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泉
徐惠泉 11190
二级心理咨询师 家 关 注
内疚感——是孩子成长背后的毒药
转载文章

内疚感——是孩子成长背后的毒药

2022-04-22
1200 13
内疚

     ------孩子叛逆背后的隐形毒药
    健康人格的成熟过程是:绝对依赖——相对依赖——分离——独立。其中任何一个过程受阻,势必会影响下一过程的发展。

    比如,婴儿要绝对依赖。父母(特别是母亲)必须舍弃自己,全神贯注婴儿,否则婴儿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再比如,儿童则是相对依赖。他们要有自己说了算的空间,又要不同程度依赖父母,暂时的离开或放手是“恰到好处的挫折”,有助于孩子人格发展。不让孩子有说了算的空间或放任不管,都不合适。

分离阶段则发生在青春期(10-18岁)。这是个连续剧,孩子通过种种方式用8年的时间与原生家庭分离,走向世界,最终完成成人礼:人格独立。

    大多数“叛逆”发生在分离阶段,越来越多的父母也意识到了叛逆的积极意义。然而,孩子叛逆背后总藏着另一种情绪,往往被父母忽略,那就是:“内疚感”。

    事实上,内疚与叛逆就是硬币的正反面,一直存在,且会悄悄控制孩子,让他们更加纠结、冲突。

    咨询中许多青少年会这样谈自己的感受:他们痛恨自己,一方面不愿忍受父母给的一切,一方面又压着怒火,担心释放会伤害父母,这让他们很内疚。

其实,最早当孩子会使用“我”这个词汇,内疚感就已经产生了。因为有了“我”就有了“他”,就有了“我和他”的关系,有了关系就一定有内疚感,因为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到彼此心中的完美。

从这个角度,内疚是个好东西,它是关系里任何糟糕体验的缓冲,只要自己做的不好,内疚就会跑出来承担责任。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过度内疚”。指的是孩子被内疚情绪淹没,慢慢发展成罪恶感,从而全盘否定自己这个人,认定外在一切不如意都是自己造成的。这样的内疚打击是巨大的,所有攻击转向了自身,恨不能把自己杀掉才能弥补,内疚无法消散,接下来就是很深的抑郁

因此,我必须要谈谈过度内疚的来源:

第一,父母期待过高。“我爱我期待中的那个孩子,并不爱眼前这个孩子”,请父母细品这句话,扪心自问:你爱这个孩子究竟有多少?

还记得教他学走路的情景吗?摔倒后你总把他抱在怀里说:“没事儿的宝贝,不急,咱们再试一次”。

现在呢?当他再次跌倒(比如成绩退步、不练琴),也许你早忘了他学走路时的样子,有的只是催促、指责、嫌弃。学走路被你抱着时,孩子的感受是“温暖有力”,他不会觉得脆弱,因为脆弱被妈妈呵护了。

现在他的感受则是“懊恼与羞愧”,他会觉得很脆弱,因为脆弱的暴露被妈妈评判了。你很奇怪,总忘记从前好的亲子情景,总记得坏的情景,并由此被欲望裹挟而焦虑,为了化解焦虑,投注给了孩子“高期待”。

期待越高,孩子内疚感越强,当今社会本身就没给孩子留足够的宽容,若孩子在家也无法获得接纳,你让他怎么活?他怎能不内疚?

第二,牺牲型养育。表现在两个部分:不断传递一切都是为孩子好。总在孩子面前情绪不好。对一个人好不好,是要去问问这个人的,而不是你说了算。

让他吃肉是为他好、让他学英语是为他好、让他九点睡是为他好、不让他玩游戏是为他好……

也许你知道,一切“为他好”都是在为自己解脱,要不然呢,如果你承认自私,那不更激发你的愧疚感吗?很多孩子坦言:“我觉得我应该照顾妈妈,她太不容易了”,每当听到这句话,我都不寒而栗,我的脑海中都会浮现这样的画面:孩子像个大人一样站在旁边却手足无措,而他的妈妈正在哭泣。

千年来的愚孝是集体无意识,至今还在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孝顺父母天经地义”让孩子学会了敏感。敏感觉察父母情绪,并加以照顾来履行孝顺的天职。

采用的策略不是端杯水,而是“变得更乖”,因为“百孝顺为先”。很乖的意思就是“顺从”、“听话”,就是:“我不需要听我内心的话,而是要听你的话”。

第三,过度讨好孩子。你有过这种感受吗:被人不计报酬的对待,各种对你好,你什么都不用做,他们不要你任何付出,只要对你好。被这样对待时间一长,你就会感到“欠他的”,会不自觉想去“报答他”,孩子尤其如此。最不济,孩子会对自己过高要求,他只能让自己更优秀来报答你,可谓“好好相报何时了”。

