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阳
吴朝阳 11573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 关 注
为何我们总用伤害表达爱?\n\n
个人原创

为何我们总用伤害表达爱?\n\n

2025-09-19
952 0
为何我们总用伤害表达爱?

亲密关系中的焦虑与逃避:为何我们总用伤害表达爱?







内心的孩子,总在寻找童年的答案

在咨询室里,我遇到过许多因情感困扰而来的男性。他们外表成熟稳重,内心却住着一个不安的孩子。今天分享的三个故事,或许能让我们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案例一:当完美主义者遭遇背叛 📖







图片

A先生结婚20多年,生意顺利,家庭美满。大儿子上大学,小儿子上初中,妻子一直温柔贤淑。然而近几个月,他却陷入极度痛苦——妻子带着儿子离开,与前男友重逢。

A先生无法停止想象妻子与前男友的种种接触,天天吃不好睡不好,反复质疑追问,让妻子痛苦不堪,婚姻濒临破裂。

心理学解读:🧠

A先生有完美主义倾向和一定强迫特质。他成长于三兄弟家庭,哥哥和弟弟都比他“成功”,唯有他因“弱”得到父亲更多关注。这种童年经历形成了他“通过弱势获得关爱”的行为模式。

当生意随大环境变差,他再次体验到自己“变差了”的恐惧。潜意识中,他的强迫性追问和离婚威胁,其实是在呼喊:“不要离开我,我需要你!” 这种看似破坏性的行为,实际上是为了缓解中年危机和死亡焦虑,重新获得关注的方式。
案例二:控制与依赖的七年之痒 📖







图片

B先生与女友相恋七年,关系一直保持着小年轻般的热度。但他有个模式:一遇到矛盾就拉黑删除,然后等待女友求和原谅。

最近,他因女友职场应酬与异性共处一室而强烈不安,再次闹到要分手的地步。B先生几乎没有业余爱好,女友构成了他生活的90%。他希望女友做贤妻良母,永远听话,但女友随着成长需要更多社交和事业空间。

心理学解读:🧠

B先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偏执和控制倾向。他将女友视为自我的延伸而非独立个体,这种“全有或全无”的思维模式(要么完全控制,完全切断)暴露了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

七年是亲密关系的重要节点,即使婚姻也会面临“七年之痒”。B先生的行为表面上是因为嫉妒和怀疑,实质上是害怕失去那个构建自我价值的人。当女友开始发展独立自我,他的世界便开始崩塌。
案例三:婚外情中的自恋创伤 📖







图片

C先生经历了一段一年的婚外心动。女方无话不说的分享和性诱惑让他心猿意马,但他最终选择了一次次拉黑删除,在认识一周年时彻底断联。

有趣的是,真正让他困扰的不是失去这段关系,而是对方没有如预期般哭闹纠缠。他感觉自己渺小脆弱,自恋受损。

心理学解读:🧠

C先生的成长地图中充满被亲人忽视和抛弃的经历。他一次次拉黑删除的行为,潜意识中是在测试对方是否会在被抛弃后依然重视自己,以验证自我价值。

当对方没有按照他内心的剧本演出时,童年的被忽视感再次被激活:“我到底值不值得被关注和爱?”因为他爱的卑微,所以选择果断离去;因为爱的脆弱,所以反复怀疑和纠缠。
心理分析:共同的情感模式 🤔

三位男士表面上情况各异,但共享着相似的情感模式:

用疏离表达渴望:都以“推开”对方的方式来测试爱的存在

低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过度依赖他人的反应和关注

童年创伤的重演:都在重复童年时期的关键情感模式
走出困境:从认识到疗愈 💡

对于男性朋友们:

接纳脆弱才是真正的强大。我们内心都有一个孩子,需要被看见、被接纳。当你再次感到焦虑和冲动时:

· 暂停一下,问自己:“我此刻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 学习用直接的方式表达需要,而不是通过测试和游戏

· 建立多元的自我价值来源(工作、爱好、社交圈)

· 考虑寻求专业帮助,处理童年未愈合的创伤

对于女性朋友们:

理解行为背后的情感需要。当你遇到伴侣类似行为时:

· 看到攻击背后的求助:许多伤害性行为其实是笨拙的求助信号

· 设立边界但不拒绝情感:可以拒绝不合理行为,但不拒绝情感需求

· 鼓励直接表达:当伴侣用健康方式表达情感时,给予积极回应

· 照顾好自己:你不是任何人的救世主,也需要保护自己的情感健康
写在最后 ❤️







图片

爱不是彼此折磨,而是共同成长。当我们学会识别自己与伴侣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便能打破旧有的不良模式,建立真正亲密的连接。

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位需要被爱的孩子,唯有拥抱他的不安,才能成为真正的成年人。亲密关系中的危机,往往是疗愈旧伤、重写人生剧本的宝贵机会。

无论你现在处于什么状态,请记住: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走向真正坚强的第一步。




本文基于真实案例改编,细节已做隐私处理。如果您正经历类似困扰,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1人已踩 0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