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课堂系列--3、恋母情结,对孩子性别认同的严重影响
恋母情结,又叫做俄狄浦斯情结。这是一个孩子在五六岁左右的时候,为了对抗和母亲的分离焦虑,而激发的依恋母亲的情结。
心理学上来讲,恋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孩子在五六岁之前,必须要和母亲形成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关系心的陪伴给了孩子极大的安全感。母亲也是孩子人格成长最初影响最深的人。孩子会逐渐从完全依赖母亲,而过渡到对外在世界产生兴趣。而母亲过度的溺爱和过度的疏离,会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恋母情结,没有办法顺利的过渡。导致孩子没有办法形成稳定的人格。也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亲密关系当中备受折磨,生活中的妈宝男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恋母情节也是导致同性恋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长大后,仍有恋母情结的男人,由于在心理上的认知,容易对年龄大的女人产生好感或性欲,故而表现为追求比自己年龄大很多的女人,但绝非平常的姐弟恋,比如女人比男人大了快一轮,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也屡见不鲜。
恋母情结在小的时候,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直到长大后还未摆脱恋母情结就相对复杂起来。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在和妻子的关系上往往不融洽,男性有恋母情结的,听到妻子说母亲的坏话,会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甚至自己也有种莫名其妙的罪恶感。为此,会常与妻子怄气,夫妻关系的裂痕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一半原因是男性本身不好,一半是男性的母亲不好,做母亲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影响了儿子和妻子的关系。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很可能是一个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精神的男性,因为这种男人非常害怕失去母亲的爱,所以一直是窥测着母亲的脸色,抑制自己的主张,专门为了讨好母亲的满意而生活着的,由于过于依附母亲,其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容易女性化。带着这种生活态度进入社会,也是一个懦弱的人,没有别人的指令,就不能行动,缺乏自主意识,精神容易慢性萎缩。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习惯于单方面获得,不懂得自己应主动地去为他人服务。有一个小伙子,到医院探望母亲时不但没给母亲带一点东西,反而竟把别人给母亲带去的点心和水果给吃光了,然后就倒在母亲的病床上呼噜呼噜地睡起觉来。在他心里,接受母亲的爱就等于爱母亲了。恋母情结对拥有者的危害是很大的,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自身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如果没有人从旁指导,或者率先示范,就会畏怯不前,甚至在性生活方面也缺乏独立的主见和冲劲等等。导致在社会以及工作上容易处处碰壁的后果。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反映,只是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能和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恋母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所以小时候恋母最明显的,就是表现为特别粘着母亲,比如喜欢和母亲睡觉,不愿意和母亲别离,哪怕很短的时间等等。当我们发现孩子在生活当中不能承担责任,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精神,关系当中表现出极度自私的时候。当孩子在生活当中,用一些不恰当的行为逼迫母亲满足其需要的时候。这现象极有可能是孩子的恋母情结没有平衡发展而引起的。
母亲过度的溺爱会导致孩子心理发育缓慢或阻隔。使得孩子母亲过于依赖的同时,又阻隔了孩子向外界去探索和成长的机会。有些母亲允许孩子七八岁,甚至十几岁都还赖在妈妈身边。晚上甚至还要抚摸着妈妈的乳房才能入睡。而有些过度疏离的母亲通常又是比较强势,独断专行的。常常会将自己的意识强加于孩子,很强的控制欲望。也可能因为妈妈性格比较冷淡。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过于忽略孩子的心理需要,更甚至会虐待孩子。如果常年的夫妻情感不和谐,也会很容易导致母亲把目光过度集中在孩子身上。甚至有可能把孩子当成了精神慰藉的替代。和父亲一起生活的单亲家庭当中,缺失母亲的角色给予孩子关爱。这些现象都容易造成孩子不能和母亲形成稳定安全的关系,极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严重的恋母情结。这就会让孩子把正常的需要压抑到潜意识当中,甚至会过度补偿。
大多数有恋母情结的孩子出现在家庭情感关系不和谐的环境当中。所以夫妻之间平衡所塑造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极其重要。孩子在3~6岁的时候是否能够顺利过渡,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有些家长会错误的认为,这个时候孩子在感情上对父母过度的依赖是正常的。甚至会害怕孩子向外界探索而疏远父母感到焦虑,而进行过度补偿,让孩子继续保持听话。孩子三岁之前,母亲的地位是父亲无法替代的。3~6岁的时候,父亲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是孩子在进行性别角色方面的认同,尤为重要的时期。那孩子就需要和父亲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达到让孩子对男性角色有充分的认识和认同。能更好的学习到男性特有的性格气质和神态举止。锻炼自己成为一个有阳刚之气,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男人。女孩则更需要亲近母亲,以便学会更柔美的气质和处事方式。
男孩儿要对父亲进行认同,女孩儿要对母亲进行认同。如果位置颠倒了,就容易形成孩子的性身份障碍。往往生活当中家长会容易认为女孩更应该亲近爸爸,男孩更应该亲近妈妈是天经地义的。那就很容易忽略了在性别认同方面的平衡。这个时候夫妻双方就要加倍鼓励孩子,引导孩子男孩儿去崇拜自己的父亲,女孩更要理解自己的母亲。是要鼓励孩子多跟同性在一起玩耍,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与性格相符的特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认同。在我们注重对孩子智力的培养的同时,但不要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和性别认同的培养。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