你不是孩子身上长出来的手,每个人都有为自己情绪负责的权利,只要你不是过于打压和忽视,没必要刻意讨好。

现实中,过度讨好正是早年控制孩子的补偿,或者是自己还是孩子时被控制的投射性补偿。

如此看来,你走了两个极端,早年没把孩子当孩子,现在也没把孩子当孩子,他只不过是你缓解愧疚的工具。话说回来悖论的是,当孩子开始叛逆(辍学、对抗、生病、网瘾),你又必须要用对待4、5岁的孩子那样对待他,而不是14、15岁。

本文一开始就说了,独立的前提是依赖,若你没能给孩子足够好的依赖,无论多大,他都会退回来跟你要怀抱,补上那一课的缺期、老年期叛逆。

叛逆的本质是“背叛父母”,就算早年没有创伤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也会有背叛的感觉,这也是必然的。

因为过自己的人生就意味着与父母分离,潜意识认定这个分离就是背叛。所以任何不允许孩子背叛的父母,潜意识都是“不愿与孩子分离”,是你无法离开孩子,离开他,你会陷入巨大的空虚和无意义感。

过度内疚的外在表现有:

第一,突然懂事。孩子一夜之间长大了,你说啥是啥,这样的突然懂事让你觉得不自在,而不像健康分离那样欣慰踏实。

这可能是“假性独立”,此刻,孩子正在用这样的方式照顾你,背后的动力源自内疚。

第二,“作”之后的讨好。每次和你争吵过后,孩子会很乖很听话,或者默默流泪,或者情商高的会“哄你”,这都是内疚的表达。

记住,无论你是否接得住孩子的攻击,他都会内疚。只不过你接住了他的攻击内疚的表现会有点“不好意思”,但对自身是满意的,对你也是满意的,是建设性的。相反,如果你灭掉了他的攻击,你赢了他输了,他的内疚也有,只不过此时的内疚是“自我攻击”,是对自己的恨,也是对你的恨,这就是破坏性的。

第三,欲言又止。少男少女敏感的心总会让他们欲言又止,因为他们心中有两个对立的声音:
一个说“我需要你的帮助”、另一个说“需要你帮助是可耻的”。这就是事实,他们觉得应该像个英雄那样把自己搞定,但有时这的确做不到。

这种两难的处境让任何负面情绪的流露都小心翼翼,目的在于测试对象(往往是父母)是否安全。

一旦不安全,他们会立马内疚,甚至测试之前内疚就存在了。千万别小看孩子在你面前的欲言又止,甚至他们会用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或者不满的态度向你表达他的痛苦。

此刻,你要认真对待,因为接下来,他可能会暴露困扰自己已久的脆弱,而不必冒着内疚的风险。

面对孩子的叛逆与内疚,父母的态度十分简单,就两点:

第一,听。没什么比“倾听”更能打消孩子的内疚感了,因为听代表“你可以说”。听,要用耳朵和心,不是嘴巴和动作。你甚至都不需要任何安慰,只是发出某些语气词,传递你在听并鼓励他多说。比如:“奥”、“嗯”、“是的”、“这样啊”、“唉”、“真是的”、“的确如此”、“然后呢”之类。

总之,他的倾诉只不过就是为了让你允许,允许他可以纠结,允许他可以难过,允许他对自己不满而不用愧疚。

第二,传递,你不需要他。既然知道内疚的本质是分离,那么就必须传递“你不需要他”。做到这个很难,因为你需要他。但要区分是你需要他这个人,还是需要他变得更好,若是后者,他必然内疚。

告诉你两个小窍门:

1、把你的期待和他的选择一起告诉他。比如:“妈妈想让你考北大,但这是我的需要,你完全可以自行决定”。

这个表达反映了两点:第一,决定权在你,你可以选择满足我也可以选择不满足我;第二,妈妈明白自己的需要,她能为需要不被满足而负责,不要你替他承担。

2、告诉他,你有可为也有可不为。比如:我和你爸能做的就是给你提供安全的家庭氛围,学习上的事要靠你自己。这个表达很有力量,立马明晰了界限,并非常清楚的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可不为,谁都不必而为对方内疚。

看起来,这样认真的谈话会让孩子(和你自己)有点失望、失落,但孩子潜意识是满意的,因为为人父母,你给了他最最珍贵的品质: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用为他人负责、内疚,哪怕是你的父母。
我们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条件这么好,孩子还会出现心理问题?父母们百思不得其解,要什么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就差把一颗心掏出来全给他们了,怎么就非得要死要活,跳楼自杀呢?

心理学中,当一个人出现了问题,需要看他周围的环境,当一个孩子出现问题时,就要看他的家庭。

    不懂心理的父母,只会苛责孩子,我已经拼尽了全力,为什么你还是这么叛逆、不懂事,一定是你(孩子)的问题,我没错。

懂心理的父母,会从自身出发,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懂得顺应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就像人格的发展过程,如果顺序颠倒,孩子就需要用一生来治愈。

做一个懂孩子心理的父母,比提供物质保障更重要,千万别等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再后悔没有早点学心理学!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3人已赞
专栏文章更多
最新心理案例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