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伟
周英伟 11839
心理咨询师 关 注
身体有记忆:人在受到创伤后反应
编译首发

身体有记忆:人在受到创伤后反应

2025-09-28
141 0

😔 人在遭受巨大创伤时,身心会经历复杂的连锁反应,其影响可能持续数年甚至代际传递。最常见的会出现固着或是解离。身体停留在当时的情景模式下很难走出来。

人经历大体上创伤后大体有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往往是震惊和否认。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拒绝面对现实。

第二个阶段是愤怒和懊悔。这个阶段就像是情绪的反扑,你不再自欺欺人,所有的委屈、怨恨和懊悔都会在这个阶段爆发出来。这种愤怒不一定是指向别人的,也可能是指向自己,比如觉得自己应该为亲人的离世负责,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第三个阶段妥协,但仍然无法释然。可能会想一些解决办法,希望一切能回到从前。

第四个阶段是沮丧,这个阶段会持续很长时间。你会情绪低落,睡不着觉这个周期大概要3-6个月。人对未知了解的越少,就越容易焦虑恐惧。但如果知道了人类创伤情感起伏的周期后,就会心安很多。很多时候,创伤出现时如果只停留在事件层面,可能很难找到答案。但如果由事件走到感受,启动反思功能,去思考该事件的价值、给我们带来的意义,就会更容易走出来。

过了6个月仍然走不出来,则需要警惕躯体化疾病,及时求助心理咨询。还要警惕有一部分人在创伤出现时会出现木僵反应,当时感受不到心疼,麻木。很久后才有“心碎”的感觉。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而不是我很糟糕冷血等负面攻击。

这个周期大概要3-6个月。人对未知了解的越少,就越容易焦虑恐惧。但如果知道了人类创伤情感起伏的周期后,就会心安很多。很多时候,创伤出现时如果只停留在事件层面,可能很难找到答案。但如果由事件走到感受,启动反思功能,去思考该事件的价值、给我们带来的意义,就会更容易走出来。

过了6个月仍然走不出来,则需要警惕躯体化疾病,及时求助心理咨询。还要警惕有一部分人在创伤出现时会出现木僵反应,当时感受不到心疼,麻木。很久后才有“心碎”的感觉。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而不是我很糟糕冷血等负面攻击。

🧠 以下是基于心理学、神经科学及临床研究的系统性解析:

一、创伤的即时反应:大脑与身体的“生存模式”

心理冻结与人格分裂

创伤可能导致部分心理功能停滞在受伤年龄,形成“内在小孩”与成人自我共存的状态。例如30岁的个体仍存在16岁受创时的自我,表现为情感解离或行为退行。

神经机制:杏仁核过度活跃触发恐惧反应,前额叶皮层功能抑制导致理性思考能力下降,形成“战-逃-冻结”反应(如失语、肢体僵硬)。

躯体化症状

巨大压力可引发急性应激障碍,表现为木僵、无法进食、意识清醒但无反应(如案例中女孩因学业压力突发木僵);长期创伤则转化为慢性疼痛、免疫紊乱(如创伤后反复胃痛、失眠)。

二、创伤的长期影响:从个体到代际

神经与行为的持久改变

海马体萎缩导致记忆碎片化(闪回、噩梦),前额叶功能损伤引发情绪失控或情感麻木。

行为上表现为过度警觉(如电话铃声引发惊跳)、灾难化思维(预设最坏结果)或回避亲密关系。

代际传递的实证研究

表观遗传机制:动物实验显示创伤可通过精子/卵子的DNA甲基化影响后代应激激素水平,但人类证据有限。

行为模式复制:未疗愈的父母易将创伤应对方式(如情感忽视、过度控制)传递给子女,形成“情感债务”。例如父母经历战争匮乏,子女可能无意识重复“生存焦虑”。

💪 三、科学疗愈路径:打破创伤循环

神经重塑:修复大脑的生物学基础

EMDR疗法:通过眼动脱敏重组创伤记忆,降低杏仁核敏感度(案例显示对性侵幸存者有效)。

躯体疗法:瑜伽、舞蹈释放身体的“冻结能量”,重建安全感。

认知与行为重构

认知行为疗法CBT):打破“负面思维-行为强化”循环(如重构“我必须反驳所有批评无效争吵只会消耗我”)。

责任边界训练:每日设定3个“责任额度”,避免过度承担他人情绪。

自我疗愈技术

内在小孩对话:想象受伤时的自己并安抚:“现在的我能保护你了,那不是你的错”。

情绪着陆技术:闪回时通过感官体验回归当下(如触摸毛毯、描述环境颜色)。

高强度运动:释放压抑能量,调节皮质醇水平(如跑步、力量训练)。

⚠️ 四、关键争议与警示

“高功能创伤反应”的隐蔽性

表面适应良好(事业成功、情绪稳定),内在却深度自我压抑、情感麻木,易被误认为“康复”。需警惕长期疲惫感与假性自体。

创伤与成长的辩证关系

创伤本身不带来力量,但幸存者的主动应对可激发“黑色生命力”(如将痛苦转化为创作或助人动力)。

警示:强迫“积极解读”创伤可能造成二次伤害,需尊重个体的哀悼节奏。

🌍 五、文化视角:创伤的社会维度

集体创伤的烙印:近代历史事件(如战争、饥荒)通过家庭叙事塑造代际行为模式,如“吃苦即美德”观念导致自我价值感匮乏。

社会支持的作用:梨泰院事故救援人员因缺乏长期心理干预患上PTSD,凸显系统性支持的必要性。

创伤是生命的裂痕,而非终点。神经可塑性证实:每一次对痛苦的觉察、对自我的宽恕,都在重写大脑的神经回路。那些深夜安抚“内在小孩”的时刻,那些将眼泪转化为诗行的尝试,皆是灵魂在裂缝中扎根的证据——伤口永远只是局部,而生命始终朝向光生长。

温馨提示:文章、帖子、评语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
0人已踩 0人已赞
扫码下载APP
iOS版APP下载
给力心理APP

随时随地,畅享心理服务

专业 便捷 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