疼、失眠等症状。由于原有的较为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模式被打破,平衡被破坏,失去安全感,从而产生心理危机。正如你所说,你的“爸爸和姐姐性格大变”,这就是原因。如果这种危机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就可能导致情感、认知和行为的失调。比如你姐姐就产生了一定的攻击性。 其实你所受的打击和承受的痛苦也并不弱于他们,而且你还要承受来自你姐姐的压力。(这些解释是帮助你理解他们现在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但你姐姐对你的不当行为绝对是错误的,所以你现在无需去理解他们。首要的是关注自己,关爱自己。)你可以郑重严肃的告诉你的姐姐,不要因为我在家里是最弱小的,就把你内心的焦虑和痛苦都宣泄给我,我现在和你们承受着一样的痛苦,而你是姐姐呀!需要可以让爸爸见证(建议让爸爸在场,也是说给他听的)。至于她是不是听进去了,什么时候改甚至改不改,先不要计较,只要保证她听见了就行。然后关注自己,关爱自己,聚精会神的做自己平日该做的事,暑假作业做完了吗? 由于你现在的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自动屏蔽不相关的事务,比如邻里杂谈。禁止自我评价,专心关注自己及处理与己相关的事宜。
-
有些字被刻意虚化了,图本身清晰度不高,但依然看到了你的一些表述。感觉像是在上个学期,发生了一些误会又不好解释的事情,而你的心情也是受这些事件或相关人物的影响感到不适的,给你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情绪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果从事发起,那么时间恐怕就不只是你描述的假期中的这一个月了。这些事件可能就成了引发你不良情绪的诱因,又因为没能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形成了持续的情绪低落。这是具体事件对你心情的影响。另外……再加上你正处于一个特定的时期“青春期”,这本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多事之秋。在此时期,你的身体会极具成熟,自我意识也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你会更多的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强烈的关心和反省自己。随着罗辑思维、独立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会对周围的事物形成一种批判性的见解。青春期经常会问,我是谁?他们是怎么看我的?我有什么能力?我在这个班、在家庭或者某个特定的环境下处于什么位置?等诸如此类问题。可又不知怎么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希望自己能更加独立,同时也会感到不被理解、茫然、自卑和无助。找不到答案继而常常感到苦闷。心情上的变化导致行为方式的变化,比如不再像过去那样活波开朗,经常心事重重。这些都是青春期的特性,是长大的必然过程。每个人的青春期都要经历这样的烦恼。只是由于性格不同,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同使得每个人表现的时间不同,程度不同,表现方式不同。所以,遇事的所有人,即使表面平静,内心未必不波澜。由于以上的原因,可能就会导致你兴趣缺失、闷闷不乐、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失眠早醒甚至有自我伤害的想法。青春期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自我评价也不够理性,所以遇事不必急于下结论,遇到问题一定要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特别是寻求父母的建议和帮助。有可能他们没有意识到事情的重要性,再加上对青春期也并无概念。所以表现出来的态度让你感到不被理解而痛苦。你要更郑重的让他们意识到事态的重要性。(举个例子:你觉得必要时,甚至可以报警,把事态描述清晰,比如霸凌。不会不过问。当警察在你父母身边时,你在和他们描述事件,应该能引起他们的重视了。)或许你有更好的办法。不如就把这次事件当做你解决问题技巧的练习过程吧。面对问题可以有多种积极的方法面对,逃避、(逃避包括自我伤害)消沉、解决不了问题,只能让心情更糟。【当你觉得需要时,允许寻求任何帮助,包括报警。这不是游戏,没有重启,尊重生命,珍爱自己!】同时,你不如把愤怒或者痛苦等这样的负面
-
首先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通过陪伴,使孩子得到亲密和关心,而父母则获得孩子的信任。孩子又通过与信赖的人亲近而获得安全感,这决定了孩子和你的关系基础。孩子年龄越小,就越需要时间与大人建立信任关系,这在环境因素之前。不过不同的孩子对亲近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不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们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又是否得到了孩子们的信任。孩子只有在获得安全感时才会感到舒适,此时才能积极的与周遭环境融洽相处,并促进自己的发展。如果缺乏安全感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对孩子获得学习经验,进而对整个发育都产生不利影响。孩子在发育过程中会越来越实现他的行为特征(个性化)。环境使孩子获得经验,但是从环境中选择什么样的经验并将其内化,成为自己行为特征的一部分,取决于孩子。也就是,环境影响孩子,但影响多少,又有哪些具体影响,因人而异。这也就是两个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孩子各不相同的原因。不过生活内容越丰富,孩子眼界越开阔,孩子想要说话的需求就越强烈。环境条件越好对孩子影响就越好。孩子基本且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模仿,而模仿对象大概就是自己的父母或者还有其他比较亲密的扶养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扶养者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比如讲话的用词、声调、身体行为动态、负面情绪的表达等等。