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文章
解除共生,你才敢与这个世界真正交手
2025-04-15
125
5
解除共生,你才敢与这个世界真正交手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提出了“分离个体化”理论,认为婴儿需要脱离与母亲的“共生”融合状态,才能慢慢发展出独立人格。
将这种隐喻投射到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可以理解为:人必须剪断某些隐形的精神脐带,才能真正以独立主体的姿态与世界互动。
共生有三种困局
1、情感寄生:活在别人剧本里的演员
“没有TA的爱与认可,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TA五分钟没回信息,我就觉得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在关系中过度依附别人的价值体系(比如:成年人还如孩子般渴望父母承认自己值得被爱、通过伴侣的认可确认自我存在),如藤蔓缠绕树木生长,失去自身的情感根系。
自测小贴士——
常为取悦他人放弃真实想法
独处时会感到强烈的不安
情绪像过山车随他人态度起伏
2、认知茧房:戴着祖传眼镜看世界
“理工男都这样”。
“必须在体制内工作”。
“正常人都……”
家族代代相传的“人生指南”,有时会成为认知牢笼。群体认同本是安全感的来源,但当它变成拒绝新知的挡箭牌,我们的思维就像长期不换水的鱼缸,连思考都会泛起陈腐的气泡,悄悄扼杀新的可能性。
因为思维模式,早已被原生环境或群体意识同化,形成封闭的认知闭环,丧失批判性思考能力。
3、存在性依附:在集体身份中迷失自我
将生命意义锚定在某种外在系统(传统、制度、集体身份),如同把灵魂抵押给外部寄存处。
“XX公司总监”、“XX的配偶”这些闪亮标签背后,藏着日渐模糊的自我轮廓。就像把灵魂存放在寄存柜,拿着别人的号码牌生活。
解除共生三步骤
第一步,认知拆解:像考古学家般审视自己的信念系统,区分哪些是自我长出的思想结晶,哪些是被植入的观念化石。荣格所说的“阴影整合”正是这类工程。
拿出纸笔列三个清单:
我坚信的5个人生信条
父母最常说的3句叮嘱
朋友圈最流行的2种生活方式
然后逐条问自己:“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住进我脑海的?它真的适合现在的我吗?”就像整理衣柜,把不再合身的观念温柔打包,留出空间安放真正属于你的思考。
第二步,情感断奶:练习在情绪波动时不立刻寻求外部安抚,而是发展出内在的“心理容器”,让情绪经过自我代谢而不再转嫁他人。
当焦虑来袭时,试试“情绪三问”:
此刻的身体感受是?(比如手心出汗、心跳加快)
这个情绪想提醒我什么?
如果暂时没有倾诉对象,我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
第三步,行动试炼:刻意选择与惯常模式相悖的小型冒险(比如独自旅行、跨界创作),在陌生经验中激活未被开发的自我潜能。
不必马上辞职旅行,从小改变开始:换条陌生路线散步、报名完全陌生的兴趣班、在常去的咖啡馆点从未试过的饮品
这些0.1版本的冒险,就像给心灵安装新的传感器,帮你发现:“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解除共生不是要活成孤岛,反而是达成一种“联结中的独立”——如同量子纠缠中的粒子,既保持个体特性又存在深层共振;也像两棵并肩生长的大树,根系各自深扎,枝叶却在风中温柔相触。
当一个人能清醒地选择何时连接、何时独立,才能真正与世界进行创造性碰撞:既不被关系吞噬,也不因恐惧共生而拒绝深度联结。这种动态平衡,或许才是生命最富张力的存在形态。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提出了“分离个体化”理论,认为婴儿需要脱离与母亲的“共生”融合状态,才能慢慢发展出独立人格。
将这种隐喻投射到成年人的精神世界,可以理解为:人必须剪断某些隐形的精神脐带,才能真正以独立主体的姿态与世界互动。
共生有三种困局
1、情感寄生:活在别人剧本里的演员
“没有TA的爱与认可,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TA五分钟没回信息,我就觉得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在关系中过度依附别人的价值体系(比如:成年人还如孩子般渴望父母承认自己值得被爱、通过伴侣的认可确认自我存在),如藤蔓缠绕树木生长,失去自身的情感根系。
自测小贴士——
常为取悦他人放弃真实想法
独处时会感到强烈的不安
情绪像过山车随他人态度起伏
2、认知茧房:戴着祖传眼镜看世界
“理工男都这样”。
“必须在体制内工作”。
“正常人都……”
家族代代相传的“人生指南”,有时会成为认知牢笼。群体认同本是安全感的来源,但当它变成拒绝新知的挡箭牌,我们的思维就像长期不换水的鱼缸,连思考都会泛起陈腐的气泡,悄悄扼杀新的可能性。
因为思维模式,早已被原生环境或群体意识同化,形成封闭的认知闭环,丧失批判性思考能力。
3、存在性依附:在集体身份中迷失自我
将生命意义锚定在某种外在系统(传统、制度、集体身份),如同把灵魂抵押给外部寄存处。
“XX公司总监”、“XX的配偶”这些闪亮标签背后,藏着日渐模糊的自我轮廓。就像把灵魂存放在寄存柜,拿着别人的号码牌生活。
解除共生三步骤
第一步,认知拆解:像考古学家般审视自己的信念系统,区分哪些是自我长出的思想结晶,哪些是被植入的观念化石。荣格所说的“阴影整合”正是这类工程。
拿出纸笔列三个清单:
我坚信的5个人生信条
父母最常说的3句叮嘱
朋友圈最流行的2种生活方式
然后逐条问自己:“这个想法是什么时候住进我脑海的?它真的适合现在的我吗?”就像整理衣柜,把不再合身的观念温柔打包,留出空间安放真正属于你的思考。
第二步,情感断奶:练习在情绪波动时不立刻寻求外部安抚,而是发展出内在的“心理容器”,让情绪经过自我代谢而不再转嫁他人。
当焦虑来袭时,试试“情绪三问”:
此刻的身体感受是?(比如手心出汗、心跳加快)
这个情绪想提醒我什么?
如果暂时没有倾诉对象,我可以为自己做些什么?
第三步,行动试炼:刻意选择与惯常模式相悖的小型冒险(比如独自旅行、跨界创作),在陌生经验中激活未被开发的自我潜能。
不必马上辞职旅行,从小改变开始:换条陌生路线散步、报名完全陌生的兴趣班、在常去的咖啡馆点从未试过的饮品
这些0.1版本的冒险,就像给心灵安装新的传感器,帮你发现:“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
解除共生不是要活成孤岛,反而是达成一种“联结中的独立”——如同量子纠缠中的粒子,既保持个体特性又存在深层共振;也像两棵并肩生长的大树,根系各自深扎,枝叶却在风中温柔相触。
当一个人能清醒地选择何时连接、何时独立,才能真正与世界进行创造性碰撞:既不被关系吞噬,也不因恐惧共生而拒绝深度联结。这种动态平衡,或许才是生命最富张力的存在形态。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人已踩
5人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