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原创
看《赫兹》看孩子
2022-03-30
585
1
电影《赫兹》全剧15分钟,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影片中的主人公家豪是一个15岁爱音乐、有梦想和憧憬的少年。暑假在家面对着父母没日没夜的争吵,家豪害怕难过、烦闷不安、厌恶憎恨!他想要远离和逃跑,在一个夜晚家豪在仰望星空时无意中看到了流星,于是他许愿让他不要再听到父母的争吵声。结果第二天一觉醒来,家豪发现自己真的再也听不到了父母厌恶的争吵声,甚至连妈妈跟他单独说话的声音他都不能再听到。可是除了父母的声音外其它声音他完全能听到,并且那些厌恶烦躁的声音都变成了他喜欢听的大自然的风雨声、乐曲声、鼓点声。
有一天妈妈还破天荒的拿了三张高铁票给他,要带他去看大海。家豪开心期待、兴奋激动,当他推开门去找父母时,剧中的场景仍旧是父母争吵时扔满客厅的果盘残羹,还有他们相互指责抱怨的争吵声,母亲正在大声训斥责怪父亲不管家、不管孩子只知道工作工作,争吵声又此起彼伏,冲荡着整个屋子……
看完《赫兹》我的心情很沉重,“争吵”是这个家庭的主旋律,孩子在面对他无法改变又无法面对的环境时,于是他幻想着通过向流星许愿期盼奇迹发生。剧情中的父母完全没有看到孩子,察觉到孩子的反应,他们沉浸自己悲苦地世界里,妄图通过吵架来达成自己的欲求,这一幕幕是不是让我们非常熟悉而又心酸无奈?有多少家庭多少父母是通过争吵在维系着婚姻关系的?似乎谁吵赢了谁就是老大谁就能决定一切!可悲哀的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家庭是通过无休止的“争吵”就能够获得幸福的!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很多父母也是那个一定要“吵赢”胜出的人。一旦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孩子没按父母内心意愿去做,或者孩子做的超出了父母所预期的,我们有些父母也必定是那个“赫兹”最高的人。当然,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尴尬和羞愧,会在内心告诉自己:“是孩子不听话,是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触犯了我的底线,挑战我的耐心和忍受力,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避免他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很有意思的是,父母心里所谓的“底线”,其实是自己原本就僵化了的“规则”或者“观念”。而这些“规则”和“观念”是为了控制孩子能够在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活动,避免孩子“超控”之后带给父母发狂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因为这些体验是父母自己没有能力去承受的,所以“不变”才能让父母享受到那份“控制”带来的心安和快乐,还有不用面对“变化”无常带来的担心害怕、烦乱心焦!
也许很多时候,父母的“底线”是守住了,可和孩子的关系也变得脆弱不堪、支离破碎了。
其实我们可以来想一想,人类社会为何需要守住“底线”制定“规则”。法律的规则是为了守住道德的底线;交通的规则是为了保障通行和人身安全;公共场所的规则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权益……那么家庭的“规则”或者说父母给孩子定的“规则”呢?是为了保障父母和孩子的双方的权益吗?当然,我们首先要澄清的是“规则”必须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时,才有其意义。如果只针对别人的事情制定规则,那是霸王条款,侵犯别人的权益妨碍别人选择的自由!
如果父母针对孩子的事情制定“规则”,一定要看到这个“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维护了孩子自身的权益和身心感受的,否则,这样的“规则”只会破坏关系,成为妨碍亲子关系路上的绊脚石,也会成为割裂亲子关系冰冷的利剑,阻碍爱的流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父母喜欢用奖罚来制定规则,这样的规则一开始就破坏了孩子天然的感受能力,孩子内心真正的规则是在自身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
我对儿子从小在“吃”的方面没有任何要求,特别是在他挑选零食时,他可以选择任何他想吃的零食。我印象中儿子从来没有因为“吃”而受到过控制或压力。有一次我和朋友带孩子一起去超市,朋友对孩子有着诸多限制,怕这个零食化学成分太多不给孩子吃,那个零食是垃圾食品不能吃,孩子只要一趁妈妈不注意,拼命拿薯片拿可乐拿QQ彩虹糖。一结账时,朋友的孩子薯片就拿了十几包,妈妈当然不会给他买,于是在超市就上演了一场母子零食大战。我儿子逛半天,告诉我没有他想要吃的,感觉超市的东西都吃过了,也没啥好吃的,就拿了一瓶运动饮料。
孩子在体验自己“吃”的这一过程中,被父母粗暴的干涉了体验过程,对食物的感受性被扰乱或者说切断了。孩子很多时候如果体验到父母不允许他想吃或喜欢吃的东西,内心总在“渴望”的匮乏和“得不到”的不安中,一旦有机会达成内心欲求,孩子便会疯了一般毫无节制的满足自己,可是,父母可能对自己造成的这样一个结果还无一丝觉察!
一条蚕这么低等的生物,都知道吃多少桑叶来保障自己的生命,一个人作为最高智能的生物万物之首,在“吃”这么本能保命的事件上如果都不能按需保证自己,我在想人类这个种族是如何繁衍至今的?
有些父母担心没有“规则”的孩子会变得无法无天,就是对孩子的“溺爱”。其实“真爱”不存在过多,“溺爱”本身就不是“爱”。“溺爱”只不过是打着“爱”的幌子满足大人自身的需求。溺爱孩子的父母看到的是自己内心那个孩子的需求,现实生活中这个孩子的需求他们是看不到的,往往给予的是“父母心中想给的”,而不是“孩子心中想要的”。
如果父母都看不见孩子的真实需要,何谈是在爱孩子?我们有的父母只看到孩子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这些顽固不良行为习惯的后面,是孩子对父母的控诉和对爱的呐喊。
真正的爱是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用爱的名义,控制孩子活成你期望的样子!
