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凤芝
伍凤芝 11636
婚恋情感专家/儿童心 关 注
小学生翻窗进实验室,被定为偷盗,现象的背后,教育缺失了什么?
个人原创

小学生翻窗进实验室,被定为偷盗,现象的背后,教育缺失了什么?

2021-01-08
901 5

原来从学校录像监控可以看见, 小强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同学,他先是翻窗到一楼的实验室,然后打开实验室的后门,放进去很多同学们,后来同学们和他一起在实验室里参观一圈之后,关上门就离开了,奇怪的是他们走之后实验器材就丢了一些。

小学生翻窗进实验室,被定为偷盗,现象的背后,教育缺失了什么?

丢的是一些什么东西呢:有小试管、水管刷、红墨水、螺丝钉......

小学生翻窗进实验室,被定为偷盗,现象的背后,教育缺失了什么?

从小强的品性和学习行为来看,后勤处的老师坚持是他偷走了东西,要求给予警告处分,将这种不良的偷盗和撒谎的行为扼杀于摇篮之中;另一位老师坚持将班上的其他同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跟他学坏,疏远跟小强的交往。

各位朋友,你同意上面两位老师的处理意见吗?

人的认识决定了看待事物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原则,在这个现象的背后,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1.从孩子角度

孩子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新鲜感,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翻窗进实验室。他进入实验室拿走的东西,对大人来说并不值钱,但是对孩子来说也许就是很珍贵的实验探索材料。

孩子进入实验室,并不自己进去,是和同学一起,那么说明10岁左右的孩子都对这些物件很好奇,天性使然。

小学生翻窗进实验室,被定为偷盗,现象的背后,教育缺失了什么?

2.从学校角度

为什么实验室长期关着门,知识的学习,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死记硬背,更多需要在兴趣激发,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事物探究充满浓厚兴趣才能激发人的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才能尊重人格成长和自然发展。

3.从家庭角度

孩子究竟有多么的压抑,才会偷偷翻窗进实验室找一些器材来玩,家庭环境是否给予孩子一个探索的空间,肯定和鼓励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环境,如果长期生活在压抑中,人的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必然会寻找其他的突破口,那么校园里唯一的这点空间,就成为孩子心灵的息栖之地。

通过对上面三个视角的分析之后,我们再看这件事情,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处理呢?

1.从孩子的角度,给予尊重和信任,了解他为何要这样做的真实原因?

2.学校老师如何引导孩子人格积极健康的发展?

3.如何通过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补救措施?

小学生翻窗进实验室,被定为偷盗,现象的背后,教育缺失了什么?

学校里的周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把孩子叫到旁边小房间,告诉他,只要把东西还原回实验室,这件事就是他们两个之间的约定,不会告诉第三个人,于是孩子把周老师带回到学校一处角落里的“秘密基地”,原来这里有很多他的各种宝贝(瓶子、盒子、罐子等)。老师明白了,这个孩子真的很压抑,这里可能是他心灵深处的港湾,如此的信任,才到周老师来了这里,孩子的自尊心应该得到保护。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结束了,结果过了一周,实验室的东西又掉了,同样的情景再次出现在后勤处,这次那两位老师坚持要给孩子处分,绝不手软,不值得同情。可是周老师还是坚持,找到孩子的真实原因,教育要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

第二次,她又把小强带到旁边的小房间,告诉他,孩子你按着约定把东西放回去,就不处罚了,老师相信你。(因为他想让孩子知道犯了错误,只要能改正就有可能被原谅)同时把他带到这两位老师的面前,让孩子伸出手,狠狠打了一棍,(是否被定为为体罚还是教育行为,要看你和这个孩子之间是否有教育关系纽带的存在,显然故事里的老师和孩子有一份彼此的信任在里边。目的是放孩子明白,你真的有错,该有惩罚)后来,老师打开了实验室的门,她都没有去清点,因为他知道孩子会如数放回去。

小学生翻窗进实验室,被定为偷盗,现象的背后,教育缺失了什么?

真的,孩子按着他们的约定把秘密基地里属于实验室的器材,哪怕是一个小小螺丝钉都放回原位了,这件事之后,孩子没有再出现过不良行为,实验室器材也没有丢失,同时孩子每天开开心心来学校,路过这位老师的门口,总是不忘记说一句,老师记得去清点一下,看下数量对不对哟。

故事讲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有几点启示留给大家:

1.不要站在大人的角度,随意去评判孩子的行为,孩子行为的背后,一定基于现实基础的上的真实原因,了解真相很重要。

2.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好奇心的激发,人格上的尊重、支持、鼓励,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看待,才能看到人背后的单纯和善良。

3.家长不是学校教育的帮凶,是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庭教育的港湾,孩子只有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才能体会到家的功能,家人的教育才能产生效果。

小学生翻窗进实验室,被定为偷盗,现象的背后,教育缺失了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作者秒删)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人已踩 5人已赞
专栏文章更多
最新心理案例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