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
1简介
苏蒂奇(Anthony J. Sutich,1907 —1976 )在其主编的《人本心理学杂志》1968年第1期上撰文宣称:“心理学中的第四势力, 即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形成。”当年人本心理学兴起的时候就将行为主义视为心理学的第一势力,精神分析为第二势力,自称人本主义为第三势力。随着人本心理学被主流心理学所承认,到1960年代中期,一些人本心理学的领袖人物,包括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和苏蒂奇等人经常讨论超越人本主义的问题,他们越来越不满人本心理学只关注个体的自我及其实现,意识到应该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这个领域属于超越的领域或超出自我关怀的精神生活领域。于是他们开始酝酿一种关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自称这种心理学为第四势力心理学,或超个人心理学,且其代表人物都认为要向东方文化学习。美籍华裔心理学家李绍昆主张将其翻译为“精神心理学”并且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台湾心理学界也倡导以“精神心理学”之名代替“超个人心理学”,故“超个人心理学”又可称为“精神心理学”。
2定义
如果从方法论和学术渊源上下定义,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可以被理解为这样一个学派,它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是两种关于人自身的知识体系,前者是指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传统宗教和哲学,其中包含着对人及其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践行方式,但不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系统化的表达方式存在的;后者包含着对人的身体与心理的科学研究,但这种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割断了与世界精神传统的联系。超个人心理学对世界精神传统和现代心理学持同等尊重态度,试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创造性的综合,进而提供一种包含身体、心理和精神(body—mind—spirit)的架构来全面地认识我们自己。
简言之,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
3研究内容
转换意识状态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核心是意识论,但它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意识理论,而是一种包含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分层次的、有高低级之分的意识理论。概括地说,人的意识可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和转换的意识状态。前者是低层次的、分化的意识状态,而后者则是高级的、超越自我的意识状态。塔尔特将其定义为“个体明显地感觉到其心理功能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是说,它感觉到的不只是一种量的转换,而且其心理活动的质已有所不同”。克瑞普纳则具体划分了20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其中前19种是转换的意识状态,而最后一种则是正常的醒觉意识。
(1)做梦状态。其特点是出现快速眼动,在脑电图上呈现快波。
(2)睡眠状态。未出现快速眼动,脑电波呈慢速、高振幅。
(3)入睡状态。其特点是在出现睡眠循环时有生动的表象。
(4)朦胧状态。睡眠循环结束时出现的状态。
(5)过度警觉状态。表现为高度集中注意和警觉,通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出现,或表现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
(6)困倦状态。表现为心理活动速度明显减慢,例如在强烈的抑郁状态下,或由于低血糖、过度疲劳等引起的状态。
(7)狂喜状态。行为有强烈的主动性或表现出欣喜若狂的情绪,有时由狂欢仪式等引起。
(8)癔症状态。表现出强烈的消极破坏性情绪,如主观暴力行为、恐惧或愤怒等。
(9)分裂状态。表现为人格的主要成分无法整合,例如在变态心理、多重人格等状态下。
(10)退行状态。一种与实际年龄明显不符的意识状态,如在某些催眠状态下,当催眠师发出年龄退行指令时,被催眠者所表现出的行为。
(11)沉思状态。是一种转换、扩张的知觉形式,具有强烈的自我超越感。感知能力提高,情感体验强烈,通常由专门的沉思训练所引起。
(12)迷离状态。表现为高度的易受暗示,警觉和关注某一刺激,例如在某些催眠状态下。
(13)白日梦状态。
(14)遐想状态。沉浸在某种幻觉之中。
(15)内部扫描。对内部心理活动进行反思。
(16)因酒精药物等引起的木僵状态。表现为接受新刺激的能力大大降低。
(17)昏迷状态。表现为不能接受新刺激。
(18)储存的记忆状态。表现为过去的某一经历被生动地再现或回忆起来。
(19)扩展的意识状态。这是由致幻剂等药物引起的,通常不受主体控制的一种知觉方式。
(20)正常的醒觉状态。
目前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对这些转换的意识状态进行认真的研究,且有相当数量的成果出现。
4研究特点
研究极健康的人
超个人心理学采用“超个人”一词就是为了研究那些超出正常健康状态的人,研究那些处于不同意识状态下的人。它认为我们可能低估了人类心理成长和健康的潜能。例如,在高峰体验、沉思和转换的意识状态下,人们都会产生某些深刻的内心体验。这些体验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研究发现,运用特殊的训练方法使人产生这些体验,不仅能有效地祛除疾病,还能使人延年益寿。许多研究表明人类心灵中确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