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阳
吴朝阳 11573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 关 注
你身边有这样的“海王”吗?
个人原创

你身边有这样的“海王”吗?

2025-07-17
1837 1

为什么这些人总想当“海王”?

————背后的心理创伤与自我救赎之路

“老师,我控制不住自己...”

“明明有女朋友,但我总想和更多女生聊天、暧昧,享受那种被关注、被喜欢的感觉。可每次看到她伤心,我又恨不得抽自己...”

坐在我对面的小A(化名),高学历,形象阳光,却深陷在自我厌恶与无法自控的漩涡里。他的痛苦如此真实:一边渴望异性的“认可”来填满内心的空洞,一边又被随之而来的愧疚感狠狠灼伤。

心理咨询揭示的是一个关于安全感缺失、代偿性索求与自我救赎的深刻故事。

1. 不安的种子:破碎的家与缺失的父爱

小A的童年并不快乐。父母频繁争吵,最终离婚。父亲早早离开,在他的成长中几乎缺席。“爸爸”成了一个陌生的符号,而“安全感”则成了奢侈品。他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爱,却也因自身的艰辛,形成了过度紧密的“共生”关系——他习惯了妈妈全方位的照顾和包容,这成了他安全感的唯一来源。

2. 成长的困境:当“妈妈的宝贝”需要独立

随着长大,小A需要与妈妈心理分离,发展独立自我。但这过程伴随着剧烈的“分离焦虑”——离开那个熟悉的、无条件包容的“安全基地”,让他无比恐慌。于是,女朋友成了这个“安全基地”的替代品。他寻找的伴侣,往往都是温柔、包容、付出型,能给他类似“妈妈”般的关怀。然而,当关系稳定,女友逐渐变得像“亲人”时,那种熟悉的、被全方位关注和宠爱的感觉减弱了,他内心的不安再次被唤醒。

3. 痛苦的循环:在“认可”中寻找存在感

为了缓解这种不安,他本能地向外寻求新的“关注源”。吸引更多女生,获得她们的喜欢、暧昧,让他重复体验到童年从妈妈那里获得价值感的方式——通过“被关注”、“被宠爱”来确认“我是值得被爱的”、“我是存在的”。 父爱的缺失,使他过度依赖女性(首先是妈妈,然后是女友及更多异性)的认可来支撑脆弱的自我价值感。一旦进入亲密关系,他就不自觉地“退行”到那个需要被全方位关注和肯定的孩子状态。这导致了关系的恶性循环和深深的自责。

4. 疗愈的钥匙:神奇的“我允许...”

经过一年多的咨询,小A有了强烈的改变意愿:“我再也不要那个总在乎打扮、总想吸引女生的我了!我想做个真正自信的人!” 然而,他对过去的自己充满了过度自责和否定。

这时,没有继续鞭挞,而是给了他一个“解药”——“我允许...”句式练习。(这绝非纵容行为,而是停止内耗、接纳真实自我的起点!)

他尝试这样说:

“我允许女生喜欢我,或不喜欢我。”

“我允许自己特别想靠近漂亮女生的想法。”

“我允许**自己见到漂亮女生时的兴奋感。”

“我允许自己有想得到对方的冲动念头。”

说完后,他做了一个深刻的觉察对比:

过去的模式: 打压、否定

感觉:自卑、沉重、痛苦。

“允许”之后:觉察、接纳

感觉:平静、轻松、自适。

为什么“允许”有如此力量?

拼命否定自己的“坏”念头,就像在内心发动一场战争,消耗巨大能量(内耗!)。“允许”是按下暂停键,承认:“好吧,这个想法/感觉它现在就在这儿。” 不评判,不抵抗,只是观察它像云一样飘过。 当你不和它对抗,它反而失去了控制你的力量。

【核心金句】

“在不违法、不违背伦理道德、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允许一切发生,不评判,不纠结,让它们像天上的云,来去自如。面对自己,允许自己做自己。”

5. 成长的阶梯:从小我到大我,再到高我

小A的经历,生动演绎了我们人心成长的三个阶段:

小我阶段:

困在自我评价和他人认可的牢笼里,自卑、纠结、不断向外索求(如小A拼命吸引异性关注)。能量消耗在内耗和抓取上。

大我阶段:

通过“允许”接纳了真实的自己(包括不完美),内心战场停火,能量释放。同时学会了换位思考,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如理解女友的痛苦)。这时,合作、包容的能力自然生长,开始关注关系本身。小我的执着被大我的视角稀释、淡化,变得释然。

高我阶段:

这是更超越的境界。能跳出个人恩怨和具体事件,像一位观察者或研究者,去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和人生意义(比如思考“出轨”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因、亲密关系的本质、社会现象的意义)。拥有更广阔、通透的视角,体验到一种深刻的释然与超脱。这是智慧的层面。

【结束语 & 行动邀请】

小A的故事,是无数人在亲密关系与自我成长中挣扎的缩影。我们都在生活的“道场”中修炼。那些让我们痛苦、循环的模式,背后往往藏着未被看见的伤痕和未被满足的需要。

真正的成长,并非要消灭那个有缺点的“小我”,而是学习看见它、理解它、接纳它,最终超越它。那句简单的“我允许...”,是停止内耗、开启自爱之门的钥匙。 当我们学会对自己温柔,才有力量去理解他人,进而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今日练习 & 思考】

1. 试试“我允许...”: 此刻,有没有一个让你感到羞耻、自责或纠结的念头/感受?(比如:“我允许自己感到焦虑”、“我允许自己这次没做好”、“我允许Ta暂时不理解我”)。轻声或默念出来,感受内心的变化。

2. 觉察你的“阶梯”:回顾你近期在人际关系(尤其亲密关系/职场关系)中的困扰,你感觉自己大部分时间卡在哪一关?

第一关(小我):过度关注“我好不好?”“Ta喜不喜欢我?”

第二关(大我):开始能接纳自己,也尝试理解对方,但有时还会反复?

第三关(高我):能跳出来看问题本质,心态比较平和。

改变始于觉察,成长源于接纳。 愿我们都能在认识自己的旅途中,多一份允许的温柔,多一份换位思考的理解,一步步走向更自在、更通透的人生。

(你的故事或感悟,欢迎留言区分享~)

关注[FY有爱心理666],获取更多“停止内耗”、“拥抱自我”的心理锦囊。)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1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