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宝宝哭闹时,妈妈们是否常常感到无从下手?小时候,宝宝因为饥饿或疲惫而哭泣还容易判断,但有时他们哭得让妈妈摸不着头脑,甚至让妈妈也变得急躁。
其实,宝宝通过哭声和小手乱挥等方式,是在表达内心的混乱情绪,如害怕和不安。这些情绪对他们来说过于强烈,难以自行处理,需要妈妈的帮助来“接住”。
到了青春期,孩子可能不再哭泣,而是通过摔门、顶嘴等“叛逆”行为来表达情绪,只是方式发生了变化。
心理学家比昂提出,妈妈是孩子情绪的“容器”。如果妈妈能够稳稳地“接纳”这些情绪,孩子从小到大都能逐渐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这就是比昂所说的“α功能”。相反,如果妈妈自己变得急躁,或直接忽视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将无处宣泄,长期下来可能会变得敏感或暴躁。
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并成为他们情绪的“容器”呢?
首先稳住自己:无论是宝宝的哭泣还是青春期的顶嘴,妈妈都需要先深呼吸,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于压制。
然后接住情绪:小时候,通过抱抱、拍拍和轻声哄:“妈妈在这儿。”大一点的孩子,则需要倾听他们说话,即使他们对你大喊大叫,也要平静地回应:“我听到了,你很生气。”
最后试着转化:猜测他的心思,“是不是困了?”或“你是觉得我不公平?”帮助他们理顺混乱的感觉,并将这些感觉反馈回去。
这些步骤,从婴儿到青春期都适用,是成为孩子一生“靠山”的关键,帮助他们管理情绪,走稳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