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的恼
个人原创

亲密关系的恼

2021-09-15
552 2

人不可没有亲密关系的烦恼,我们真正的动机来自于我们的需求,如果我们所需要的快乐、安全感都是来自别人,就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中,陷入不完满的僵局。

我要问父母:你有爱孩子吗?家长回答:爱很爱孩子,是讨好型的、指责、还是超理智打岔的爱,是从别人角度想问题,还是控制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不顾孩子的感受?答案我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做,家长们您是种下维持一段关系的种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希望对方心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原因我是家长,怕丢失自己家长名片,不断地升级烦躁、愤怒悲伤,委屈 、失落、害怕,灼伤自己面对茫然的伤痛,给个理由更年期遇见青春期,做无奈的父母,捡别人的垃圾,创造和倾倒垃圾 。

当父母沉溺于自己的角色时,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没有支持系统,看到人的本质而不是期待被对接的话,父母们展望未来是好的,可是父母们如同手拿遥控器,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事,用它来否定现在,父母们当别人对你期待过高时,你会常常感到无奈,无奈的感受出现的时候,对自己说:我的能力就只能到这里,就是让自己真真正正的接纳现状,不影响现在的生存状态,我们没有理由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哪怕是你非常非常爱的人,我们的孩子们也是,孩子们多么希望,父母们摸着孩子的头,充满温情地和她讲话、玩耍,阳光照在身上,她们徜徉在童话世界里,父母你们的爱是不是特甜,可以不残害孩子吗。

父母如果和孩子平等的话,对孩子来讲,是一份很大的财富。当下很多家长,孩子讲话时,父母就开始扮演角色,用技体语言用高姿态讲话,不能平等视之,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否很好的把父母的职能运用的游刃有余,而不是扮演一个角色,当父母身份认同,你的价值感全部由他而来的,父母的职能过份被夸大了,被强调了,掌控了,当孩子不能满足你的期待时,你父母们,自我价值感会被降低。父母对孩子的付出超过他需要的,是溺爱、还有过度保护孩子,这都是妨碍孩子本性的东西,消减了孩子好奇心探索世界,用自己的角色中行使功能权利,做这个做那个,很多时候孩子不能把事情做好,孩子答案我的能力不够,给自己给贴了个大标签。

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无法进入自己的角色时,无法被孩子需要的“这种”心理需求时,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好,听我的: 这是父母经常说的。跳出来看,这句话理性吗?《不理性 》当然是不理性的,这意味着强迫性的扮演父母的角色。父母和孩子间没有真诚的关系。因为父母靠这个角色来定义自己,在无意识中怕失去这份身份认同。父母表面上看是关心孩子,真正关心的是能否保有自己认同的角色,当你说“我”时,常常是指我是父母。只达到身体自我联结。能够辨识出自己我是父母,父母做了一个很好的魔术师,穿越的过程。父母要你扬眉吐气,所以父母也可以借由你扬眉吐气,不要让父母失望,父母为你牺牲这么多,父母爱你,父母会一直爱你,只要你做了父母认为对你有益的事,因为父母知道什么是对你最好的。

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孩子被削弱了自信心,减少了自我价值感,孩子的个头渐渐变大。没有自主性迷迷湖湖的,有自已的随意性,父母“请”给孩子一个存在的空间,虽然父母爱孩子很伟大,没有发现吗?你并不拥有孩子,原因你过界了,制约孩子成为独特的人。孩子们用偏差行为表达自己,孩子要找回自己,有的父母控制不了孩子,就会“用”把虚弱感投射出去,开始指责孩子,有的孩子中招了,会认为自己不好,不值得爱,父母不喜欢我,有的孩子可能会与父母有对抗,怨恨,讨好等,父母们会产生痛不欲生的感觉,我们思考,在这个“爱”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会有什么影响呢?父母们要给孩子一个存在的空间,关注孩子,一种是外在的关注(如告诉洗碗洗洁精不要放多等),父母们在生活中给孩子的信念,去掉执著的角色,让我们更多的看到自己更深度的地方,保持一个觉醒,父母爱孩子,就要求孩子接收给予的一切,但实际上,爱孩子并没有给你以下权利:一、要求孩子和好孩子玩;二、孩子上补习班,三、考上父母理想学校,如果孩子并愿意让你参与他的人生,那是你的幸运,但并非父母应份的权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吗?所以在爱里面也要是独立的。

爱是请求而非要求,爱孩子请给孩子一个权利,孩子的快乐远比世俗的价值更重要,让孩子更快乐吧,父母们掌管好自己的权利,请划清界限可以吗,边界不清晰,以至于会掉下幻灭的深渊。相信钥匙在对方的手中 ,尼尔森教授说:孩子的两大需求,一个是归属感,一个是确认自己的重要性,与其盲目的跟随自己的养育方式,不如勇敢的发掘养育孩子的方式,放下屠刀,对自己有一份爱,一份尊敬,解开教育孩子亲密关系烦恼。

依然平平凡凡的我,安于当下,喜欢淡淡的感觉,热衷于自己的职业,热爱生命的女子,心理学是让人越来越纯粹和简单的过程,心理师本身就是一帖陪伴成长的良药。我最大的受益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一个孩子是个早产儿
,通过所学心理学陪伴孩子}培养出一个有四个硕士一个博士学位的孩子。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2人已赞
专栏文章更多
最新心理案例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