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停止二开始
0 1
-
举个例子。小时候,你因为表现不好被责骂了,你感到很痛苦。你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就记住了一个消极信念:“表现不好会带来痛苦。”同时,你还创造了另一个消极信念:“是我自己不好。”随后你又创造了一个积极的信念:“保持完美就可以避免被责骂,这样就不会痛苦了。” 进入成年后,这种自动化的生活方式使你无论在哪里都会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不好。“痛苦不好,完美才好”这种信念一路伴随你长大。因此,你会以自己认为完美的方式来做事,这是你为了达到完美而做出的过度补偿。
-
像农民一样思考 1. 不要对着庄稼大喊大叫。—情绪稳定 2. 不要责怪庄稼长得不够快。—尊重规律 3. 不要在庄稼长成之前,就将其连根拔起。—耐心与等待 4. 选择最适合土壤的植物。—找对赛道 5. 灌溉并施肥。—用心与勤奋 6. 定期清除杂草。—第一性原理,抓大放小
-
拯救者希望受害者拥有超感知力,以不破坏他们的优势地位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他们只有在拯救别人时才会感受到认可或拥有权力。表面上,拯救者并不认为他们需要任何帮助,因为他们必然已经“搞定”了。
-
行为方面,如果遇到问题或挑战时,总是拖延处理,比如有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或者学习作业,你却不断地推迟去做,找各种无关紧要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这可能是在逃避。还有就是频繁地转换任务,刚着手解决一个问题,很快就放弃,转向别的事情,这也可能是逃避的表现。
-
上瘾其实是为了找到一个与外界建立起联结的出口,是摆脱孤独和获得安全感的被迫选择,也是满足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
-
羞耻感的补偿,会刻意训练自己,完美主义,以及高效,或者在某个领域成为狂人!
-
六停止二开始
-
跟自己生气,其实是一个人在现实和理想产生差距时做出的补偿行为。个体借由此种补偿行为完成对自己的惩罚,让自己的超我得以满意。
-
外界怎么变,我就怎么变;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都可以适应这种变化。这种人的内心异常强大,他变的只是外在的应对策略,他的内核是稳固的。而这种稳固的内核,正是建立在一次次地解决现实问题基础上的自信。
-
一个人追求所谓的“社会标准”本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追求若丧失了弹性,就会变成枷锁,让人活得死板、僵化,内心积蓄大量的负能量。 一个受困于“社会标准”的人,一定不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甚至会慢慢地忘却自己的感受,忘却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转而追求一个个的“社会标准”。一旦发现自己没有“达标”,就觉得自己毫无价值,充满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