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会议是促进成员沟通和协商的平台。萨提亚模式鼓励定期召开家庭会议,解决问题和增进理解。(参考:Satir, 1988)
学习目标:理解家庭会议的定义与作用,掌握家庭会议的设计与操作流程,能够识别常见障碍并提出干预策略,学会在不同情境下灵活应用家庭会议技术。
家庭会议是指家庭成员在固定时间,由全体成员或关键成员共同参与,就家庭事务、问题或关系进行讨论、协商和决策的结构化互动过程。其目的是促进沟通、增强理解、解决分歧、提升合作与归属感。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将家庭会议视为改善系统互动、激发资源和提升自我价值的重要实践平台。
家庭会议与日常沟通有本质区别,二者在结构性、目标性和参与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合理定位家庭会议在家庭治疗中的作用。
项目 | 家庭会议 | 日常沟通 |
---|---|---|
结构性 | 有明确议程、规则和主持 | 无结构,随意进行 |
目标性 | 关注具体议题、问题解决 | 内容泛泛,缺乏目标 |
参与性 | 强调每位成员平等参与 | 部分成员主导,易忽视弱势成员 |
持续性 | 定期或根据需要召开 | 随时发生,缺乏持续性 |
结果导向 | 形成共识或具体决策 | 结果不明确,易流于表面 |
学习目标:掌握家庭会议的典型适用情境和操作原则。
学习目标:掌握家庭会议的标准流程,能够灵活应对不同阶段的实际挑战。
阶段 | 关键任务 | 操作要点 | 常见障碍 | 解决策略 |
---|---|---|---|---|
1. 议题准备 | 收集议题,明确目标 | 提前让成员提交议题,聚焦具体问题 | 议题模糊、目标不清 | 引导成员澄清议题,避免泛泛而谈 |
2. 会议启动 | 营造安全氛围 | 由主持人(可轮换)开场,重申规则 | 部分成员沉默或抗拒 | 给予支持,鼓励表达,尊重安静 |
3. 议题讨论 | 表达观点,倾听他人 | 轮流发言,使用"我"的信息,避免指责 | 争论升级、情绪激烈 | 暂停讨论,情绪调节,重申规则 |
4. 共识形成 | 归纳要点,形成决议 | 鼓励妥协和合作,记录共识 | 部分成员未被纳入 | 确认每人意见被听见,必要时二次讨论 |
5. 行动计划 | 明确分工与后续跟进 | 制定具体任务和期限,责任到人 | 任务落实不力 | 定期回顾,正向反馈,及时调整 |
学习目标:熟练运用会议中的沟通、情绪管理及反馈技术,识别和处理常见难题。
学习目标:能够识别实施家庭会议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障碍类型 | 具体表现 | 干预建议 |
---|---|---|
沟通回避 | 成员不愿表达真实感受,表面敷衍 | 设置低风险议题作为热身,逐步建立安全感 |
主导与被动 | 某些成员始终主导,弱势成员沉默 | 采用轮流发言和匿名投票等方式提升平等性 |
情绪爆发 | 争吵、指责、哭泣等情绪失控 | 暂停会议,允许冷静,之后重启讨论 |
议题漂移 | 讨论偏离主题,效率低下 | 由主持人适时提醒,及时拉回核心议题 |
决议难以执行 | 达成共识后无人落实,成效低 | 细化行动计划,责任到人,定期检查进展 |
学习目标:通过案例理解家庭会议在不同家庭中的具体操作和效果。
学习目标:理解文化背景和伦理原则对家庭会议设计和操作的影响。
学习目标:学会动态调整会议机制,持续提升家庭会议成效。
家庭会议是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极具实践价值的工具。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对话平台,家庭成员不仅能有效协商和解决问题,更能在过程中学习一致性沟通、情绪表达和共情支持,从而不断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家庭凝聚力。家庭会议的持续优化和文化适应性,是其成功实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