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BT是以解决为中心的短程谈话治疗,源于密尔沃基简短家庭治疗中心,基于建构主义与语言哲学。核心是聚焦有效改变线索与目标(de Shazer, 1985;De Jong & Berg, 2013)。
事实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是一种以目标与资源为中心的短程谈话治疗,起源于美国密尔沃基的“简短家庭治疗中心”。它主张用对话把注意力从“问题为什么存在”转向“什么正在起作用、下一步可以做什么”。
可以把SFBT比作一束手电:你可以照在阴影里(问题历史、成因),也可以照在已经出现的微小亮点(例外、优势、可行下一步)。SFBT的策略是——把光更多地照在亮点上,让来访者看见自己能用的路径。
理论背景 SFBT受到后现代语言哲学与社会建构论影响,强调“语言不是中性描述,而是在共同互动中建构现实”。这一思想帮助治疗师用提问重组来访者的注意力与叙事,进而放大有效改变线索(de Shazer, 1985, 1991;De Jong & Berg, 2013)。
学习目标:梳理SFBT从实务到理论的形成,理解其与家庭治疗、后现代取向的渊源。
| 时间节点 | 关键人物/事件 | 主要贡献 | 对SFBT的影响 |
|---|---|---|---|
| 1970s | 密尔沃基简短家庭治疗中心(BFTC)创立 | 录像观察、团队反思、简短取向 | 建立“可复制的有效提问”与会谈结构的雏形 |
| 1985 | de Shazer《Keys to Solution in Brief Therapy》 | 提出“例外”“奇迹问句”等核心技术 | 把“寻找有效线索”制度化为干预主线 |
| 1991 | de Shazer《Putting Difference to Work》 | 深化社会建构视角与语言哲学影响 | 确立“不知情姿态”“与来访者共建目标”的立场 |
| 1990s–2000s | De Jong & Berg;Trepper 等临床手册 | 技术操作化:目标协商、尺度化、反馈 | 形成标准化用语与流程,便于培训与研究 |
| 2000s–至今 | 系统综述与元分析、SFBTA胜任力 | 证据基础累积、胜任力框架明确 | 扩展至学校、EAP、初级卫生等短程场景 |
事实 SFBT并非否定问题或诊断语言,而是把临床时间尽可能用于构建目标与放大有效行为。它与主流诊断与风险评估框架(DSM-5-TR/ICD-11)并行不悖。
学习目标:区分经实践支持的操作信念与其背后的理论解释。
问题探索像考古学:理解层层成因与历史。SFBT像导航:当下我要去哪里(目标)、哪里已有路迹(例外)、第一段怎么走(下一步)。在时间受限情境(学校、EAP、基层医疗),导航策略往往更契合需求。
学习目标:掌握SFBT与常见取向的互补点,避免“非此即彼”。
| 维度 | SFBT | CBT | 动机性访谈(MI) | 叙事治疗 |
|---|---|---|---|---|
| 核心焦点 | 目标、例外、下一步 | 认知–行为链、技能训练 | 改变动机与矛盾心理 | 重写问题叙事、去病理化 |
| 时间与结构 | 短程、每次会谈即见进展 | 结构化作业与技术练习 | 引导性、反映与总结 | 外化对话、丰富故事 |
| 整合方式 | 用SFBT做“目标化与动员”,再按需要嵌入CBT行为激活/暴露、MI动机增强、叙事外化等技术。 | |||
| 证据概况 | 多领域正向效应,通常中等 | 强证据,广泛适用 | 强证据于成瘾与健康行为 | 质性与实践证据为主 |
学习目标:把SFBT的“理念”落实为“可操作流程”。
1. 建立合作与定位
2. 目标化语言
3. 资源化与例外
4. 尺度化微调
5. 赞赏与反馈
学习目标:掌握四个“招式”的意图、句式与边界。
要点 通过“如果今晚发生了一个奇迹,明天会有什么微小而可见的不同?”来获取目标的可观察证据与第一步。
易错 只停留在宏大愿景,未细化到行为与情境;或忽略来访者的安全与现实约束。
要点 用0–10刻度评估当前位置与下一步,关注增量而非绝对值。
易错 把分数当作评判而非对话的起点;忽视主观意义差异。
要点 细化问题较轻/缺席的时刻:何时、谁在场、做了什么、保持了多久、有什么支持。
易错 只停留在“有过好一些”而不具体化,导致无法复制。
要点 赞赏需具体、与目标相关、基于来访者证据;避免泛泛“你很棒”。
易错 过度积极而忽略困难感受;或把赞赏变成评价。
学习目标:理解SFBT在学校、EAP、初级卫生的落地方法与边界。
伦理与边界 对于急性自杀风险、精神病性症状、重度物质依赖或家暴高危,优先进行风险评估与转介;SFBT的目标化对话可以作为稳定期的补充,但不应替代必要的危机干预与医学治疗。
学习目标:观察技术如何在真实语境中协同运作;学会从“平庸回复”优化到“高质量提问”。
情境:来访者(L),28岁,近两月情绪低落、拖延,功能受损但仍能维持工作。PHQ-9提示中度抑郁。希望“不要这么累、能把事做完”。
版本A:平庸但常见的对话
版本B:SFBT取向的对话
技术串联复盘:目标化→证据化→尺度化→例外脚本→赞赏→微任务→容错设计。每一步都把“愿望”转化为“情境中的可见行动”。
学习目标:掌握SFBT主要证据结论与局限,形成科学判断。
尺度化对话与定期短量表(如PHQ-9、GAD-7)的结合,能在每次会谈快速校准目标与进展;此做法与证据为本实践(EBPP)强调的“整合研究证据、临床专长与来访者偏好”高度一致。
| 常见误区 | 更好的做法 | 简要理由 |
|---|---|---|
| 把SFBT理解为“只说正能量” | 承认痛苦与功能受损,同时寻找“仍在起作用”的线索 | 情绪被看见后,资源动员更真实,联盟更稳固 |
| 奇迹问句停在愿景层面 | 追问“第一件可观察的小变化是什么” | 可观察证据才可被复制与追踪 |
| 尺度化用于打分评判 | 把分数当作探索资源与设定增量目标的起点 | 避免羞耻感,强化自我效能 |
| 忽略风险与诊断语言 | 与DSM/ICD对齐进行分级管理与必要转介 | 专业伦理与来访者安全优先 |
学习目标:形成“带走就能用”的微步骤。
专业提示 本学习卡聚焦知识与理念层面,不等同于临床胜任力训练。实际应用中应:
SFBT的密尔沃基传统告诉我们:改变不必从宏大叙事开始,可以从一件可见的小事做起。作为咨询师,我们要做的,是与来访者一起发现那些已经闪烁的微光——把它们命名、具体化、复制、放大。每一次目标化提问、一次0.5分的上升、一次具体而真诚的赞赏,都是把“愿望”变成“证据”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