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从抱怨到偏好、从缺陷到资源的语言转换,掌握重述、再框定与面向未来的提问策略,区分问题细节与解决线索,构建促进改变的语用环境,提升会谈中促进行动的对话质量。
学习目标:清楚区分两类语言,理解为何“说法的改变”会引出“做法的改变”。
维度 | 问题语言 | 解决导向语言 | 临床要点 |
---|---|---|---|
关注点 | 成因、错误、缺陷 | 目标、例外、资源 | 将注意从“为什么坏”转到“怎样更好” |
时间取向 | 过去反复发生的困难 | 可在近期发生的改变 | 强调下一步的可行性 |
语法主语 | 别人/环境的问题 | 当事人可控制的行为 | 使用“我/我们将做……” |
可观察性 | 抽象标签:拖延、懒、糟糕 | 可见的微行为:起床后10分钟洗漱 | 把“标签”译为“动作” |
评估方式 | 非此即彼的好/坏 | 0–10刻度上的微上移 | 容纳小步与波动 |
学习目标:掌握可复制的语言转化路径。
转译公式:问题描述 → “如果情况向更理想迈进一小步,谁在何处会做出什么可见行动,达到何种程度?”
常见抱怨 | 偏好化重述(面向未来) | 可观察指标 |
---|---|---|
我总拖延 | 希望工作开始更快进入状态 | 上班后20分钟内打开任务清单并完成第一个10分钟任务 |
伴侣总不理解我 | 希望对话更有回应 | 晚餐时彼此各说1件今日小成就并重复对方要点 |
孩子学习差 | 希望作业更专注 | 作业开始前先用3分钟列步骤,完成后勾选 |
学习目标:用三步把问题语言转化为解决导向语言。
学习目标:根据访客/抱怨者/顾客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语言工具。
来访者类型 | 特征 | 优先工具 | 句式示例 |
---|---|---|---|
访客 | 低动机、外部转介 | 应对问句、赞赏 | “在这段不容易的时间,你做了哪些事让状况没有更糟?” |
抱怨者 | 关注他人问题 | 偏好化、关系问句 | “如果情况朝你更喜欢的方向走,你会先观察到对方哪种小反应?” |
顾客 | 准备行动 | 良构目标、量表 | “本周在何时何地做哪个可见的第一步,表示你在往前走?” |
学习目标:识别常见偏差并进行即时修正。
学习目标:用刻度减少两极化叙事、捕捉微小上移。
用途 | 典型问法 | 下一步微目标 |
---|---|---|
建立基线 | “此刻在哪一格?这格有什么证据?” | 把证据写成2—3个可见行为 |
促进行动 | “上移半格需要哪些微线索?” | 从中挑一项在具体情境尝试 |
多方对齐 | “你和家人各自给几分?差异来自哪里?” | 凝练最小共识目标 |
学习目标:通过对比,体会语言转换的实际效果,并掌握可操作句式。
背景:来访者,28岁,描述“总拖延、效率差、很糟糕”。首访目标:把抱怨转为偏好,形成可观察微目标,并用刻度跟进。
片段A:一般水平的回应(示范不足)
来访者:我就是太拖了,性格问题,改不了。
咨询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性格?从小到大发生了什么?
[技术注解] 过度探因,未将“拖延”转为可观察行为,也未触及偏好与下一步。
片段B:优化后的回应(解决导向)
来访者:我就是太拖了,性格问题,改不了。
咨询师:当你说“拖”,通常在什么场景最明显——比如早上开始工作的前半小时?
[技术注解] 澄清情境,降低抽象度。
来访者:对,上班那会儿最难进入状态。
咨询师:如果明早情况顺一点,你会先注意到哪个小迹象,表示开始更快进入状态了?
[技术注解] 面向未来的微迹象,转向偏好。
来访者:可能是我到工位后能马上打开清单而不是刷手机。
咨询师:听起来可行。在0到10里,10是“进入状态很快”,你现在在哪一格?这格有什么证据?
[技术注解] 刻度建立基线,证据化。
来访者:大概3。证据是,我至少会把电脑打开。
咨询师:从3走到3.5,需要哪些小线索?比如到工位后10分钟内完成哪个10分钟任务?
[技术注解] 微上移与任务化,加入时间与程度。
来访者:可以,先处理一封最简单的邮件,设10分钟计时。
咨询师:你刚才已经说明白了具体步骤与时间。我也注意到,即使很难,你仍然每天到达工位并开机,这说明你具备维持基本节奏的能力。把这个能力和新步骤放在一起,本周试三次如何?
[技术注解] 具体、基于证据的赞赏;巩固资源并链接目标。
背景:双方互指“不体贴”。目标:把道德化标签改为可观察的礼貌行为。
一般回应(示范不足)
咨询师:你们为何会这样反复争执?有没有想过童年影响?
[技术注解] 偏向深度因果,短期内难以转化为行动。
优化回应(解决导向)
咨询师:如果今晚的相处比平时更顺利一点,你们各自会做出哪一件小而可见的礼貌行为?发生在什么时刻?
[技术注解] 面向未来、双主语、可观察。
来访者A:吃饭时我先听她说完,不打断。
来访者B:那我会先谢谢他做饭,重复一句他刚说的重点。
咨询师:把这作为本周的“第一步”。下次用0–10各自给“做到的频率”打分,并带来两条证据。
[技术注解] 目标良构、量表追踪、证据链。
背景:家长抱怨“孩子上课走神”;目标:转化为课堂内的微行为并引入关系问句。
优化对话片段
咨询师:如果明天课堂比现在更顺一点,老师会先从你身上看到什么不同?
学生:我会在老师提问后记下关键字,不再东张西望。
咨询师:很好。把“记关键字”具体到3个词,发生在每节课的前10分钟。我们用0–10追踪你做到的节次,并请班主任观察一次,带回一条证据反馈。
[技术注解] 关系问句引入他者视角;具体化可观察行为;多方评分。