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带入婚姻的心理情结
人在成年之后,与父母之间仍或多或少有些残存的心理情结。这些与父母间未得到解决的心理问题,常被带入婚姻之中。婚姻关系,可以说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互动模式的重现。在婚姻中,表面上我们是在与自己的配偶相处,其实是不断重新经历自己过去与父母的关系。
特殊的“心理按钮”。在婚姻中,我们常会莫名其妙地被配偶“激怒”。有时我们对配偶的某个词句、某个表情、某个动作或某部分性情觉得特别忍无可忍、暴跳如雷、小题大做。顿时,我们似乎在配偶身上,又看到了当年父母严酷指责的影子;在情绪上,似乎又重新经历了童年被父母苛责讥讽的痛苦。配偶若能使你勃然大怒,是因配偶正好按中我们的“按钮”之故。如果我们不是早有那个心理程序(心理情结),我们就不会小题大作。
这些心理情结,又好似在成长过程中,被设定在自己心版上的“心理程序”。别人按了某个特定的“按钮”,说了某句话或做了某件事时,经过了自己心中程序的解释与处理,就产生了某些情绪或行为反应。可惜,没有多少人明白,我们之所以会生气,其实是与自己相关,别人只不过是按了按钮。使我们产生反应的,是自己心中的“情结”与“程序”,以及我们自己所戴的有色眼镜。而这一部分,应是我们自己该负起责任改变的。
心理情结会恶性循环。一个人不论到了何处,与何人结婚,心中的新旧“情结”(程序)永远会跟着他。这些情结若得不到解决,同样的错误可能一犯再犯。不幸的是,这种不检讨自己的心理情结(程序),只怪别人按了自己的按钮,使自己生气的现象,在婚姻中比比皆是。婚前与父母间的旧情结尚未解决,现在又与配偶彼此伤害,制造新情结,使冲突愈演愈烈。新仇加上旧恨,严重破坏夫妻之间的感情。
先察觉,再改变思想模式。要改变这个程序的第一步,是警觉到它的存在,了解它的起因,改变了思想模式,就可以改变情绪反应。要改变一个从小养成的“心理程序”,需要花很多工夫,并且需要经过许多次“尝试错误”的过程。
改变自己心中的程序。在结束这一点之前,我要强调,人永远无法控制他人的言行,不能强求别人不按心理按钮来激怒自己,也无法不许别人使自己难受。即使自己有办法使天下人都对我好,世上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能触动我们的心理程序。要使自己快乐的惟一方法是改变自己心中的程序,使自己变得更健全、更快乐。
每个人心版上的程序,应由自己负责改变,不该把过错推给父母,或其它在童年时曾伤害我们的人。许多时候,别人伤害我们是无意的,有些时候,别人伤我们的心,是因为他们不够成熟,不知道他们自己在做什么,何况我们在不成熟时,也伤了许多人的心。
心理程序的形成,很难说是谁的错。这本不是个完美的世界,诿过与报复,均于事无补,只会消耗本来可用来成长的精力,反而延迟了我们适应的时间。
节摘自黄维仁博士《亲密之旅》全文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