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朝阳
吴朝阳 11573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 关 注
婚外情痴迷背后:未被满足的情感“饥渴”你知道吗?
个人原创

婚外情痴迷背后:未被满足的情感“饥渴”你知道吗?

2025-08-12
1685 2

💬来访者A坦言:“我也说不清为什么,就是痴迷于和他在网上谈情说爱,像上瘾一样。其实,我们从未在线下见过面。”

图片

💬来访者B则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旁人都说他是渣男,可我偏偏就是放不下,那种喜欢像是刻进了骨子里。”

图片

💬来访者C的话语里满是眷恋:“总忍不住想她、念她,盼着能见到她,哪怕只是和她说说话,都觉得无比美好。”

图片

💬而来访者D的情绪带着明显的纠结:“一想到他回家和爱人在一起,我心里就难受得厉害,忍不住要闹、要作。”

图片

💡咨询师探析:

来访者A对着屏幕敲下那句“像上瘾一样”时,指尖或许还残留着虚拟对话带来的微麻暖意。她迷恋的从来不是那个素未谋面的人,而是网络构筑的“情感真空”——在这里,不必面对现实关系里的琐碎摩擦,不必承担“真实自我”可能被否定的风险。对方的每一句回应都经过屏幕过滤,被她潜意识里的渴望重新编码,最终成了填补内心空洞的“理想投射”。这种沉迷本质上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她在虚拟的亲密里,悄悄扮演着那个“值得被热烈回应”的自己。

来访者B说“刻进骨子里”时,眼底藏着的或许是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创伤惯性。旁人眼中的“渣男”,于她而言可能是一面扭曲的镜子——他的忽冷忽热、若即若离,恰恰复刻了童年时“偶尔被关注、时常被忽视”的情感模式。心理学里的“创伤联结”在此显影:人会不自觉重复熟悉的痛苦,因为哪怕是痛苦,也比“不被看见”的虚无更让人踏实。她放不下的不是那个具体的人,而是在这段关系里反复上演的“求而不得”——那是她从小就熟悉的生存剧本。

来访者C的“念与盼”,藏着对“情感回应”的极致渴求。现实里的关系或许像一潭死水:伴侣的沉默、家人的忽视,让他成了“透明人”。而“她”的存在,哪怕只是几句闲聊,也像一束光照进了这潭死水。他迷恋的不是见面本身,而是见面时“被认真倾听”的感觉——那是他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几乎快要遗忘的温暖。这种眷恋本质上是对“被需要”的渴望:当一个人在关系里长期感觉自己“可有可无”,哪怕只是微弱的“被惦记”,也会被放大成救赎。

来访者D的“作与闹”,更像是一场绝望的呼救。“他回家陪爱人”触发的不是嫉妒,而是被抛弃的恐慌。她的愤怒背后,是“我是不是不值得被选择”的自我怀疑;她的哭闹之下,是“哪怕用伤害的方式,也要确认你还在意我”的卑微。这是典型的焦虑依恋在作祟:童年时父母的忽冷忽热,让她学会了用“制造麻烦”来换取关注——哭闹能换来短暂的安抚,于是成年后,她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了亲密关系里。她以为自己在争“他的时间”,其实是在争“自己存在的证明”。

这些看似不同的“痴迷”,内核都指向同一个词: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就像沙漠里的人会疯狂追逐一滴水,当一个人的情感世界长期处于“干旱”状态,任何一点微弱的“滋润”,都会被本能地抓住,甚至放大成救赎。

这种“干旱”可能源于原生家庭的情感缺席:父母忙于生计,从未认真听过孩子的心事;或是用“批评”代替“关心”,让孩子从小就觉得“我的感受不重要”。长大后,他们带着这种“情感饥饿”进入亲密关系,既不知道如何表达需求,也难以相信“自己值得被好好对待”。当婚内关系里的沟通变成“搭伙过日子”的敷衍,当伴侣的回应永远是“别想太多”的回避,那份未被满足的饥饿感,就会推着他们向外寻找出口。

也可能源于婚内关系的“空壳化”:曾经的爱情被柴米油盐磨成了平淡,可平淡之下,是彼此都懒得再“看见”对方的麻木。他加班晚归,她不问“累不累”,只问“赚了多少”;她抱怨委屈,他不接话,只刷手机。两个人住在同一屋檐下,却像隔着一条河——这种“近在咫尺的孤独”,比单身更让人窒息。于是,婚外那点“被在意”的感觉,就成了救命稻草。

更隐蔽的,是对“理想自我”的追寻。很多人在婚姻里活成了“角色”:丈夫、妻子、父母,却唯独活不成“自己”。他们在婚外情里感受到的心动,其实是“做自己”的自由——可以任性、可以脆弱、可以不用承担“成熟”的枷锁。就像一个戴了太久面具的人,突然在某个人面前可以摘下面具喘口气,便误以为那是“真爱”,却没意识到:真正的爱,从来不是逃避角色的借口,而是有勇气带着角色,依然能被看见“面具下的自己”。

面对这些困境,咨询的意义从来不是“劝分”或“批判”,而是陪着他们一点点剥开“痴迷”的外壳,看见内核里那个“缺爱”的自己。

要帮他们区分“投射”与“真实”:A需要明白,网络里的“完美回应”,是她自己内心渴望的投射,而非对方的本真;B要看见,自己抓住的不是“爱”,而是童年未被治愈的“求关注”的执念;C要懂得,“被倾听”的温暖值得追求,但不必依赖某个人,更不必用“婚外”的方式获取;D要学会,“被在意”不必通过伤害来证明,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底气。

还要陪他们回溯“情感饥饿”的源头:那个在童年时哭了没人哄的孩子,那个说了心事被嘲笑的少年,那个在婚姻里说了“我累了”却被忽视的成年人——当这些被遗忘的瞬间被重新看见,他们才能明白:自己追逐的不是某段关系,而是“被好好对待”的补偿。

最终的整合,是学会和“饥饿”共处:承认自己曾经的缺失,接纳“不完美”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开始学着“自己喂饱自己”——累了就对自己说“辛苦了”,委屈了就给自己一个拥抱,想被倾听时,先认真听听自己的心声。

婚外情从来不是“对与错”的单选题,而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内心未被填满的空洞,未被疗愈的创伤。当一个人能在镜子里看清自己,才能真正走出“痴迷”的循环——不是强迫自己放下,而是终于明白:真正的救赎,从来不是找到某个人来拯救自己,而是成为自己的光。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2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