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如诗
晨曦如诗 21359038
日子常新,未来不远。 关 注
爱情中的抗拒理论
转载文章

爱情中的抗拒理论

2025-07-27
415 0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有过“逆反心理”

你越不让我做什么,我越好奇,越要去做:

当家长或老师屡次告诫我们熬夜对身心有害时,我们却似乎无法抗拒深夜的诱惑,依旧沉浸在熬夜的循环中;当一位同学热情地向你推荐某个游戏时,那份过度的热情反而让你对该游戏的兴趣逐渐消退;而当周围的人群纷纷推荐某个产品时,那种普遍的赞誉却让你对它失去了购买的冲动。

心理学中的抗拒理论,就是探究我们的“逆反心理”,究竟从何而来。

抗拒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林首次提出,他认为,抗拒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们认为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当这种控制受到限制时,人们往往会采取对抗的心理防御机制,以保护自己的自由意志。

现在在各个领域中都能发现它的踪迹,如爱情、传播学、教育等;

现实生活中的情侣,也常常出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的现象。即父母及外界对于他们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这对情侣之间感情就越深。

原理:当恋爱双方被迫做出某种选择时(分手),他们感受到自由权被威胁,心理上会高度抗拒被迫的选择。这种抗拒心理会促使他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坚持在一起),甚至增加对于自主选择对象的好感(感情更亲密)。

心理抗拒理论认为:个人会非常重视自己做出选择的自由和自主权,因此,当外界传递的信息被认为威胁或阻碍了做出选择的自由时,我们就会感到愤怒,并进入心理抗拒的状态。为了消除内心的愤怒、实现反抗,我们自然会采取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重新获得自由感。

“行为自由”可以是我们表达个人态度、情感反应等的自由权;而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限制时,会为争取自己的自由而反抗。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