孩子因父母而来,却不是为父母而来。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祝福就是:“孩子活成他自己想要的样子!”
而这,也是生命最美的模样!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有一天妈妈还破天荒的拿了三张高铁票给他,要带他去看大海。家豪开心期待、兴奋激动,当他推开门去找父母时,剧中的场景仍旧是父母争吵时扔满客厅的果盘残羹,还有他们相互指责抱怨的争吵声,母亲正在大声训斥责怪父亲不管家、不管孩子只知道工作工作,争吵声又此起彼伏,冲荡着整个屋子……
看完《赫兹》我的心情很沉重,“争吵”是这个家庭的主旋律,孩子在面对他无法改变又无法面对的环境时,于是他幻想着通过向流星许愿期盼奇迹发生。剧情中的父母完全没有看到孩子,察觉到孩子的反应,他们沉浸自己悲苦地世界里,妄图通过吵架来达成自己的欲求,这一幕幕是不是让我们非常熟悉而又心酸无奈?有多少家庭多少父母是通过争吵在维系着婚姻关系的?似乎谁吵赢了谁就是老大谁就能决定一切!可悲哀的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家庭是通过无休止的“争吵”就能够获得幸福的!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很多父母也是那个一定要“吵赢”胜出的人。一旦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孩子没按父母内心意愿去做,或者孩子做的超出了父母所预期的,我们有些父母也必定是那个“赫兹”最高的人。当然,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尴尬和羞愧,会在内心告诉自己:“是孩子不听话,是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触犯了我的底线,挑战我的耐心和忍受力,我这样做是为了孩子避免他再次犯同样的错误。”
很有意思的是,父母心里所谓的“底线”,其实是自己原本就僵化了的“规则”或者“观念”。而这些“规则”和“观念”是为了控制孩子能够在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活动,避免孩子“超控”之后带给父母发狂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因为这些体验是父母自己没有能力去承受的,所以“不变”才能让父母享受到那份“控制”带来的心安和快乐,还有不用面对“变化”无常带来的担心害怕、烦乱心焦!
也许很多时候,父母的“底线”是守住了,可和孩子的关系也变得脆弱不堪、支离破碎了。
其实我们可以来想一想,人类社会为何需要守住“底线”制定“规则”。法律的规则是为了守住道德的底线;交通的规则是为了保障通行和人身安全;公共场所的规则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权益……那么家庭的“规则”或者说父母给孩子定的“规则”呢?是为了保障父母和孩子的双方的权益吗?当然,我们首先要澄清的是“规则”必须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时,才有其意义。如果只针对别人的事情制定规则,那是霸王条款,侵犯别人的权益妨碍别人选择的自由!
如果父母针对孩子的事情制定“规则”,一定要看到这个“规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维护了孩子自身的权益和身心感受的,否则,这样的“规则”只会破坏关系,成为妨碍亲子关系路上的绊脚石,也会成为割裂亲子关系冰冷的利剑,阻碍爱的流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父母喜欢用奖罚来制定规则,这样的规则一开始就破坏了孩子天然的感受能力,孩子内心真正的规则是在自身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
我对儿子从小在“吃”的方面没有任何要求,特别是在他挑选零食时,他可以选择任何他想吃的零食。我印象中儿子从来没有因为“吃”而受到过控制或压力。有一次我和朋友带孩子一起去超市,朋友对孩子有着诸多限制,怕这个零食化学成分太多不给孩子吃,那个零食是垃圾食品不能吃,孩子只要一趁妈妈不注意,拼命拿薯片拿可乐拿QQ彩虹糖。一结账时,朋友的孩子薯片就拿了十几包,妈妈当然不会给他买,于是在超市就上演了一场母子零食大战。我儿子逛半天,告诉我没有他想要吃的,感觉超市的东西都吃过了,也没啥好吃的,就拿了一瓶运动饮料。
孩子在体验自己“吃”的这一过程中,被父母粗暴的干涉了体验过程,对食物的感受性被扰乱或者说切断了。孩子很多时候如果体验到父母不允许他想吃或喜欢吃的东西,内心总在“渴望”的匮乏和“得不到”的不安中,一旦有机会达成内心欲求,孩子便会疯了一般毫无节制的满足自己,可是,父母可能对自己造成的这样一个结果还无一丝觉察!
一条蚕这么低等的生物,都知道吃多少桑叶来保障自己的生命,一个人作为最高智能的生物万物之首,在“吃”这么本能保命的事件上如果都不能按需保证自己,我在想人类这个种族是如何繁衍至今的?
有些父母担心没有“规则”的孩子会变得无法无天,就是对孩子的“溺爱”。其实“真爱”不存在过多,“溺爱”本身就不是“爱”。“溺爱”只不过是打着“爱”的幌子满足大人自身的需求。溺爱孩子的父母看到的是自己内心那个孩子的需求,现实生活中这个孩子的需求他们是看不到的,往往给予的是“父母心中想给的”,而不是“孩子心中想要的”。
如果父母都看不见孩子的真实需要,何谈是在爱孩子?我们有的父母只看到孩子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可这些顽固不良行为习惯的后面,是孩子对父母的控诉和对爱的呐喊。
真正的爱是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用爱的名义,控制孩子活成你期望的样子!
孩子因父母而来,却不是为父母而来。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祝福就是:“孩子活成他自己想要的样子!”
而这,也是生命最美的模样!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人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