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原创
亲子间的“距离”,藏在“教”与“听”的失衡里
2025-08-29
2809
1
😔 常收到家长的困惑:“我明明那么爱孩子,给他最好的物质,教他最多的道理,可他怎么越来越不愿意跟我说话了?”每次听到这话,我总会想起咨询里常见的场景:孩子兴奋地举着画说“妈妈你看”,家长头也不抬地说“先把作业写完”;孩子委屈地说“同学不跟我玩”,家长立刻接话“肯定是你太内向,要主动点”。
👂 我们总以为“教孩子”是爱,却忘了“听孩子说”才是连接心的桥梁。就像有位妈妈说,儿子上小学后总躲在房间里,直到某天她偶然听见孩子对着玩偶说“你不会骂我笨,也不会催我快一点”,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每天说的“为你好”,竟成了孩子的“压力源”。她总在教孩子“该怎么做”,却从没想过,孩子说“我画了很久的画”,想得到的是“你愿意跟我说说画里的故事吗”;孩子说“我不想上补习班”,想表达的是“每天太累了,我需要一点休息时间”。
📏 亲子间的“距离”,从来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一次次“打断”和“说教”累积的。当孩子开口时,我们若总急着给建议、讲大道理,孩子会慢慢发现:“我说的话不重要,妈妈只在意我做得对不对。”久而久之,他就会把心里话藏起来,哪怕遇到困难,也不愿再向家长求助。
🤝 其实化解这种距离很简单,就是把“教”的姿态放一放,先做好“听”的准备。孩子说的时候,别打断、别评判,哪怕他说的是“今天跟同学吵架了”“我不想写作业”,也先认真听完,再轻轻问一句“后来呢”“你当时一定很难受吧”。当孩子感受到“我的感受被看见”,他才会愿意敞开心扉。
0人已踩
1人已赞
专栏文章更多
好的爱情,是你敢说难过,我愿听你说
文章探讨了爱情中的脆弱表达和亲密关系的重

纠结“要不要辞职”时,别急着做决定,先听听心里的声音
这篇文章探讨了辞职决策中的心理挣扎,通过

爱情里,“认真听”比“解决问题”更治愈
文章探讨了在情感关系中,人们往往忽视倾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