不是你告诉孩子应该如何,而是孩子在模仿你的言行。所以如果家长想做孩子的榜样,还是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如果女孩只有在妈妈面前(如果妈妈不在身边就无法放松是吗?)才能表现的自然放松,可以笑逐颜开,那说明母亲是她信赖的人,很亲近的人,可以给他足够的安全感。而男孩过于内向,对任何事物都充满恐惧。看起来两个孩子都比较缺乏安全感,男孩更多一些。一般而言,这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和教育方式造成的,又以父母的教育方法和行为方式不当为主。建议,调整与孩子旧有的相处模式,增加亲密度,多陪伴孩子,玩耍、讲故事、亲亲抱抱举高高;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创造一些与同龄孩子的交流机会,至少在新鲜的环境下可以促使两个孩子更有交流的愿望;注意自身言行(讲文明、懂礼貌、带人友善、不污言秽语等),做孩子的好榜样。信息有限,一般性说明。不知你们做到几分,有问题就寻求帮助。孩子问题~无~小~事。
-
你的孩子正处于婴儿期,婴儿首先要满足的就是他的身体需求,宝宝会从中得到亲近感;又通过与信赖的人亲近从而得到安全感,这决定了宝宝和你的关系如何,这些比提供优越的环境更重要。前提是必须获得孩子的信任,而这需要陪伴,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能得到恰当的亲密和关心,至少得到回应。孩子年龄越小,就越需要时间与大人建立信任关系,照料的人数也越受限制。通常情况下也就是一两个人,大多数为父母但绝非一定是父母。比如一人工作一人照顾,或者轮流照顾。如果是两至五天的话,间隔稍长。而害怕分离的心理也会使孩子与主要扶养者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于孩子而言,父母并没有什么特殊地位。所以,即使是父母也要通过与孩子足够的互动才能获得信任并逐渐成为主要扶养者。原则上讲,宝宝能够和任何照料他、满足其需求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也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孩子的扶养人,与其说是孩子选择扶养者,还不如说是哪个成年人愿意成为扶养者(或者是更有条件成为扶养者),孩子都能接受。不过孩子能与更多关系亲密的人生活在一起,也是有益处的,就是更有利于他学习复杂的社会关系。你提出的问题,属于双重趋避式冲突,选哪一个都是有利有弊,容易使人左右为难。以上是从孩子的角度做出一点解释,不知能否帮到你。现实生活比理论更加真实、复杂,我想大家都能理解!如果在前提条件无法做出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我建议;尽量缩短与孩子分离的时间长度,比如两至五天就选两天;不要拒绝给孩子支持和帮助,随时向孩子敞开你的身心怀抱;只要回家,就尽可能的接管孩子的一切事务;有专属的时间陪孩子玩耍和交流(无论如何选择,即使辞职,都不要传达负面信息和情绪,孩子听不懂但能感受到,会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他的生命中,并在成长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给他讲故事,聊天都可以,最好能得到宝宝的发声回应;多一些肌肤之亲,最好也能得到宝宝肢体语言的回应。)为母则刚,母亲的位置无可取代!你有坚强的理由!
-
童年时期,无论宗教、政治还是道德等都是确定的,可进入青春期后这种确定性也就消失不见了,也就失去了衡量标准,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缺乏信心,不能理性的评估自己的价值。 青春期中的青少年内心丰富且互相交错,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并产生了心理矛盾。在此期间的青少年自尊心比较强,无论是个人情感还是自己的秘密都不愿轻易吐露,而17岁的你却勇敢的选择向妈妈解释说明,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值得肯定!但是,很多父母对于青春期知之不多,态度上也并不重视,导致不能正确对待,这就造成了青少年心理上一定的封闭性,致使青少年与长辈之间产生距离,感觉不被理解、被忽视并产生了莫名的孤独感。 而此时的父母对你的成长并没有做好准备,正如你所说,你相信你的妈妈相信你,但是她对你所表达的独立见解(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多方面都是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的,比如;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想必你对事物的看法也更独立和有所改变吧),有些措手不及,你已经进入青春期,但他们对你的成长还没做好准备,她的“刺”可能只是没准备好的不知所措。但无论如何,像过去那种“关爱的父母+听话的孩子”的家庭模式改变了,如果再缺乏其他的社会支持系统,就导致了心情压抑、痛苦,甚至产生自伤念头。这就是青春期。 由于青春期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自我评价也不够理性,所以遇事先“愣个3”钟”,不必急于下结论,遇到问题一定要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特别是寻求父母的建议和帮助,他们依然是你坚强的后盾。 建议你时不时的与父母聊天谈心,即能增进感情,又能让他们了解你的成长变化。因为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孩子和父母双方关系的不断调整。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保持良性沟通还是挺重要的。用适合的方式与朋友、同学、同事的沟通也很重要,理解会化解压力。同时参加一些运动和业余活动,扩展你的朋友圈,也可以帮助你放松心情,也有助于你安然入睡。 现在,已经步入青春期后期的你,越来越接近成熟期,相信已经变得更加的独立,思想更加的成熟,判断也更加理性,所以只有你能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